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道扬[中山大学中文系, 广州 510275]
作 者:曾道扬,中山大学中文系2010级在读本科生。
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被称作是“一本不属于当时而属于后来的杰作”①。这种超越性不仅体现在叙事等艺术手法上,更体现在其精神层面与现代主义文学的联通。从存在主义角度看,这种联通体现在重要意象“荒原”,及其所隐喻的人的虚无和孤独的“本真生存”上,本文将就此对小说中的人物体认“本真生存”的两种方式进行分析。
虚无和孤独是人的“本真生存”。这在存在主义思想家那里得到了价值论和认识论两方面的证明。从价值论看,世界的根基是虚无的“意识”,世界本没有意义,宗教只是人为自己创造意义。海德格尔在《尼采》中如此解释“上帝死了”:“占据统治地位的‘超感性领域’失效了,变得空无所有,以至于存在者本身丧失了价值和意义。”②托尔斯泰这样看宗教:“信仰是一个认识到他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而不得不去做某些事情。”③因此人要孤独地靠自己创造意义,克尔凯郭尔寻找真正的个体性基督教,尼采呼唤超人。从认识论看,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认为,发现虚无即发现“本真生存”。所谓“本真生存”,是此在“本真地作为它自己而存在”。④这是相对于“常人”而言的。他认为死亡对人的本真生存有重大的警示作用。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又不确定的、超不过的可能性。因此,死亡终结了终极意义和人所创造的意义(即确证了虚无),也确证了人的有限性和个别性(即确证了人的孤独)。⑤
《呼啸山庄》中的“荒原”广漠荒凉、石楠丛生、人烟稀少,晚上还闹鬼,它是人本真生存的虚无和孤独的象征。荒原上的人对本真生存有不同的识认。凯蒂·恩萧(为与凯蒂·林 区别,下文分别称之为大凯瑟琳和小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表现为对“本真生存”的感知、逃离和回归,其他人则表现为对“本真生存”的“无知”或遮蔽。
大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
希刺克厉夫本是被人遗弃的流浪儿,在恩萧家被歧视,没钱没地位。大凯瑟琳双亲死亡,受兄长虐待,身为世家小姐却衣食简陋。两人这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匮乏、被世人所孤立的状态让他们在一个不成熟的年纪生活在生存的本真中。二人以旷野为家,与生物、鬼魂嬉戏,这不仅因为荒原给了他们自由,更因为荒原是他们虚无而孤独的内心的外化,在这里他们取得了身心一致,他们在精神上早已认识到了荒原般的生存本真,他们也确实生活在荒原之中,荒原就是他们自己。
然而,他们选择以追求“有”来逃避一无所有的荒原。大凯瑟琳嫁给了埃德加·林 ,拥有了一位在外貌、家产、地位、爱情、道德等方面均完美无缺的丈夫。希刺克厉夫为此开始了复仇计划,先后占有了包括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在内的大量物产,并如愿让他的敌人都遭到不幸。然而,这只是他们使自己“常人化”的“沉沦”。他们最终发现自己仍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让大凯瑟琳感受到爱的满足感的人——埃德加、伊莎贝拉——不理解她对希刺克厉夫的爱,她与这个世界、与其他人都彻底疏离,“他们都变成敌人啦”⑥。希刺克厉夫在达成目的之后,却发现财产、地位、复仇的快感毫无意义,他突然发现“我不想打人,我连抬手都嫌麻烦”⑦。也就是说,这个追求“有”的过程只不过是确证了“无”才是本真。人对于这个世界原本就是陌生人、局外人,是彻底孤独的,世界原本就是虚无的、无意义的。而这就是他们在年少时、在荒原上所感受到的一切。“虚无”“孤独”才是人的“本真生存”。
于是,他们先后都选择了奔向死亡。死亡在这里不是一个情节,而是一种回归本真的方式。海德格尔曾区分过“日常的向死而在”和“本真的向死而在”。“日常的向死而在”表现为对死亡的闪避。首先,常人认为死亡是确定可知的人必须遇到的经验事实;其次,常人借口“死还没到”,而把日常的短视的东西推到死亡前面。然而,这是非本真的。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它不仅确定可知而且随时可能发生,它无所关联只与个体有关。“本真的向死而在”应当是“先行到死”,以死亡为此在的存在方式,直面生存的虚无本相,把握自由,积极地创造生存意义。因此,本真的向死而在是从沉沦状态回归本真生存和超越虚无的途径。
