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卫平
近200年里,现代化作为一个理论概念逐渐深刻地映入人们的头脑,并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追求。在思想进化过程中,现代化早已超越了物质层面的线性认知而具有系统构造性,国家治理以及政党治理的现代化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内涵着党执政能力的现代化要求。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发生的巨大社会变化有两个显著的历史背景:一是世界形势发展出现了许多以往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新情况新现象;二是国内建设的新道路探索创造出与传统不同的新格局新脉象。这两个历史背景极大地变换了中国的政治生态,构成中国共产党崭新的执政环境。
世界形势发展的新情况新现象有许多表现,主要是:第一,以美苏两极对抗为特征的世界争夺在持续了30多年后宣告结束,后冷战时代的环境使谋求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各国力量变化打造着多极化的世界新秩序。第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一国生产力发展对世界的依赖程度加深。发达国家政策调整和结构转型,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整体经济发展的格局,商贸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区域金融的风波牵动全球,波及世界。第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子网络、信息化的传媒革命使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所有国家都成为“地球村”的一员,任何事情的发生情况可以迅即传遍世界而广为知晓。
国内变化是全方位的,从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探索,意味着向传统的告别。所有制形式、生产力布局、分配和就业方式、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政治体制,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多元化、多样性、多层型成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不同的社会阶层、差异的利益群体形成价值取向、生活样式、诉求表达以及目标选择的各不相同。社会转型的这些变动对执政党整合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党、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合乎规律的调整。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以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为前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始终顺应时代潮流,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必须不断适合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长期性决定了过程的动态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决定了与时俱进的鲜活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固守传统就意味着淘汰,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机制如果不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相一致,执政资源就会流失,执政基础就会动摇,执政地位就会丢失。“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①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学习时报》2008年9月8日。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丢失政权的事实告诫我们: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是党执政的主要危险,不思进取、不谋改革、不求创新的共产党即使执政时间再长,也会有失败垮台的一天。
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胜任执政的能力,它领导完成的几件大事和取得的辉煌业绩,为赢得人民群众的权威信任和执政认同奠定了基础。党在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这是长期执政的宝贵财富和优势条件。然而,经验在历史的永恒脉动中只具有相对价值,有的经验会因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而失去作用,有的经验即使具有现实价值也需要丰富发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意思决不是照搬既有的经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党内民主、党员教育和干部管理等方面都体现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但又有许多新创造新发展。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推出一系列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正是适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形势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党的建设总要求,既是着眼于继承和弘扬我们党九十多年来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提出来的,又是着眼于顺应和应对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出来的。”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0页。面对执政新环境,党必须与时代发展相合拍,以执政能力的现代化回应执政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发展和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中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重视执政能力建设,是改革开放后党的建设形成的新聚焦。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动下,促使党将执政能力问题提上战略地位的直接因素,就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许多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的世界性现象。从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度国大党以及台湾国民党,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苏联共产党,丢掉长期执政地位的事实敲响了警钟,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不断增强。
1980年,邓小平就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1990年代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强调执政能力建设问题,阐述了一系列新观点,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一个标志性的成果。《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273页。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地将执政能力建设确定为主线,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五位一体”的部署中。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开展以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重点转变党的作风,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从严管党治党迈出了新的步伐。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运作规律表明,党的作风是否端正,对社会风气有着直接的影响,不解决好党风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根本无从谈起。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把坚持群众路线与从严治党的规律相结合,将执政党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一定意义上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部署,因为党的领导和执政最直接的对象就是群众,脱离群众的作为就否定了领导的意义,没有群众的观念就抽空了执政的基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上更具有创新意义的思路,是将党的建设与国家建设紧密相结合,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新思路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逻辑告诉我们,搞好党的建设,目的不在于党自身,而在于建设好国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目的不是为了保住执政地位,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0页。中国共产党不是为执政而执政,人民群众选择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是因为相信它比别的党和政治力量更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国家事业和人民期待都要求执政党具有卓越超强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越强,人民群众的信任度就越高。所谓能力,是指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或本领。由此而推,执政能力包含的是指党领导国家发展和保障人民利益必须具备的素质。《决定》具体提出了五种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即“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后来,党中央还有“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的提法。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这些能力无疑十分重要,而且是长期的建设任务。然而,认识党的执政能力重要的不是它指向性的具体内容,而是执政能力的要素构成。
