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 云
《包法利夫人》主题探索及译本研究
蔺 云
小说《包法利夫人》是著名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作者通过写实的手法,借助女主人公爱玛浪漫而又悲惨的遭遇,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景象。福楼拜一方面向读者展现出主人公爱玛对于理想中的爱情勇敢大胆地追求,而另一方面也直接揭露出了人性中具有的虚荣、自私、淫欲、堕落的压抑与阴暗面以及残酷压抑的社会现实,所以这部作品一经出版就在当时法国社会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因此也在世界各地出现了诸多译本。本文从小说《包法利夫人》主人公爱玛的角度来窥探这部作品的主题内涵,并对其译本中使用的翻译原则与策略简要介绍,以便更为全面地解读这部经典作品。
对于小说主人公爱玛来说,她毕生渴望就是获得一份美好的爱情,并且在幸福中度过一生。所以不管是爱情萌发之时,抑或是爱情毁灭之时,爱玛一直都在对向往中的美好爱情进行极力追逐。
小说《包法利夫人》讲述了主人公爱玛从决定追求幸福到不小心陷入误区,之后在堕落中绝望自尽的过程,而这三种不同的心路历程构成了她的激情三部曲。爱玛从最开始的纯情农家女孩成为乡镇医生的妻子,再成为子爵先生的舞伴,最后成为莱昂的情人与罗多尔夫的情妇。通过这些形象的不断转变,能够展现出爱玛从对完美爱情的憧憬到梦想破灭的一系列过程,也有力地佐证了爱玛不断追求的是一种充满激情的情感,凸显出当时女性群体的整体特征与本能需求,这也是女性群体在当时父权思想社会中强烈要求实现“双性同体”的具体体现。在19世纪的法国社会中,每个女性的身份都必须依靠男性来确定,女人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只不过充当某个男性的女儿、妻子、母亲抑或是情人的角色。爱玛嫁给了包法利医生之后就顺其自然地成为包法利夫人,在名字中加上了丈夫的姓,因此,爱玛对爱情的不断追求,对新生活的盼望,只能够引来人们给予她 “不安分女人”的称号。尽管这样,都难以阻止爱玛对于爱情的执著追求,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爱情波澜之后,她深切地感受到爱情的两个极端——在获得爱人的极度喜悦与失去爱情之后的极度悲伤。当所有的爱情全部燃烧过后,“爱玛走到药架子之前,凭借模糊的记忆,去随手拿起了一个蓝色的短颈大口瓶子,在拔掉塞子之后,伸进手去,然后抓了一大把砒霜出来,立刻就往嘴里塞去”,在这样的情形下,爱玛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富有激情的一生。
福楼拜塑造的爱玛形象并不是一个结婚后恪守妇道的女人,反而去极力追求上层社会的富贵生活,她期待人生中的激情,甚至是传奇爱情的来临,而这也让她的人生从此不再平庸。爱玛对于情感的炽热追求表现出她内心中女性思想的觉醒,也能够体现出她对于现实社会的绝望与厌恶。这种表现出来的激情是渗透了女性意识的,即便对于情人是不断追求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将其看做一个身躯内只拥有性欲的女性角色。当爱玛感觉与丈夫包法利医生的婚姻难以持续下去没有任何兴趣、激情的时候,勉强维持两人的夫妻关系如同虚设一般,甚至缺乏了最基本的沟通与信任。这种貌合神离的婚姻状态是让爱玛难以忍受的,因此也将其推向了罗多尔夫与莱昂的怀抱,爱玛期待这两个男人将自己带到爱情的巅峰。对于性欲,爱玛觉得男人与女人就是一种完美的精神与肉体上的结合,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大的快乐就是要获得灵与肉的高度和谐。所以在与自己的情夫相处的过程中,爱玛觉得从始至终他们爱着自己就像自己爱着他们一样的炽热,并且也愿意为这样的情感付出一切。即使最后走到了绝境,而为了保持内心所谓的 “纯净两性之爱”,爱玛宁可去选择死亡,也不愿意让内心纯净的爱情受到一丝玷污。而在小说最后,因为欠债被人逼得走投无路,所以爱玛想向公证人借一部分钱去还债,而公证人却以此为借口想要占有她的肉体,面对公证人丑陋的嘴脸,爱玛愤怒到极点,用力喊道:“先生啊,你丧尽天良来欺负我!我是可怜!但是我不愿意出卖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可以说,爱玛过激的言行能够体现出她不愿意为物质而出卖自己的情爱观念,而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李健吾先生曾经对小说与主人公爱玛这样评价:“爱玛的悲剧与整部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她不断表现出来的抗争意识与对人生不懈的追求。”在19世纪的欧洲文学领域中,爱玛可谓是整个时代的弄潮儿,体现出来的思想观念萌发出正在觉醒的女权主义。“在十八世纪的九十年代,法国巴黎中逐渐出现了一些女性俱乐部,这些女性群体要求社会给予她们教育权与就业权,希望实现两性地位的绝对平等。包法利夫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诸多特质,其中对于生命权、自由权以及爱情的无限渴求,这对于当时社会是难以接受的。”
