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平,中国灾害社会学(及地震社会学)奠基人。河北联合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我之所以把“再记”二字用在题目上,是因为几年前写过一篇名为《先生之风》的文章,记述了我与王子平教授交往的二三事。那篇文章曾在几家报刊发表,寄给我的样报、样刊都还保存着。一本《创造幸运——我的心灵史》,让我读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王子平教授。那些陌生让熟悉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立体起来。
一
暮秋时节一个周日的上午,我正凝望窗外不远处的一棵大树。看它那遒劲挺拔的模样,蓦然想起了远方的一位长者,他就是年近八旬的王子平教授。我与王子平教授已数年未见,好在偶尔通次电话聊聊什么。不是他从唐山打过来,就是我从石家庄打过去……正想着呢,我接到一个陌生老人的电话,他的声音低沉且略带沙哑。他说,王老师让我转交给你一本书。
想起来了,王子平教授几天前提过这事。下午,我与陌生老人如约相见。他中等个儿,面容清癯,谦和平静。简短的寒暄过后,他说王老师介绍过你。接着,就将书递给了我:《创造幸运——我的心灵史》(以下简称《创造幸运》)。正是王子平教授所著,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替王老师转交此书的老人,是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白玉民。在我清晰的印记中,白先生是位造诣颇深的当代学者型官员。他说,书在出版之前就读过了,确实不错。
与白玉民老人握别后,我边往回走边翻看新书。回家大约有2公里的路,我就那么不停地翻看,浏览。打开家门,立即拨通王子平教授的手机,气喘吁吁地说:“书,我已经……看完了……”虽然只是匆匆浏览了一下,我却洞视了这部自传的筋骨。我将最初感受向这位“忘年交”作了表述……随后,我又给他发了短信。我告诉他,我要仔细阅读这本书,并写下属于我自己的某种认知。
《创造幸运》是王子平教授献给他的“家乡田园”、“父母双亲”的书。王子平上世纪30年代出生于河北望都一个农家,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系河北联合大学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作为知名学者,他的《灾害社会学》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劳动社会学概论》、《地震社会学初探》、《资源论》,依次荣获河北省第一届、第三届、第八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并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联合命名为省管优秀专家。他被新华社等传媒及学界誉为“中国灾害社会学(及地震社会学)奠基人”。
二
王子平在大学学的是经济学。毕业后除了10年的矿山生活,他长期在高校从事经济学、社会学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多年前我就听说,我国关于“商业”的权威概念,就有着他独特的贡献。1964年2月的一天,《光明日报》刊登了王子平《什么是商业》一文。此文还曾在当时引发出一场讨论呢。那年王子平只有30岁。后来事情的发展让人高兴,也是王子平没有料想到的:一些权威性工具书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年版)、《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都采取了与他对于商业定义基本相同的界定。
王子平自从少小离家,历经22年的孤身漂泊之后,1970年从天津调到唐山,开始了10年的煤矿工作与生活。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他家幸无伤亡。但在一望无际的地震废墟上,他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却也从中得到了大自然的启迪,生命在灾难中得到了升华。“就在这场大地震中,我亲身感受了自然界的威力以及人性的美好,在更高层面上理解了自然和人的关系,从而奠定了我从事地震社会学以及灾害社会学研究灵魂性的学术思想主轴。”在《创造幸运》一书,他讲了上述几句话。
他接着写道:“这次经历对于我后来从事学术研究,尤其是地震社会学以及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或许可以称作是一种幸运。”他继续写道:“在唐山大地震中,我还有一次奇异的经历,就是在地震当天下午6点45分经历的7.1级强余震。这是真正的、令人战栗的自然奇观,并从而改变了我的自然观。”他在书中以惊异、恐惧的心情,记述了那触目惊心的“自然奇观”:
