杨兴坤,李海东
(北京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100044,北京)
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以及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我国是一个泥石流灾害常发的国家,损失最大的一次泥石流是2010年8月7日夜22时左右发生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共造成1 000多人死亡或失踪。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5年,全国不同程度遭受过泥石流危害的山区县级及以上城镇有101个。其中不少城镇反复受灾,受灾次数在2次以上的城镇达59个。部分城镇受泥石流危害的次数达10余次,如甘肃省的兰州市、武都县,四川省的西昌市、九寨沟县、泸定县,青海省的西宁市等。兰州、西宁、太原、贵阳、拉萨等5个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均遭受过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以辽西山地、冀北山地、华北太行山、陕西华山、四川龙门山和云南乌蒙山一线为界,该线以西的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泥石流呈带状或片状分布;该线以东的辽东、华东、中南山地以及台湾和海南岛等山地,泥石流呈零星分布。总体来看,我国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如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为泥石流多发区,几乎每年夏季都会发生泥石流灾害。
另外,我国有15个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分别是:横断山区、黄土高原地区、川北陕南地区、川西北龙门山地区、金沙江中下游地区、川滇交界地区、汉江安康—白河地区、川东大巴山地区、三峡地区、黔西六盘水地区、湘西地区、赣西北地区、赣东北上饶地区、北京怀柔—密云地区、辽东岫岩—凤城地区。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应坚持的原则:科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工程防治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相结合。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由国土、民政等相关部门对我国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区进行风险评估,对高风险区进行工程防护或移民搬迁。二是在工程建设、山区城镇建设中,对各种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做好工程防护工作,或选择更加合理的地址。
从1999—2008年,国土资源部在地质灾害易发的1 640个丘陵山区县部署完成了1∶20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查出24万处隐患点。这只是初步摸底,此项工作还应进一步推进。灾害风险评估是将灾害防治工作前移,从根本上预防风险,是现代风险管理的本质,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具有前瞻性、超前意识和长远意识。
通过合理规划、科学选址避开地质灾害高发区,将有助于防范泥石流、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我国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分散的乡村、城镇居民将进一步集中,做好城镇发展规划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在城市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城市布局问题,还要考虑城市规模。首先应在灾害评估的基础上,做好防灾规划,然后进行城市发展的其他规划编制。
逐步建立遍布全国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及时发现险情和隐患,及早应对。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加强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快速采集和处理灾害信息,建立灾害防治信息共享平台,实时共享信息。
在泥石流灾害高发区做好巡回检查,及时提供灾害前兆信息,及时报告和处理险情。在危险区边界设置警示标志,在泥石流活动区内禁止爆破、削坡等可能引发或加剧泥石流灾害的各种工程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更加精确。但是,我们认为还需要做更加详尽细致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至少应到县级。气象部门及时准确地发布气象预警,具体预报哪些地区可能出现什么天气、可能出现什么地质灾害、居民需要做好哪些防范和准备工作,例如是否需要撤离、基层管理者需要做什么等,而不能仅仅发布黄色或者红色预警,而居民根本不知道这种预警代表或意味着什么。同时,要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将预报信息发送给大多数人。目前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报只是宏观的、区域性的预报,还不能精细到某一确定的点上。因此,这项工作还应逐步推进。
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是我国泥石流多发的原因之一。在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区,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行治水、治土和工程防护的综合治理策略,是为治本之策。我国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应进一步推进。目前主要的几种综合治理模式如表1所示。
在经过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后,认为可能引发或遭受重大泥石流灾害的工程或泥石流高危重点区域,应建设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如果是工程建设,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泥石流主要防治工程如表2所示。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但乡镇街道尤其是村一级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相对不完善。而村级组织对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紧急救援具有关键性作用。
因此,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应严格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开展,列入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之一。在部分县(市),泥石流灾害严重的乡村可设地质灾害监测员。在村级等基层组织,应明确应急管理职责和任务,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基层组织针对本地多发的灾害或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确定灾害或事故发生后的撤离路线。
我国山区村镇居民防灾知识相对比较缺乏,要通过防灾宣传教育,使人们掌握应对各种地质灾害的防灾知识,提高自救能力。对泥石流来说,应懂得:不要停留或躲在屋里;露宿时避开陡峭的悬崖和沟壑;逃生时往旁侧面跑,跑到开阔地带或坚固的高地上;山谷中出现巨大沉闷的响声、沟槽断流和沟水变浑等现象,预示可能发生泥石流。
舟曲特大泥石流因其规模之巨、伤亡之大,已成为人类地质灾害史上的重大事件,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如何预防泥石流灾害很值得反思。
舟曲泥石流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是不可否认,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重要原因之一。舟曲县农民通过大规模开垦坡地来增加土地面积,40°以下的坡地已被开垦完毕,山体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量树木被砍伐,水源涵养能力差,都加剧了泥石流灾害程度。
舟曲县城和城郊的10个村所在位置是历史上形成的泥石流冲积扇,是河流淤积汇合处,不适宜居住。同时,城市发展缺乏科学规划。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舟曲县人口规模激增,由原来的几千人发展到现在的将近5万人,超过了城市和生态的承载能力。这就警示我们:新型城镇化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选址。
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山区乡村,人口居住分散,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地质灾害多发。在地质灾害高危、隐患多的地区,可考虑撤村并点进行移民安置,这是预防灾害的有效措施,有的地方甚至可能是唯一出路。移民安置也是许多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做法,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村地区城镇化,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灾害发生后,舟曲县利用高音喇叭和防空警报发出紧急疏散撤离的预警信号,第一时间紧急启动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时间就是生命,迅速响应永远是应急管理的基本要求。但也有监测预警失败和应急准备不足的问题,更表明有效预警的重要性。
[1]赵健.我国泥石流防治措施研究[J].中国水利,2007(14).
[2]陈建平,李洗贞.论泥石流的预测、预报、防治和分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