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成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四川眉山620860]
论影视艺术在大学生励志教育中的运用
——以《中国合伙人》为例
⊙张龙成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四川眉山620860]
影视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影像艺术所蕴含的时代性、敏锐性、直观性、戏剧性等特点赋予了大学生德育教育全新的价值。而我国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也需要更多的解题思路,需要搭建更多的教育平台。这二者在多元化思潮下寻找到了共鸣。因而,从影视艺术的角度去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励志教育就是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新的研究内容和范式。
电影励志德育
美国电影学院主席费斯坦伯格曾表述过这样的观念,即电影是一个人身处黑暗时代或是战争肆虐、意志消沉之时一条重新发现自我、振作精神、洗涤灵魂的捷径。①而《中国合伙人》的上映,似乎让这个虽不是乱世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求职者们在落寞中平添了些许勇气,就像影片中的台词所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身边的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只有自己能够回答,因为生活是靠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要改变自己,改变别人,从而改变世界,唯一不能改变的是勇气!”同时,它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开启了我国励志影视剧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维度。
中国当代社会的思想功利化现象日益严重,很多高校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化,其弊端饱受抨击;而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盛行,素质教育无力的现象也更加突出。②而影视剧作为一种影像艺术所蕴含的时代性、敏锐性、直观性、戏剧性等特点赋予了大学生德育教育全新的价值传输通道。
第一,健康人格养成的成长、困惑与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精神上、心理上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最近十年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交往越发被虚拟化,由此带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当今高校的顽疾。健康人格的养成虽然不是在大学阶段开始,也不是在大学阶段就能彻底解决的,但却往往是在大学期间集中被释放的。这样,大学就成了人格发展缺陷的集中爆发地,这也给大学的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使高等教育面临来自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种种非议和责难。而就影视艺术作品来讲,健康人格的成长、困惑与思考本身就是励志影视剧应当着重表现并传达的内容,而这又和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志向上的迷茫与萎缩息息相关。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指南,也是大学德育教育的核心。影视作品如何内化和表现核心价值观是今后影视创作者应深入思考的问题。但多年的现实情况说明,虽然影视剧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发挥得还不够充分、不够生动。《中国合伙人》作为一部励志电影,第一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一种生动形象、甚至是自讽自嘲的方式表现出来,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不做作。正像习近平主席所讲的那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不仅是一种成功的实现,更是一种尊严的达成,是对中国近百年来屈辱历史的最完美的交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正如陈可辛导演对电影做宣传时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在中国实现‘美国梦’的故事,我想这更是一个‘美国梦’走向‘中国梦’的故事。重要的不是做梦的地点,也不是梦想实现的环境,而是做梦人的内心。”第三,逻辑思辨能力的提升。德育课的教学除了课堂讲授以外,教师应当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型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学习研究的能力。随着教学模式多元化的发展,对优秀影视剧,尤其是励志影视剧的观赏、评论与探讨成为培养和锻炼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很好的方法。这主要源于影视剧的剧情设计、内容编排表现出了较强的紧凑感、普遍的矛盾性和缜密的逻辑性,这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影视剧的剧情设计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思考,进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影视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视听艺术,教育功能早已被广大受众所认可。但长期以来我国影视剧的教育功能并未得到很好的展现和实现,在我国影视剧教育功能的发挥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表现在励志影视剧中。
