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也是决定一个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应大力提倡、鼓励技术创新,为技术创新建立稳定良好的激励机制和专利保护环境,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发展增加实力和后劲。专利制度是保护技术创新、维护公平市场竞争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和有效机制,进一步认识和利用专利制度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显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的专利制度萌芽于太平天国时期,当时在洪仁旰的《资政新篇》中就有写到:“倘若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其专利。”清代光绪年间,郑观应向李鸿章上书,要求给予上海织布局的机器织布工艺10 a专利权,这一请求在1882年得到光绪帝的核准,这是最早在我国出现的专利形式。1985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颁布实施《专利法》,标志着我国专利制度的初步建立。2008年12月27日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及之后3次专利法的修改颁布使我国的专利制度日趋完善,更有力的促进了技术进步,保护了技术创新成果[1-2]。
专利权是一种私权,一种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专利权属于财产权中的一种,是无形资产。专利制度不仅给企业带来财富,也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一个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实用的专利技术占领部分市场,实现财富地积累,这是由市场经济和专利制度所决定的。
目前为止,专利保护几乎是最有效的技术保护手段,在保护期内专利权拥有人可以有排他的权力,专利权人可以利用这种排它权占领市场份额,获取经济效益,这无疑是对企业最大地保护和激励。但是专利又是有一定的保护期限的,超出了专利保护期之后,该技术就成为公知技术,任何人可以实施该专利,并对其进行改进,以有效防止技术垄断,阻碍科技发展。
在市场竞争的年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就是技术上不断地创新,而新技术地发明创造,是技术创新的第一环节和基础。激励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发明创造积极性,对推动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而专利制度正是激发人们发明创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法规和机制。
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振华重工)为例,该公司1992年成立伊始,依靠自主创新及持续创新,逐渐发展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港机制造商,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先后申请国家专利455件,国际专利26件,已获得有效的授权国家专利267件,有效国际专利16件。由于上海振华重工拥有港口机械设备方面的众多领先核心技术,又有着国内外的专利保护,使得企业集装箱机械连续14 a市场销量排名世界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70%以上。实践证明,专利制度的实施为上海振华重工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决定性作用。企业要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跨越式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源泉,专利制度是企业创新的护身宝剑。
所谓专利,就是以公开换保护,专利权人申请专利的同时必须充分公开其专利技术并寻求保护。专利申请后在规定的期限内该技术会予以公布,这就促使这项技术很快为公众所知,所以专利制度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新技术的公开和传播。这种传播首先有利于避免技术的重复研究,人、财、物的重复投入浪费,另一方面,技术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更高水平的发明创造,促进技术革新。
因此,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都应认真贯彻执行专利制度,充分有效地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将专利从申请到保护纳入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专利文献是公开发表物,包括专利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等,具有统一的格式,而且专利文献要求技术描述清楚、完整、具体。所以在每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之前,首先应进行专利文献检索,目的是了解之前是否有类似技术或者产品的专利,防止侵犯权利人的专利权,或规避现有的专利权和已申请的专利技术;根据检索出的相关文献,可以清楚地了解本行业技术发展状况及最新技术发展趋势,防止低水平重复研究,造成科研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在高起点上确定研究课题和产品开发方向。
上海振华重工根据主营业务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建立了自己的专利文献数据库,不断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使科研人员能够随时检索到需要的前沿技术信息,抢占本领域技术创新的制高点,真正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搞技术创新,进行产品研发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高新技术开发需要有更高投入。所以,只有申请专利保护,享有对创新成果的独占权,才能避免因创新成果被剽窃带来的市场风险。当技术创新或新产品研发进行到可实施阶段时,就应及时申请专利,并取得专利证书,只有这样,专利权人才具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上海振华重工的双40英尺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研发初期就开始申请专利,实施边研发边改进边申请的专利战略,该产品共申请了35件国家专利,并在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专利申请,被国内外用户和专家们一致认为是21世纪世界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更新换代产品,产品问世后垄断了全球集装箱机械大部分市场,实现销售创收22.5亿美元,为上海振华重工实现“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港口,就有中国生产的集装箱机械在作业”的宏伟目标。
