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学:艰难探索解千古难题,天人合一画极致冰雪

2014-01-27 08:37孙镇镇
世纪人物 2014年1期
关键词:画派山水画冰雪

孙镇镇

他对人物塑造和形象的捕捉准确而生动,这来自于他对生活最真实的感受。朴素、真实和自然,这是一个艺术家最可贵的绘画观,也是艺术品最尊贵的精髓,这是他长期从自然生活中寻感动、寻灵感的结果。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生命的活力。

他的人物画用线率意、生动,柔中有刚,绵中显硬,纤细而有力度,稳健而有弹性。放得开,收得住,逸而不浮,熟而不油,流畅、老道、自在、洒脱,时若春蚕吐丝,时为铁线枯藤,完美体现了中国画“以线为骨”的本质特征。

他的人物画用笔气脉贯通,果敢、疾速,用墨滋润、生动、萧散、浑朴天成。他尤其强调笔墨的书写神采,直闯笔墨灵透的自由空间,既有山水画的风骨,又有花鸟画的灵秀。

他的人物画格调高雅、健康、向上,反映了他多年文化修养所积、笔墨功力所练、自然蒙养所悟,此乃艺术修养积淀到一定程度所致。

他挥斥方遒。

胸中沟壑万千,笔下自成一派,他就是冰雪画派创始人——于志学。

他笔下的少女俊美而不甜俗,呈露本色之美、灵性之真;他笔下的天籁万物皆灵,活泼、可爱,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他笔下的猎民,勤劳、善良、质朴,具有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美德。黄宾虹曰:“画以人重,艺由道崇。”他品性高洁,落墨自超。

在于志学的艺术生命中,山水和人物是不能割裂的,他的终极追求是创造新世界,增添新元素。未来达到彼岸他需要山水、人物、花鸟齐头并进,以宽厚的艺术底座积淀起艺术高峰的阶梯,实现“绘画是文学之梦”的理想。只有认真读过他的人物画,再重读他的山水画,才能更全面、更深刻认识和理解他的心灵深处,他的精神世界。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初见冰雪画大师于志学,绝对想不到他已经迈入耄耋之年,虽然头发有些花白,但满脸红润,气息沉稳,暖暖的笑容,有着大师的气场,也有着对生活深切感悟后的淡然。未语先笑,于细处的体贴言行,一下子就拉近了与人的距离,也让我们得以窥视到于老成功背后的艰辛故事与成功过程中的喜悦。

冰雪画大师于志学,创造了冰雪画,如今依然在为冰雪画派而努力着。在谈起冰雪画、冰雪画派时,于老神情很郑重。“要了解冰雪画派,需要先了解什么是派。派是一群人为了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志愿,共同的理想,从事一个基本上共同的事业。画派可以说是一个松散的、没有组织的群体,但它在艺术上,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共同的绘画图式,由此组合在一起的人群或部落,就是画派。”于老神情认真地说道。

说起画派的形成,于志学有着自己的解读:“在过去,画派大部分是由理论家总结而来,主要是指形成的区域性绘画的一群人,比如说川南画派、关东画派、岭南画派等。这种分类说明了这些群体的目的性,以及他们的追求性。理论家们利用这些群体的核心思想,来冠一个名字,便形成了画派。这种画派主要是以地区来分类的,比如说岭南画派,主要是指长江以南的画家群落,此画派里包括了岭南地区、广东地区的画家。像西安画派、新疆画派、安徽画派、西安画派等等,也都是以地区来命名的。西安画派,主要是描绘黄山秀丽风景的。”

“而我们冰雪画派,顾名思义,就是描绘北国风光——冰和雪的大自然状态,这么一个群落,这么一群人,为了这个共同的目的而形成的绘画模式、绘画样式。”

