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相对于效率与自由的优先性*
——一个行为学的视角

2014-01-28 13:29范广垠
观察与思考 2014年12期
关键词:正义公平道德

□范广垠

公平相对于效率与自由的优先性*
——一个行为学的视角

□范广垠

社会公平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但公平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仍在讨论当中,没有确切的定论。一些学者关于价值观的研究方法有不当之处,而一些文化保守主义则开错了药方。公平是一种比例平等关系,是等利害交换,是应得的权利。公平促进效率,公平和自由的诉求是一致的,公平是自由的前提条件和激励力量。公平的实现维护着社会道德状况,是社会合作与和谐的基础,具有非同一般的道德效用。公平相对于效率和自由具有优先性,应该作为社会首要价值。

公平 价值 效率 自由 优先性

一、问题的提出

学界关于公平与效率、公平与自由的关系已有广泛深入的探讨。已有的相关论述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在理论层面,试图抽象出普遍的一般的价值关系特征;二是在历史层面进行,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理论与现实相互观照,认为不同历史时期主导价值不同。在抽象的层面进行论证,大都采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哲学范式对公平与效率等问题进行说明,这种方法只能说明价值观之间大概的关系,不能具体说明其内在的具体的相互作用,尤其不能说明相互作用点在哪里?哪种价值观的作用更大?得到的结论有三种:公平优先、效率优先、两者都重要两者都要抓。这三种结论由于采用同样的方法和逻辑,不能相互否定,看似三种结论都有道理,但都没有把问题说清楚,更不能有效正确地指导社会实践。历史地对待诸价值之间的关系,常常是实用主义有余而学理阐述不足。就学者所采用的知识体系看,分别主要采用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方法多元、知识各异、结论多样,导致公平与效率、公平与自由的关系众说纷纭,公平在价值体系中居于何种地位也莫衷一是。近年,有文化保守主义学者为中国未来开出了药方,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儒家文化的复兴,需要把“仁义”作为首要的价值观,主张实行儒家宪政。为此,有必要在学理层面进一步探讨公平与诸价值之间的关系,明确标示出公平的价值定位。本文拟在理论层面展开,以期获得关于公平与效率、公平与自由的一般关系特征。公平、效率、自由是人类社会重要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通过影响人的行为而作用于社会,因此,本文主要从行为学角度来透视公平与效率、公平与自由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公平在价值体系中的位置。

二、公平的最初本质含义

学界已经就公平正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论述了公平正义的诸多形态,如道德正义、政治正义、经济正义与社会正义,分配正义、交换正义与矫正正义,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等。学界对于公平正义的多元化阐释,有利于人们认识公平正义的具体形态和实现方式,拓宽了人们关于公平正义的视野,但常常遗忘、遮蔽甚至混淆了公平的本质含义,其结论就有可能误导读者,甚至有悖公平的本来诉求。概念引导思考,不从本质含义入手,后续研究就会迷失方向。

公平,首先是个伦理学概念,其最初的本质含义是:“一视同仁和得所当得”。①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用智者学派的话来说,“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分的报答。”②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页。麦金太尔(Macintyre A.)也认为:“正义是给每个人——包括给予者本人——应得的本分。”③[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用中国俗语来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公平是有善要奖,有恶须罚,缺一不可,而如果两者都没有实现,那社会就处于高度扭曲异化状态。慈继伟认为:“正义不同于仁爱或其他纯粹利他主义的德行。”④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9页。公平是一种对等性,一种等利害交换,大致平衡的以牙还牙是公平的,只是这种社会关系中的报复性正义已经由国家代为操作而已。公平正义并不是仅仅给予善而不给予伤害,合理的惩罚也是正义,是公平正义不可或缺的一面,并且是维护公平正义局面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惩罚的正义是一种“矫正的正义。”⑤[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公平意味着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创造力及其成效与他们获得的社会回报之间、权利与义务之间、行为与责任及其赏罚之间的适当平衡状态,被视为符合人的本质需要和为社会认可的应当具有的状态,作为衡量社会关系是否适当的道德评价标准,公正的是善,不公正的是恶。公正与正义、公平、公道常常同义。⑥罗国杰:《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8-420页。

