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球 (安庆市文化馆 安徽安庆 246000)
近年来,安庆市坚持实施文化引领,通过激发内在活力,注重资源整合,创造性地研究解决制约发展中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资源短缺问题,“反弹琵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适度超前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公共文化发展之路。近期,文化部正式批准该市列入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中宣部和中国社科院还确定在该市开展“公共文化‘反弹琵琶’建设模式”和“文化安庆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路径”课题研究。
安庆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具有“崇文尚德”的优良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该市即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扶贫实验,岳西县莲云乡公共文化服务形成“莲云模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在全国许多地区推广,成为同类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实践样本。近年来,该市突出制度设计,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并实施了《中共安庆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安庆市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发展。同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并随形势要求相应调整考核标准。
该市坚持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头道工序,以实施文化民生工程为抓手,实现市级“三馆一院”,县级“两馆一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小广场和公共电子阅览室,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农民阅报栏,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全覆盖”。一是整合利用资源,建设文化场馆。全市已建成公共文化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15个、图书馆10个,被当地群众誉为“没有围墙的学校”。市博物馆与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实行两馆一体制,既丰富了馆藏,又彰显了特色。将市图书馆与市科技图书馆整合,增加了馆舍面积、人才力量和藏书数量,建立总分馆模式,设立基层分点42个,得到中宣部负责同志的充分肯定。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实施民生工程。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54个,平均面积达到514平方米,怀宁县月山镇、枞阳县钱铺乡、太湖县寺前镇、岳西县来榜镇等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其中等级文化站93个,占全省近1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78%和97.72%。建成农家书屋1961个,占全省10.4%,提前三年完成目标任务,不仅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还延伸到一些自然村和城市社区。1个农家书屋获评“全国示范农家书屋”。三是区分不同情况,共建社区文化。对于老旧社区,利用废弃厂房等设施改造成文化活动室,共建共享社区内学校、企业等单位文化资源;对于新建社区,明确规定将规划建设文化活动室作为前置条件,必须同时配套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场所。该市大观区菱湖新村社区建成54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和1000余平方米文化广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文化社区”“全国工会优秀职工书屋示范点”“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该市在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服务提供和文化品牌打造。一是免费开放,成果共享。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和城区有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馆全部实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图书馆的盲人服务和绿色网络服务,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留守儿童活动室,文化馆的群星乐团、合唱团、黄梅戏艺术团和少儿戏曲训练营、女子形体训练班、声乐培训班、舞蹈培训班等课目,均受到群众欢迎和好评。二是精品品牌,叠加发力。精心培育出黄梅戏《徽州女人》《孔雀东南飞》《半个月亮》和少儿广播栏目《小蜜蜂》、动漫片《宜城小妹》等精品力作,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广场文艺天天演等文化活动品牌,怀宁、宿松、望江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五千年文博园等文化基地园区,韩再芬、赵媛媛、王琴等戏曲文化名人。改革后的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公司成立运营,走出了一条国有院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发展之路。三是文旅融合,推出“二黄”。围绕“黄金周•黄梅戏”,组织开展国庆黄梅戏展演周活动,着力打造“黄金周到安庆,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文化旅游活动品牌,以文化繁荣推动经济发展。四是“送”“种”结合,服务到家。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突出基层农村,积极开展“送文化下基层进社区”、“文化四进”等活动,安排业务骨干深入农村基层开展文化辅导培训。成立了安庆振风数字电影院线,组织数字电影放映队年均放映城区广场电影近2000场、农村公益电影近2万场。
该市不拘一格培养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一是强化专业骨干。通过完善招聘引进、岗位设置、考核评议、保障激励、教育培训等人事管理机制,形成了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同时突出加强黄梅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目前,该市共有市、县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2063 人,占职工总数比例超过70%;拥有高级职称 126人,专职文化辅导员278人,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二是凝聚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该市现有注册文化志愿者2520人,业余文化骨干3500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人;注册非营利性社会文化服务组织378个,从业人员21168人;黄梅戏民间剧团班社210个,从业人员6000余人。三是催生群众主角。发挥专业机构的组织引导和培训辅导作用,组建成立群星合唱团、群星音乐团、舞蹈协会、戏迷协会等群众性文艺人才队伍,将文艺爱好者、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团结在一起,培养大批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切实增强基层文化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
该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主要“管文化”转变,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一是建立财政正常投入机制。近三年,该市公共财政投入文化事业共计11.64亿元,年均增长27.4%,高于财政增长比例;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投入30多亿元。市、县两级均设立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带动社会投资公共文化建设。二是巧用戏剧复排专项资金。争取1000万元专项资金,改建黄梅戏传习基地,带动社会投资市内外黄梅戏连锁演艺场馆建设。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20万元复排创作黄梅戏大戏,多家院团踊跃争取项目资金,带动黄梅戏艺术基金会、演艺院团、演员个人等投资复排传统优秀剧目。三是合资创作艺术精品。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投资326万元,按揭采购设施设备,吸引安庆大家文化传播公司投资500万元,创作推出大型原创黄梅戏《半个月亮》,在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上成功演出,主演王琴喜获“梅花奖”。四是支持群众文化活动。鼓励戏迷票友开展“宜城处处唱黄梅”活动,为每个演出点免费配送每套价值28000多元的流动音响设备共计38套。目前,近40个社区演出点参演人员约有1000余人,日均观众超过1万人次,成为安庆街头巷尾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