此时凯瑟琳已为人妇,希刺克厉夫的人生充满了财产和罪恶的累赘,两人不可能回归少时的荒原岁月。因此,他们试图通过“死”来超度沉沦的自己。凯瑟琳疯狂地想离开温暖的画眉田庄而回到冷酷的呼啸山庄,渴望被埋在荒原,以死亡为归宿。希刺克厉夫则废寝忘食,急迫地冲向死亡,因为“我必须先到达,然后我才休息”⑧,并最终在狂喜中越过了生死之界。这应当是小说中足以与他们惊世骇俗的恋情相媲美的,具有高度情感张力的部分。因为他们为了回去,选择了牺牲一切的十分极端的方式,希刺克厉夫牺牲了他的财产,大凯瑟琳牺牲了她的家庭。艾米莉·勃朗特把小说最后的高潮留给了希刺克厉夫之死,而不是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的婚姻,本身就表明她对这种回归本真的认可。而小说最后写到大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的鬼魂结伴在荒原漫步,实际上是以一种极为美丽而又凄凉的方式象征了人对虚无和孤独本真的回归。
与此并行的是遮蔽“本真生存”的同时又获得幸福的人。画眉田庄的人拥有信仰、知识、美德等许多东西。小说以小凯瑟琳为主角的后半部分,本质上讲的就是一个善战胜恶的关于爱与宽恕的故事。希刺克厉夫父子是罪的化身,而小凯瑟琳则充满了人伦感情的光辉,哈里顿对于仇人希刺克厉夫表现出一种基督式的慷慨宽恕的情怀。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结合是美德和情感的完美结合。其指向的是:爱和宽恕造就了美满的实存。
然而,他们对“本真生存”却是无知的或有意遮蔽的。一方面基督教给了人们稳定实在的意义。例如,对于埃德加来说,大凯瑟琳的死不是虚无,他满心相信她是去到美丽的天国了。这与自称和上帝、人类对立的大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相比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另一方面是他们表现出了海德格尔所说的“日常的向死而在”。他们都把死亡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恐惧和排斥死亡。小凯瑟琳带着极度的恐惧和痛苦接受小林 的疾病和死亡,她如此呼叫:“你们丢下我一个人跟死亡挣扎这么久,我感到的和看见的只有死亡!”⑨小说的最后,丁耐莉和乡里的其他人听说希刺克厉夫和大凯瑟琳死后的灵魂在乡间游荡,都不敢经过那些路。
哈里顿和小凯瑟琳决定婚后搬回温暖宜人的画眉田庄,离开充满空虚、冷漠和死亡的呼啸山庄。这是他们对“本真生存”的回避。然而,不论是呼啸山庄还是画眉田庄都依然处在旷野的包围中。这隐喻着,常人试图逃避荒原,回归到爱和秩序所构建起的现实生活中,但荒原般的人的“本真生存”依然存在。
艾米莉没有仅仅宣扬爱与善,也没有仅仅讲述人的精神荒原,而是以对单向度的取消表现出对本真生存更为圆融的思考,并把选择权交给了读者。的确,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相对于无比尖锐地体察到“本真生存”而言,面对它应如何入世地生活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① 郑克鲁主编,黄宝生、陈建华、蒋承勇副主编:《外国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页。
② [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71页。
③ [英]艾尔默·莫德:《托尔斯泰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902页。
④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02页。
⑤ 本段概括梳理自彭小燕:《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47页。
⑥⑦⑧⑨ [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杨苡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15页,第308页,第318页,第281页。
[1][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郑克鲁主编,黄宝生、陈建华、蒋承勇副主编.外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彭小燕.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鲁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许健.自由的存在 存在的信念——艾丽丝·默多克哲学思想的类存在主义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8][英]艾尔默·莫德.托尔斯泰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