引进或借鉴他人的专利技术,使自己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他人的先进技术,所用成本往往比自己研制开发要经济的多,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的二次开发和创新,投入市场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滞后影响,全球航运市场需求不振,导致上海振华重工港机订单数量和单价都大幅下降,尽管主营产品集装箱起重机还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75%以上,但是销售额和盈利已显著下滑,企业在自主研发新技术和拓展新市场上未雨绸缪,在前些年瞄准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进行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国外海洋重工产品的先进技术,加速研制成功新产品并推向市场,使企业的海工产品销售额占比几年内迅速从10%提高到40%,使企业的二次创业以及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发展,企业和科研单位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都要面对全球性的竞争。而且谁也不会放弃国际市场,因而在技术创新成果申请中国专利保护的同时,还应在预出口或有市场前景的国家申请专利保护[3]。
上海振华重工历年共申请国际专利百余件,涉及欧、美、日、韩、新加坡等主要产品出口大国,同时考虑国际专利维护费用昂贵,所以在过了一定产品周期后会对相关专利进行梳理,放弃部分实用价值不高的专利,但核心技术一直保留。
除了前述的基本策略外,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一套适合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专利制度,以上海振华重工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利管理机构设置。建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在公司总裁的直接领导下,公司科技管理部、总裁事务部和法律事务部联合办公,负责制定公司知识产权战略和专利制度,并分别履行专利与著作权管理、商标管理、品牌管理、情报管理以及知识产权法律投诉管理等职责,开展公司专利的申请和维护及奖励等工作。这样才能做到知识产权管理划分细致,分工明确,协调互补,以保证较高的工作效率。
2)鼓励技术创新,让企业专利制度为占领国内外市场服务。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市场发展,需注重对员工的技术创新奖励,设立技术创新奖和知识产权奖,执行专利法涉及的对发明人的奖励规定,激发所有员工技术创新的热情。
此外,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结合市场情况,强化技术的国际化保护,将企业的核心技术均申请国际专利,做到全面保护,更有利于对外输出专利技术。
3)积极分析和应对专利风险因素。企业专利工作的风险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研究企业专利风险的关键是如何结合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特点,根据研发、生产、销售3个阶段的各自特点,找出不同的专利风险点。首先,在研发项目立项阶段,要对相关的技术信息特别是专利进行检索和分析评判;其次,在研发过程中做好技术秘密的保护,研发完成后及时申请相关的专利保护;三是在合作开发过程中开发合同做好权属约束,明确知识产权的权利和责任;四是在采购过程中,对供应商及所采购商品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评价和确定,避免间接的侵权风险;五是针对各国专利制度的不同以及各企业专利管理制度不同,采取最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六是与员工签定保密协议,降低因人员流动带来的成果泄露和流失的风险。
4)学会使用和运用专利战略。在运用专利规则中,专利申请的前瞻性布局是重要的环节,也是企业能否在该主打产品所涉及的领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例如,上海振华重工曾在围绕海洋重工装备系列产品的研发中,组织联合有关高校针对重点研发的铺管船和海洋平台项目开展专利检索和分析,建立铺管船和海洋平台专利数据库,结合公司的海工装备发展规划形成具体的铺管船专利战略和海洋平台专利战略。目前已经完成了铺管船及其关键部件的专利检索,对初步检索出的几千条专利进行技术分析,筛选出了相关的专利200多条,建立了铺管船专利数据库并开放给技术人员,为实施铺管船的专利布局奠定了基础。上海振华重工还承担了“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战略”课题研究,为下一步公司的新产品专利战略做好准备。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只有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充分利用专利制度,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求得自主生存、发展的空间,成为竞争中的强者,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Z].2008.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The paten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Z].2008.
[2]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Z].2010.State Council.Rules of the paten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Z].2010.
[3] 吴寿仁.创新知识基础[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Wu Shou-ren.Innovation knowledge base[M].Shanghai: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