党的建设研究成果中,一些学者对党执政能力的要素构成提出了各种观点。宋协娜将党的执政能力划分成三个层次的构成要素,“应有能力层次”构成要素包括理论要素、目标要素、优势要素;“可有执政能力层次”要素包括执政行为、执政方式、执政透明度、执政队伍素质;“实有执政能力层次”要素包括人心、国力、绩效、环境等。②宋协娜:《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层次及其构成要素》,中央编译局第八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2011年12月。李铁楠认为:“执政能力可以按执政活动的领域,分为领导国家政权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协调社会利益和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处理对外关系的能力、党自身建设的能力,等等;也可以按照执政活动的职能,分为判断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控制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等;还可以按照执政主体的层次,分为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以及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③李铁楠:《论党的执政能力内涵及其一般评价要素》,《今日科苑》,2009年第6期。施一夫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概括说来应该包含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七大要素。”④施一夫:《执政能力的七大要素》,《学习导报》,2005年第1期。这些观点各不相同,前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从国家建设的角度阐述党的执政能力要素,这样思考问题有合理性。笔者认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能力要求,既要考量政党自身的发展,更要考量国家建设的规律,党的执政能力要素与国家建设规律是内在统一的关系。执政能力指向性的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化和时代发展而呈现阶段性的不同,新的形势会提出新的任务要求,但执政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则是相对固定的。从国家建设的角度认识党执政能力的构成要素,有助于认识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紧密关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这个阐述紧紧扣住国家治理来界定党执政能力的内涵,对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意义。它启示我们,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执政党与国家的紧密关系决定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中国历史演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政治发展逻辑,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建设领导核心的客观事实。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曾经一盘散沙的民众是在中国共产党整合下凝聚起来的,曾经积贫积弱倍受凌辱的民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顽强奋斗中站立起来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改变了国家面貌,重塑了国家形象,增强了国家实力,赢得了国家声誉,不可否认的事实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道理:中国每一个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兴则国强,毁党必将乱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因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扮演着领导角色,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党治国理政能力的现代化。
不同历史条件形成不同的政治生态,决定着党的具体执政环境和执政能力要求。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党的执政环境截然不同,执政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执政能力可以作传统与现代的区分。这里所说的“传统”,不是历史区隔的时间概念,而是时代演绎的空间概念,即是指当代中国面对国内外形势举世罕见的变动,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之前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一系列发展的成就,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这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结果。理性地认识历史,决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经历的曲折而否定党的执政能力。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执政能力的显示,不在于有没有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党的现代执政能力是时代的需要。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国家诉求和人民期待,因而也是党的奋斗目标。20世纪中叶,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任务。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又重申了这四个现代化目标。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关于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比如,将文化列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等,都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标志着质的认识飞跃,有的学者将它作为“第五种现代化”。不管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它至少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成为现代化的标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用新的思维方法丰富和更新执政理念,以创新精神改革党的建设制度,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任务,融入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之中。
基于执政党与国家紧密的逻辑关系,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党的执政与国家治理两种能力的有机对接。那么,这个现代化对接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决定》中提出的“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可以作为党的执政与国家治理两种能力对接点的认识路径。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大框架下不可或缺。以科学执政而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必须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前提。党的思想、制度、方法科学化了,提高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才有可靠的保证。以民主执政而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广泛吸纳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国家,党的执政能力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通过保障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人民民主权利,对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依法执政而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依赖法治的社会秩序,党的执政意志、执政方式、执政行为必须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相吻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着重要解决的就是执政与法治关系的规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样的要求就使党的执政能力与国家治理能力紧密地联系起来,体现了现代化要求的内在逻辑。总之,科学、民主、法治是世界现代潮流的集中体现,党的执政能力与国家治理能力,理应围绕这三个核心要素实现现代化对接。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国家治理能力和党执政能力的统一,两种能力的对接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