爱玛生产的时候,她十分希望自己能生下一个儿子,“这时候生下孩子的念头,就像是一个能够弥补女人没有任何作为的过去一样。而在社会中,至少一个男人是自由的状态,去体味到喜怒哀乐,去走南闯北,去跨越了面前的阻碍,伸手抓紧遥远的未来。但是对于女人而言,却有着无限的困难。她没有任何活动行为能力,还需要去听从人们的随意摆布,因为肉体是那么脆弱,所以只能去依靠法律来保护她”。这就说明主人公对于男女性别差异的思想上是无意识的,而在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出在爱玛的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渴望男女平等、自由独立的女性意识萌芽。
作为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代表福楼拜的经典之作,《包法利夫人》一直是他想要尽心表现的作品,因此不断追求语言最大限度的艺术表现力与准确性。对于我国译者而言,想要保持住作品中的完美可谓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与挑战,翻译者必须要具有认真谨慎的态度,不但要对每个字句不断推敲,还要尽量还原福楼拜大师语言中的魅力。到目前为止,小说《包法利夫人》在我国的译本有六种之多,并且体现出各自的特点与优点,而其中李健吾与周克希翻译的版本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推崇。笔者对两个译者版本的翻译方法与原则简要分析。
首先,不同翻译者对于文本的选择是不同的,从遣词造句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译者都要有自己的思想与审美观念,不同译者都拥有自己的翻译风格与特征,所以实际的译文也呈现出不同的选择。翻译家李健吾出生于1906年,与当时京派文人学者们都有着亲密的往来,所以他翻译文本的读者范围也是这一时期的人们,因此译文也就具有那个时期的特点——语句简练,习惯用四字的成语、短语。而周克希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所翻译的版本创作于1996年,因此使用的语言也更加趋于现代意味。在李健吾的翻译文本中,习惯于将原文充分消化,然后选择一些四字结构的简练语句来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意图,并且借助了汉语的特点,结合了自身民族的文化理论,去对读者解释一些非本民族语言的信息内容。周克希在翻译过程中则更为贴近原文,用词方面也显得相对通俗,贴近了现代读者的语言使用习惯。
例如在对爱玛写账单的谨慎态度的描写中,李健吾是这样翻译的:她在账单的后面,总是当心地加上了一句:“拙夫性傲,万勿向其道及……尚祈原宥……”;而周克希对于这个片段描写是这样翻译的:爱玛在每次账单附言中这样写道:“请千万不要对我的丈夫提及此事,您知道,他的自尊心很强……还望原谅……您的仆人……”我们可以看到两人对同样片段的翻译有着明显的差异,李健吾的翻译文本更趋向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语言,明显带有20世纪40年代的汉语言风格,而周克希翻译文本则更能体现出现代的韵味,显得通俗易懂,也趋于符合现代汉语言的审美标准。
其次,作为翻译过程的执行者,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所以翻译风格体现出不同的内容。因为李健吾一直从事外国作品的翻译,所以行文流畅,文笔较为华丽,能够展现出原著的文学魅力,有助于激发读者的深切感悟。而周克希是数学专业出身,因此对于译本内容则更加严谨,用词谨慎、合理。例如在对小说第三部第五章中爱玛坐马车从永镇到莱昂,爱玛看到城市景象的描写时,李健吾选用了大量华丽的辞藻,带领读者与自己一同展开了想象。如 “教堂的尖顶突破浓雾,清越的钟声有冶铸厂的轰隆轰隆的响声伴奏”等生动的语句描写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但是周克希只是简单地翻译成 “眼前铸造厂传来隆隆巨响和伫立于雾中的教堂钟楼清脆的排钟声”,这就显得精准而简略许多。
从表面上来看,主人公爱玛的悲剧似乎是她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物欲与情欲所造成的结果,但是从实际上而言,这个女性角色的颓废、堕落与毁灭是当时社会现实环境造成的。作者福楼拜以其冷静、理智的态度来去重新审视社会现状,去揭露与抨击了现实社会的黑暗状况,可以说当时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罪恶被其刻画地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因而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翻译原则与策略来有所选择地对原著内容筛选并转换,让译文表现得更为准确、自然,将小说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传递给读者,以便更为深入地理解福楼拜在创作中融入的主题思想。
[1]黄田.爱玛的悲剧命运溯源——试析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高红梅.《包法利夫人》的价值理性取向与社会建构[J].北方论丛,2008(03).
[3]汪火焰,田传茂.镜子与影子——略论福楼拜和他的《包法利夫人》[J].外国文学研究,2001(01).
[4]张文娴.简析于连的特征意义及其与艾玛的爱情悲剧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1(08).
[5]王永友.论包法利夫人悲剧性命运的三维构成[J].作家,2009(12).
蔺云(1985— ),女,陕西渭南人,研究生,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