三、公平及于效率、社会道德状况与自由的作用和意义

(一)公平对效率的作用和意义

有论者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哲学话语来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并得出两者都重要,两者都要抓的结论。这种哲学阐释没有能够很好地说明相互之间的作用点在哪里,其结论是模糊的。亚当斯(J.S. Adams)的公平激励理论能够在微观层面深刻而精当地说明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取得报酬后,他会通过比较来确定自己所得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一种比较是横向比较,把自己获得的报酬(包括金钱、工作安排、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努力程度、工作所花的时间精力和其他无形损耗)的比值与其他人作比较,只在比值相等时,他才认为是公平的。

如公式所示:OP/IP=OC/IC。其中,OP——对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OC——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对自己所作投入的感觉;IC——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当感觉公平时,他会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如果OP/IP>OC/IC,他会在开始时多投入一些,不久就会心安理得,投入又回到原来的水平;如果OP/IP<OC/IC,他的工作积极性就会下降,就会减少自己的投入。通过和自己收入状况的纵向比较也得出同样的结论。⑦杨忠:《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101页。

亚当斯虽在如何激励的意义上谈公平,却道出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效率问题其实就是人的积极性问题,公平通过作用于人的积极性而作用于效率。一定的制度和社会结构,通过作用于人而产生一定的社会结果,因此,研究人的行为而不是社会结果本身,就成为理解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关键。换言之,理解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是否合理有效,就是要看这种制度和社会结构能不能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良好的影响。从方法论上来说,从人的心理和行为机制的角度论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精当的。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告诉我们,公平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只要公平,就会有效率;不公平没有激励意义,即便回报已经超过应得报酬,也没有真正的积极性和效率,垄断国有企业就是例证。公平可以带来效率,但有效率不一定有公平,不公平的效率又一定是短命的,不公平还严重会损害效率,因此,公平应该优先于效率。必须明确的是,公平是一种比例的平等,即“分配的公正在于成比例”①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5页。。

比例关系平等意义上的公平,符合公平的各得其所的本质含义。报酬总量的平等是平均主义,而不是真正的公平。与效率相矛盾的是结果的总量的平等,而不是公平,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与效率没有冲突。学界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矛盾论或优先论,即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只能根据形势的需要,或效率优先,或公平优先;另一种是并重论,即效率与公平可以相互协调,并重而行。矛盾论的误区主要在于把公平等同于结果的平等,等同于平均主义,是平均主义而不是公平损害了效率;并重论源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模糊性阐释,实践中也难以操作。根据亚当斯的公平激励理论,政府工作的重心是维护社会公平,而不是直接干预效率问题。公平首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具有质的规定性,而效率常常是一个量的概念,主要是一种工具性价值,高效率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生活的幸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看,效率远不及公平。

(二)公平与自由的关系及对自由的作用

自由是一个具有道德色彩的目的性价值,要定位公平的价值,绕不开公平与自由的关系这个话题。

有自由主义者认为平等和自由并不总是相容的,也有认为平等自由并不总是相冲突的,而一些新左派和激进的理论家则明确地以平等否定自由,认为自由会导致平等的丧失,要求扩大政府干预,以减少财富、收入、教育等方面的差距。②顾啸:《自由的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90-93页。也有以自由否定平等与公平的,如诺齐克(Robert Nozick)认为,按照道德、需求、努力程度或上述总的因素的平衡来分配,都是模式化的原则,必然导致对自由的破坏。③[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2页。

学者论及公平与自由的关系时,常常转换成平等与自由的关系,这种论述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公平就是一种平等,只是公平强调的平等是成比例的特殊的平等。人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是平等的,因为人生下来就是平等的缔约者。人们争取更多的收入、升迁到更高的社会地位等的权利是非基本权利,这些权利按照比例平等的原则“按劳分配”,这也是公平的。公平不是一种结果的总量的平等,要求经济收入的结果的总量的平等是违背公平本质含义的,势必会破坏市场经济原则,带来无限的政府干预,侵犯自由,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至于诺齐克,他主张最小限度的国家,强调公民的权利,从而对各种公平的分配过于敏感。应该认识到,公平是有量的限度的,公平分配本身是要有程序保障的,公平分配并不意味着国家就一定过度干预,不仅如此,公平对自由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萨托利(Sartori.G.)认为,自由观念来自平等权力,即参政权的学说,只有“我们是平等的”这个说法才能被理解为“没有人有权利命令我”,正是根据平等的要求,才能推导出某种摆脱外物的自由。④[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页。在伯林(Isaiah Berlin)看来,“自由的平等性;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回报那些只有他们才使我的自由、繁荣或开明成为可能的人;最简单与普遍意义上的公正;——这些东西是自由主义的道德基础。”⑤[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也就是说,公平所强调的平等性是自由的基础,没有公平,也就没有自由;或者说,承认自己的自由,就必须承认别人同等的自由,否认别人同等的自由,自己的自由也得不到别人的承认,也就否认了自己的自由。没有公平,就没有普遍的自由——公平与自由之间并不矛盾。

