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紫逸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新郑市 451100)
陆在易先生是我国当代最优秀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情感细腻丰富,有深刻的内涵,所以业界称其为“音乐诗人”,他创作的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桥》《盼》《我爱这土地》广受好评,并获得各项大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陆在易先生的艺术歌曲,在创作形式和艺术特征上借鉴了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特点,结合他对音乐创作的研究及我国民族情绪,民族特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选用大爱情怀的题材.在他的歌曲中,以大线条优美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出对祖国和人民炙热的情,深沉的爱。陆在易先生进行创作时每部作品都要精心的构思,努力寻找最合适作品的音乐语言和手法,使每部作品都近乎完美的呈现出它所表达的情感与艺术形象。正是这些精心之处,使陆在易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表达“大爱”情怀的作品形象。陆在易还具有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他的艺术歌曲结合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理念,使高雅的艺术通俗的呈现出来,也成为他作品的另一个特点,并且,使普通民众接受高雅艺术也是陆在易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
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是陆在易先生根据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同名诗作谱曲而成的,歌词蕴含了作者艾青复杂的情绪:委婉抒情,忧郁深沉。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受帝国主义压迫入侵,国难当头山河沦陷满目疮痍的抗战的初期,诗中带有强烈的悲愤因素,从字里行间能明显看出作者不畏艰难,随时愿为国奉献出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这种浓重的爱国情怀与作曲家陆在易的爱国情愫、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产生了共鸣,深深地打动了他。诗本身就已经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陆在易在对这首诗进行谱曲,实际上属于进行艺术二度创作。当然,对这首歌曲进行创作的时候,并不是完全重现诗中的历史情感,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使艾青诗歌中的情感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而且将整个作品所传达的情感给予升华。
《我爱这土地》这首歌曲音乐旋律与诗句语言的抑扬顿挫相吻合,我们以歌曲的前两句词为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句词的语调相对平和,在第一句的第四个字后稍加停顿,体现出把现实主体“我”和比拟主体“鸟”的突出强调,第二句随着语句的加长,语调的变化也丰富起来,在“我也应该”和“嘶哑的喉咙”这两处都有停顿,强调出鸟儿虽然看似弱小,却也不惜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为祖国歌唱。歌词第一句的旋律起伏平稳,分别由延续两拍和延续将近一小节的长音及休止符号来表现歌词中断句的小停顿和句末的停顿,歌词中的现实主体“我”和虚拟主体“鸟”则分别由平稳的下行二度和下行大六度的跳进在音乐中体现出来。并由于第二句词的长度,旋律也比第一小节有所扩充,构成了先扬后抑的拱形音乐线条。歌词中的“用”字使用弱起,并用六度的大跳与“嘶哑的喉咙”连接,并在“嘶”上用高音,很好的在乐句中突出了所要强调的重点句。作曲家在这两句歌词上进行了变化重复,在重复句句尾落在调性的主音上,形成了更加肯定的语气,更好的引入下面的内容。诗的第二段歌词运用四个排比句,描述出“土地”“河流”“风”以及“黎明”四个鸟儿所歌唱的意象,这段词的含义深刻,有丰富的内涵,作曲家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法来表现。在这段的旋律上有了很大的起伏,每一句的开头都是用了弱起节奏,加以六度的大跳来彰显激动地音乐情绪。作曲家为了将歌词中所强调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放在强拍强位置上予以突出,在这短短的一段乐曲中,多次变换节拍,这样的节拍模式再加上将“河流”二字的音落在导音上,也为后面乐句旋律的上行摸进奠定了基础。这一段落总体来看,前三句采取的上行音乐旋律,将音乐的发展一层层推进,音乐情绪也不断激昂,与诗句的情绪一致并予以突出表达。歌曲在进行到最后一句“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时,旋律舒缓下来,先扬后抑做出了一个拱形结构,稍平抑了前面紧张激愤的情绪,同时也为后面要重复的歌词做好了再次上扬的铺垫。这段中的后两句的反复,将全曲的情绪推向了第一个高潮,然后音乐情绪回落,结束在调式主音,使整段的旋律以肯定的语气结束,强调出对胜利的决心和信心,也为下一段的进入做好准备。第三段以一个平静的场景开始:“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作曲家对这一段的第一句“然后我死了”采用缓缓的速度,弱力度和娓娓道来的吟诵式音调进行处理,十分贴切的表达了这静谧的意境,也与歌曲第二段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曲家对第二局中的重点词“腐烂”“土地”的处理则采用了切分音,强音强位置的节奏处理并以上行的较高音区进行突出加强。段落的第三句以设问的语气出现,与之前强调重点词语所不同的是,作曲家在对这句“泪水”一词的强调时,则把它们放置在整首歌曲的最低音上,继而又在肯定的音调上进行回答,对“爱”字做下滑音的处理,加强了肯定的强度,并在最后一个音结束到调式的主音上,这之后作曲家用“啊”字引领旋律,在高音区大线条的谱写旋律,与第三段形成对比,音乐情绪推向最高潮,增强了整个歌曲的感染力,使诗与音乐更完美的融合,更增加了歌唱性。
《我爱这土地》的曲式结构为并列三部曲式,带有前奏、间奏、尾声和尾奏。全曲的各段旋律的长短是不对称的,A段的两个乐句,形式为变化重复;B段由三个平行乐句及其变化重复乐句构成,整段旋律音乐色彩丰富;C段由两个乐句构成,这三个乐段基本完成了歌词部分的旋律,后又加入间奏、和A、B、C段的重复和变化重复,丰富整个乐曲,最后进入尾声、尾奏,整个乐曲完整结束。3丰富的和声变化。
作曲家在创作时用了丰富的和弦材料:除了在全曲中运用广泛的一级、四级、二级、五级、六级三和弦外,还加入了七和弦、附加音和弦和复合和弦。其中七和弦的运用表现在歌曲中19—29小节间的II7和弦和II9和弦,35、37小节中V9和弦的使用。这种和弦的设计既贴合了伴奏音又减弱了旋律中的不协和性。作曲家常在作品中使用附加音和弦使得和弦的功能性减弱,更加增强了色彩性,如8小节中附加的二度V、66小节中附加的四度VI。复合和弦,这种和弦在歌曲的42、43、45、106、112小节中有使用,使乐曲中产生了四度、二度音程,在我国的民族和声中经常使用这种替换手法,这种和弦与附加音和弦一样都能使和弦的功能性淡化,增强音乐的色彩性。
参考文献:
[1]李灿旭.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色阐释.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赵玲.论陆在易的中国作风、中国风派艺术歌曲创新之路.西南大学学报.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