第一,在表现手法上,影视剧作为励志教育功能的载体,表现形式过于单一。长期以来,我国影视的励志功能主要是通过红色电影和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谍战剧来完成的。诚然,红色电影和谍战剧在爱国主义的提升、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英雄主义的示范上所表现的教育功能明显,并且“运用优秀红色影片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和语言学习,帮助学生吸取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精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③。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受制于内容和历史的局限,红色电影和谍战剧在我国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毕竟是有限的。革命题材的历史背景总是很难全面地反映当下社会中的最新思潮以及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时代性特点。第二,在内容上,我国励志影视作品缺乏创新性,尤其是对转型期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苦恼、迷茫、困境、坚持、奋斗等缺乏心灵告白,与人们的内心生活有一定的疏离感。尽管在消解崇高、缺少终极关怀的文化背景下,励志影视剧所展现出的人文关怀与价值精神与社会主旋律相吻合,从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如《冲出亚马逊》《功夫》《边走边唱》《隐形的翅膀》等都是典型的励志电影。④但不可否认,这些电影中的人文关怀和价值精神挖掘得还不够充分,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在转型期给予人们的心灵慰藉与理想寄托还不够深厚。表现在作品上就是娱乐性、消遣性的作品充斥市场,往往还取得不错的票房和收视率,而反映历史和人性反思等深刻题材的作品要么凤毛麟角,要么赢得的仅仅是声誉而已。第三,由于我国励志影视作品在理念、内容和形式上的单薄使其在国际上的传播价值受阻,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了我国影视剧的国际化步伐。影视剧作为文化的载体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播力,而文化传播力的大小又是一个国家文化是否强盛的标志。由于我国的励志影视剧在理念上缺乏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在价值上缺少对内心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反思,在角度上又缺少独到性与新颖性,反映在内容上就显得单薄无力,这些因素共同使得我国的励志影视剧很难起到对外进行文化传播的作用。这些表现在票房上就是自家人的自娱自乐,一旦影片被拿到国际上往往观影者寥寥无几。
励志教育向来是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核心,但传统上我国的理想教育仍停留在说教上,对理想的疏远和排斥正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的理想呈现出明显的去崇高化。因此,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终极拷问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失的。但毕竟“人就是在追寻意义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生命的超越和心灵的安顿”⑤。如果“意义”本已不存在,心灵的安顿和超越也就成为奢谈。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综合体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是非常大的,这给传统德育讲授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第一,影像资料对大学生美学教育的深化。传统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核是追求真、善、美,真体现了科学精神,善体现了社会伦理价值,美则体现了个人的审美观念。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我们在真与善的教育上倾注颇多,但对美学的教育往往显得不足。这造成了当今大学生对美的概念的多元化,甚至是异化的现象。而异化的美的概念也反过来影响到大学生对待真与善的理解。而励志影视剧中对人物内心的深刻阐释以及人生经历的生动描写,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美学认识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第二,影像资料辅助教学的运用。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影像资料的辅助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提升非常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影像资料来为自己的讲授内容服务。一方面,在内容文本的选取上要契合讲授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注重积累,积少成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教学影像资料库;另一方面,对于影像资料的熟练运用、评述、理解与诠释也要求教师不仅在计算机技术上提升自己,对制作教学课件和影视剪接技术要熟练运用,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品位和学术品位,提高自己对真、善、美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第三,影视赏析课程独立设置的尝试。随着影像资料在教学中作用的显现,很多大学甚至把影视教学独立出来作为一门单独的选修课程。尤其在一些学校的通识课程和思政课程的设置上,除了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了四门必修课外,还在广泛调研、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开设了“红色经典电影赏析”“经典励志电影赏析”“经典法律电影评析”等选修课程,通过对经典影视剧的欣赏和评析达到进行人格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励志教育的目标。这里面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电影的选取上要注意全面性、代表性和系统性。可以将整个电影赏析课程分为若干板块,每个板块精心挑选代表作,如红色电影系列、励志电影系列、心理电影系列、校园电影系列、法律电影系列等。二是要强调课程的设置重点不仅仅是观赏,更在于评析。对影片中人物性格、剧情安排、理念价值、文化背景、内心告白等的深入评析是课程开设的关键价值所在。
①刘斌、冯莉群:《试析电影艺术中励志主题的价值意义》,《芒种》2012年第10期。
②刘清华:《励志电影与思想教育互动浅析》,《电影文学》2012年第9期。
③赵勇:《论红色电影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及运用》,《电影文学》2009年第20期。
④王利平:《电影艺术中的励志教育研究》,《芒种》2013年第6期。
⑤梅萍:《生命的意义与德育的关怀》,《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作者:张龙成,法学硕士,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教育。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度科研基金项目“独立学院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SB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