从公平与自由的诉求上看,公平是应得的权利(desert),这个权利是有合理性规定的,而自由是法律范围内享有的权利,两者都是有限度的权利。公平和自由在终极追求上都把人权作为目标,目的诉求是一致的。比例上的平等激励善的行为,给予善以极大的自由空间和创造激励,并通过惩恶来保护善的自由。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看到:在目的诉求上,公平与自由是相容的,公平是自由的前提和保障,公平对自由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公平和自由,受制于一定的政治结构、经济基础和文化导向,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公平的发展意味着更多的人享受更多的权利,自由也在同步增长。当然,自由的增长对公平也具有促进作用。在目的和相互作用层面,公平和自由难以区分先后优劣,但如果考虑两者在社会道德与社会合作方面的功效,那么,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显示出来。

(三)公平及于道德建设与社会和谐中的意义和作用

许多论者常常以“不患贫,而患不均”来说明中国人对公平的追求,以及公平在中国文化中的合法性,进而强调公平的重要性,甚至强调追求公平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可是,我们看到许多国家的民众对不公平现象的忍受阈值非常之低,稍有不公,立刻反弹,而国人对不公现象反倒有较高较多的忍耐。也就是说,公平是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目标之一,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平中一视同仁的把人当作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是人道的价值观,符合功利之外的人文需求。

公平首先是一个道德范畴,是道德行为规范本身,不仅如此,公平对于其他道德规范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衡量公平的价值定位,必须在道德行为领域比较公平与其他价值的作用和意义。

公平正义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人,使人们得到该得到的奖励,并得到理应受到的惩罚。公平正义就是要实现行为与回报的均衡,正义的原则与制度具有约束和激励双重功能——抑恶扬善。如果社会不能基本实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正义要求,或者说善无善报恶无恶报,人们就会弃善从恶,就会普遍采用不道德的手段来获取自己的利益,就会出现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社会的道德状态就会崩溃。事实上,社会道德状况的滑坡,最直接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实现社会公平。

传统美德伦理学认为,公平正义主要是人的品德公道和人格正义。传统社会生活公共化程度不高,人际交往以自然人伦与人际直接交往为主,人际交往的规范主要不是诉诸于公共制度,而是风俗、习惯和人际伦理惯例。个人品质的公道正直与否,直接决定了人际交往的公正程度。①万俊人:《义利之间》,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现代社会的公共生活,主要靠法律制度的维护,个人道德品质的作用大为降低。但是,社会规则和社会道德状况是各种行为互动的结果,个人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社会互动,个人也就事实上地参与了社会建构,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的公道正直与否仍具有重要意义。

在罗尔斯(John Rawls)看来,良好秩序的社会,其合作条款具有互惠性(reciprocity)和相互性(mutuality),②[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15页。而公平恰恰是“对人们彼此关系中根本对等性的认同……这个对等性并非在于所有一切的简单同等性,而在于非对等性必须得到辩白。”③[德]罗伯特·施佩曼:《道德的基本概念》,沈国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公平,首先是一种平等待人的正义态度,其次是做事的原则。平等待人,利益共享,民主表达,是人本精神的体现,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潮流和发展趋势,是社会团结的基本前提。

公平理念“提供了相互承认的观点,从这种观点出发,公民们能够相互判定他们在其政治制度中拥有什么政治权利,或者反对什么政治权利”④[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15页。,公平为人们提供行为知识和行为规范,这是社会合作所必须的认知和价值判断。公平正义具有双重秉性,即既重视道德义务,又重利益的满足,⑤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0页。“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和主张,并与此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社会内聚性的程度——这是维续文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就是正义的目标”⑥[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加强社会稳定与合作的因素不是利益的增长,而是共同利益的增长和共同体内利益的公平分配。

