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晓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焦作 454000)
北宋时期是开封史上艺术的全盛时期。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都城“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北宋中期,市场上出售的雕版印画已比比皆是。当时的雕版印画结合民间的吉祥艺术,其创作内容和品种更是多样化。据邓椿《画继》记载,汴梁(今河南开封)刘宗道擅画婴孩,其画风上承唐代张萱,五代杜霄、周文矩,其作品“照盆孩儿,以手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即日流布。”
木版年画的兴起,加速了年画制作的流程,取代了唐代以前纯手绘年画的制作方法,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木版年画的先河。随着北宋逐渐没落灭亡,以及开封城内几经黄河泛滥淹没,木版年画的中心也便从原本兴旺的开封城移至距城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内。时至明清,贾鲁河(古名孙家渡)的开通使得距开封城南的朱仙镇兴旺起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木版年画生产销售开始的时间,各路“打门神”的商贾便云集于此,进购年画。当时的制作生产基地以朱仙镇为主,四邻的大小村落皆可印制年画。商户们成交的货物,水路陆路均可通行,所贩货物盛销四方,盛名远扬,并一度远销到山东菏泽、江苏徐州、安徽界首以及湖北、福建、甘肃、宁夏等地,辐射了大半个中国。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国家已付出诸多努力,国务院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仙镇木版年画位列其中,时隔五年之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加快了建立健全非遗法律保护的脚步。国家对非遗的逐步重视引来了多方的关注,然而从朱仙镇木版年画自身来讲,真正的出路在哪,只靠几个年迈的艺人是远远不够的。
早在2006年7月由镇政府主导成立了“朱仙镇木版年画行业联合体”,并制定了“朱仙镇木版年画行业联合体协议”。“协议”规定在统一销售方面,由镇政府授权的开封县国粹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有限公司持有“朱仙镇”商标,并拥有统一销售权,然而协议在签订后不久就“流产”了。政府对于统一标准销售、避免经营者相互拆台的主导是正确的,对于年画经营所得利润,是不应插手的,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时至今日,镇上的曹家老店、天成老店、天义德等老店各自虽有了自己的商标,对外宣传与销售上还是各自为营,对外宣传缺乏统一有效的“品牌”策略。随着朱仙镇木版年画知名度的提高与影响力的扩大,屡屡造成了商标恶意抢注与侵权事件,对整体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均造成了不良影响。
当地某些年画店尝试与地方高校合作,并设计制作了一些新年画,却偏移了传统年画的制作风格,对传统的“忠实度”的偏移,“发展”将会受阻。此外,由于各个年画店的艺人自身掌握技艺水平参差不齐,同一题材的年画却能印制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对传统的“忠实度”不够,何谈“发展”?
2012年5月,地方政府委托某集团启动了声势浩大的“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工程,大有赶超“凤凰古城”之意,斥资120亿,历时十年之久。而目前的“凤凰古城”,外面看似一座文化古城,少数民族建筑特色鲜明,然而城里已俨然成为一座集休闲旅店及各种特色酒吧的“旅游休闲度假村”。城内的民族传统文化已被白天浓重的商业气息和夜晚不醉不归聚在酒吧的“休闲一族”所严重稀释。对于朱仙镇正在营造的“示范区”,一旦生态文化建设得不到位或缺失,是否也将重蹈“凤凰古城”之覆辙?难道非“文化”不“旅游”?
“只有当地人重视了他们的文化,文化才能保护下来,不能只靠专家来做。如果人们对自己的文化不重视,一旦专家走了,文化照样消亡”1,因此统一的品牌系统,对内能够提高当地人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认知度,对外可以增强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统一的品牌系统若能在建设中的“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投入应用,将会整体抬高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品牌效应与生态文化的传承效应。课题组将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统一品牌形象的设计及品牌策略的研发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所得成果将结合当地年画社与当地政府结合进行磋商,以期达到应用效果。
年画的创作要跟上时代步伐,传承人是关键。目前整体年画艺人整体年纪偏高,年迈的传承人就像冬天里枯树上随风摇曳的几片叶子,随时都有凋敝的危险。有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馆藏文物”之称的郭泰运老先生年近九旬,依然精神矍铄,制作起年画来还干劲儿十足,并打破了传统的收徒模式,破格接收了“外人”——郑海涛、蔡瑞勇等几名的高校毕业具有美术专业功底的年轻人,对传承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以蔡瑞勇为首,用了近一年时间集体创作了“包公”形象,填补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创作中没有包公形象的空白,并申请了国家设计专利。这些年轻人接过年画传承的接力棒,创作思维更为敏锐,有了新的创作成果也更懂得保护知识产权。
除此之外,年画艺人也可通过网络知识平台、民间组织、相关研究学者或与高校的合作等多渠道,积极拓展创作思路,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民俗生活的“新年画”来。
“引进旅游市场机制,调动政府、商家、学者和文化主体的积极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存的土壤,是一种可行的思路。”2作为非遗的朱仙镇木版年画,通过对其文化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也是一种保护,但要“适度”。
正在建设中的“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是政府及地方企业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与发展的大力支持,而生态文化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靠一项建筑工程就能完成的,需要民众的参与与支持。“文化自觉”目前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种理想状态,民众对这一文化遗产限于情感上的认知。政府对非遗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工作导向上应避免重“旅游”、轻“文化”,利用民间组织和高校机构等可利用的一切资源,根据当地民俗传统与习惯,制定和组织一系列传统文化展演活动,让朱仙镇木版年画健康地“活态”传承下来,既可形成当地旅游“亮点”,又可提供朱仙镇木版年画良好的发展契机。
保护好朱仙镇木版年画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仅停留在抢救与“料理后世”的层面。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传承道路,我们呼唤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让这枚年画中的“活化石”绽放更加绚烂的溢彩。
注释:
1.引自冯骥才.《年画行动——2001 ~2011木版年画抢救实录》.北京:《中华书局》,第124页.
2.引自李朝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为例》.《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宋.孟元老著.伊永文 笺注《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出版社 , 2006年8月版.
[2]冯骥才主编《年画研究》.马知遥《年画“临终抢救”的必要性》,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
[3]冯骥才《呼唤全民的文化自觉》.《山东艺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总第1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