“只见这时,大地地表如同大海波浪那样,剧烈地起伏、动荡、摇晃起来。震波高处,大约相当于平房屋顶,因为是遥遥望去,那实际肯定比印象中的高度还要高许多,事后想来,恐怕会有3—5米。就在大地地表起伏动荡的同时,村庄、道路、树木、厂矿建筑、居民住房等,一切地表上的有形物质的东西,都如同大海波涛上的船舶、漂浮物,摇晃、摆动、颠簸起来。那动荡的方向是随着震波的起伏,起而后落、前伏而后仰、时而高耸时而低落,伴随震波呈现着有规律的动荡。”他在书中接着说“人是地球表面上生存的生物,大地是安身立命之所,大地在人们心目中,历来是坚如磐石的。人们极难有机会经历或目睹脚下大地如此颠簸摇晃。”
1980年2月,王子平走进废墟上的河北矿冶学院(现名河北联合大学),又开始了长达18年之久的教学生涯。对此,在《创造幸运》一书,王子平这样写道:“我清楚地知道,从此又走上了一个艰难、辛苦而可遂愿的平台。”直至1998年6月讲完最后一堂课,结束了他一生的课堂教书生涯。在2009年毕业生广场晚会上,这位深受师生敬重的老人被请了回去,面对万名莘莘学子做了一次精彩的演讲。那个美好夜晚的沸腾的场景,是多么地令人高兴、令人怀恋、令人难忘啊。
三
也正是在这次“再教书”的过程中,因了一次机遇(自然也是挑战)的突然出现,成就了王子平那颗“有准备的头脑”,他用笔将灾难转化为精神财富,继而将灾难研究再上层楼,他的中国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的地位得以确立。从那几部地震社会学、灾害社会学重要著作的成书过程,即可看出这一过程的基本轮廓。王子平虽然没给自己设定什么高度,可他像一个拓荒者似的奋力前行,长达30年的地震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研究硕果累累。
早在1976年唐山地震发生不久,王子平全家蜷缩于窝棚的日子,他就想,这么大的一场地震灾难,总该是有人记录下来留诸后世的吧?1986年7月唐山地震10周年时,为唐山地震救灾作史的《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一书(以下简称《瞬间与十年》)出版。7月28日,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隆重召开唐山地震10周年纪念大会,唐山市将此书作为一份重要礼物,赠送出席纪念大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各地来宾及媒体人士。而这本书的主编,竟是王子平自己。要是在10年之前,这是他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啊。
《瞬间与十年》分为地震篇、救灾篇、重建篇,是一部忠实记录唐山地震、救灾和重建过程的史书。由于地震社会学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性思想在此书有所贯彻,因而被媒体认为是我国地震社会学的开先河之作。然而,此书的问世并非一帆风顺。王子平当时是一名高校讲师,社会身份只有“市政协委员”。市委组织的包括了多位市委前负责人在内的审查小组进行审查,前后开过5次会,书稿竟因所谓的“不成熟”(审查者有分歧)差点儿被“枪毙”掉。在几位市委老领导的帮助下,自然也由于王子平的品格、气质和能力,这部史书最终得以出版发行。多年之后王子平说:“更为重要的是,我贯彻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理念,为后来的地震社会学研究奠定了一个基础。”
1989年2月,我国第一部地震社会学专著《地震社会学初探》出版。此书由王子平提出设想并系统策划,与志同道合的陈非比、王绍玉共同完成,出版后获得学术界特别是地震学界的广泛重视与高度评价。著名地震学家耿庆国认为,该书提出的“地震灾害‘大防御’战略思想是人类对待地震灾害的观念上的一大进步,以此为指导同震灾斗争,必将更富有成效。”著名社会学家苏驼认为,“《初探》一书在地震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仅仅只有12年的时间,就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体系的专著,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它的出版为地震社会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王子平对地震灾害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歇。1996年,《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新唐山崛起给人们的启示》一书的出版,标志他和他的合作者共同创立的中国地震社会学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和丰富。同年出版的《河北震灾社会调查》一书,揭示出“地震”、“人”、“生存条件”三者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1997年,《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专为一场自然灾害所做的大型调查,书中汇集了上百万个数据。以上这些均由王子平精心策划,并与他的合作者们艰苦劳作而完成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