简言之,平等待人的态度和利益上的共享,是公平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社会公平,才能增强社会凝聚力,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公平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秉性,它表达了道德情感,又要求不偏不倚地处理利益问题,是道德情感的有克制地表达,公平相较于仁爱更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美德。撇开公民基本权利不论,单从公平的本质含义出发,我们也可以重新阐释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对弱势群体提供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有道德情感的成分,但又不是纯粹的道德情感的表达,有社会合作和社会和谐方面的利益考量。由于弱势群体忍受了贫困,提供了社会合作,成全了社会和谐,理应获得和平红利(即合作盈余,或合作增益)——这是公平的;富有阶层,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更多地利用了社会合作和社会资源,应该上交较多的税收——这也是公平的。即便出于同情怜悯而向弱势群体提供了义务以外的福利帮助与支持,会收获精神崇高、心情愉悦或良心的安宁,这种道义上的公平也是值得的,当然,这种道义上的公平不具有强迫性。有必要强调的是,那种出于对社会不公的义愤是一种正义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有道德文化的支持,也有抑制不公的效用。

至于自由,法不禁止则自由。法律为自由规定了行为底线,没有也不能强制人按照更高的道德标准行为。自由关注的是公民权利不被侵犯,它所要求的首先是国家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而个人对他人和社会是否提供社会合作、履行道德义务、表达道德义愤等则是自由和不确定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拥有自由,并不意味着因此而一定做出社会贡献,而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拥有公平的品质,则一定会在社会建构中发挥良好的影响。

结论

公平促进效率,是公平的合理的差距带来效率,而不是悬殊的差距带来效率,但有效率却不一定有公平;公平内含对他人的尊重,公平本身就可以带来精神愉悦,是人类社会具有目的性的价值,而效率则是工具意义上的价值;因此,公平优先于效率。公平与自由在目的诉求上是一致的,公平是自由的基础与保证,公平维系着社会道德局面和社会合作的条件。“就道德境界来说,公正远远低于仁爱和宽恕。然而,就道德的社会效用,即就道德对其目的的效用来说,公正却远远重要于仁爱与宽恕,也重要于其他一切道德:公正是最重要的道德。”①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也就是说,公平的内在诉求和自由一致,但在道德效用上优于自由,其社会功效更符合人类社会需求。公平优先于效率和自由,公平应该作为社会首要价值。公平作为社会首要价值是一般性结论,并不因为社会变迁而有所改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究其原因,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贯彻了“按劳分配”的公平原则,而中国当下的社会问题主要是社会不公的问题。社会不公,即没有实现得所当得:一些人该得到的奖励(金钱、权力、地位等)没有得到,而有些人不该得到的奖励却得到了;一些人该得到的惩罚没有得到,而有些人不该得到的惩罚却得到了。资源分配不公,不仅表现在分配对象错了,也表现在分配多寡不成比例。当下中国重新修正分配制度,是从正面、从奖励的层面努力实现公正;反腐败,是从反面、从惩罚的层面实现社会公正。坚定地以公平作为社会首要价值,必将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主要靠民主法治,靠持续不懈的制度建设,而不是靠道德良心的再发现。事实上,我们都有怜悯之心,有道德认知,但是否由此而有道德行为则是不确定的。在儒学意识形态统治的历史时期,中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儒家倡导的道德状况,言行不一是一种常态,其重要原因不在于教育不力、道德训练不够,而在于制度不够严密、监督不够有力。历史治乱兴衰的循环,也是精英道德不断重建又不断崩坏的循环。儒学的“三纲”违背现代政治文化精神,是必须批评的,而“五常”则可以通过改造成为民主法治的资源之一。必须强调的是,中国一直没有实现过无差别的仁爱,在诱惑更多的可见的将来也无可能实现,这是人性的必然。但这并不妨碍社会的发展,只要社会普遍公平公正,这个社会就已经很好。过高的不现实的道德目标,只会挫伤人们道德行为的积极性,并且,在不能实现过高的道德要求时,人们又会伪装达到了道德目标,从而扭曲人性中原本真诚的一面。实际上,利他主义者的德行要完成,需要自私的人来接受利他主义者的馈赠,成全利他主义行为。利他主义行为越多,就需要更多的利己主义者,社会更加难以实现普遍的道德状况——这无疑是对道德理想主义的一个讽刺。

责任编辑:孙艳兰

*本文系国家社科重点基金项目“大时空视域中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特色问题研究”(14AZZ001)、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消费的政治动因研究”(J14WA52)、山东大学(威海)教研项目“通识教学中人文社科疑难问题研究”(B20143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范广垠,男,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政治学博士,山东大学当代研究所研究员(威海 264209)。

猜你喜欢
正义公平道德
公平对抗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笨柴兄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必须公平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