深深的爱

认真解释完冰雪画派的含义以后,于老很自然地谈起了冰雪画派的由来:“冰雪画派是由于我画了冰雪画而形成的名字。过去画雪景画,传统的画雪,没有画冰的。为什么叫雪景画,是因为人们极为喜欢雪这种自然景致。自古以来,人们对雪景就情有独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蓝色的春天,绿色的夏天,金色的秋天,这些景致,都极为美丽,都有人用绘画来描述。然而在绘画上,却没有春景画、夏景画。秋景画的名字,唯独冬季的雪景不同,在绘画上,有专门的一类画,就叫雪景画,由此可见人们对雪景,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冰雪的喜爱之情。”说到这里,于志学的情绪有些激动,双眼映射出的光芒诠释出了他对冰雪的极度热爱。

“无论是诗人,还是科学家、文化家,任何一个门类、学者,都喜欢雪。雪带给人一种圣洁、净化之感。就像人激动了,都会说,你冷静一下,而不会说你热闹一下。人如果急躁了,会说你冷静冷静,不要急躁。这个冷,就是来自于冰雪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冰雪画的出现,我们才在文化上提出了冷文化,而与之相对的就有热文化。”于老露出会心的笑,他对冰雪的热爱与理解,让他有了更深的体悟,也对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贡献。

千古难题一朝解

随着采访的深入,于老情不自禁地聊起创作冰雪画的难来:“我们绘画,材料选用的是中国的宣纸、中国的画墨,用这种材料、这种工具,必然产生了一种在基数上、在审美上、在艺术创造上的自己的独特要求。”

“我画的画叫冰雪山水画,而不叫雪景画。有人问我是不是想另起炉灶、别出心裁?我说,的确是另起炉灶、别出心裁。老祖宗画的画为什么叫雪景画,而不叫冰雪山水画呢?这不得不说起几千年来留下的一个问题。”说到这儿,于老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

他并没有接着详细说明千古难题,反而说起了绘画的历史:“我们常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但是这并不能说绘画的历史也有五千年。认真来讲,有文化记载的绘画历史,只有两千多年。在两千多年的记载中,上千万、上百万的绘画艺术家描绘祖国大好山河的各个方面,唯独冰,没有人来画。翻开历史,可以看到,在冰雪山水画出现之前,老祖宗画不了冰,所以之前的画才叫雪景画。”

“冰雪山水画,就是从我这儿开始的。”“为什么称呼我为创始人,是因为我能画冰了,这解决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绘画历史上留下的问题:不能画冰。”

“为什么说中国画不能画冰呢?”于老进一步解释道:“这是因为中国画有自身的界定。白纸是白的,而冰雪也是白的,白纸画冰雪,不能用白粉。用了白粉,那就是西画了,中国画,就是要用墨。想想看,墨是黑的,越涂越黑,而雪是白色的,这两者就冲突起来了。”

细思于老的这番话,我们不禁感叹绘画的神奇和魅力。对于这一点,于老说:“墨分五色,这五色是指五种层次,有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这些都属于墨色的深浅变化。墨可以表现红、蓝、黄、绿等色彩,唯独不能表现白。比如齐白石画的荷叶,他用墨来涂,没有一个人说那是墨,不是绿叶子,大家都会说,齐白石画的荷花、荷叶,都是泼墨,都是绿叶子、娇花。而唯独雪,却不能这样表现。对于冰雪来说,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它们无法混淆,也不能混淆。”

正因为如此,所以冰雪画这个难题就留到了现在,直至于老创作了冰雪画之后,才得以彻底解决。

艰辛的探索之路

于老虽然创作了冰雪画,可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的艰辛,外人几乎无法想象。

“我创作冰雪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与探索。”说到这儿,虽然于老此刻粲然笑意,可是笔者依然能感受到他创作之路的苦涩与艰辛。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于老就开始研究画雪、画冰,直到45岁时,才解决用墨画冰问题,他能画中国画里的冰了。

说起冰雪画的名字,还是由于老的画得来。“文革”后,国外开始邀请国内画家出外展览,而于老就是第一个被邀请的人,甚至早于韩美林、范曾等知名画家。

“文革”刚刚结束后,于老的画辗转流落到新加坡。新加坡海鸥画廊负责人看到于老画的四不象,十分欣赏,就想展出于老的作品。那时,于老基本解决了画冰雪画的难题,那时冰雪画还不叫这个名字,只是作为冬景画的一个种类。于老受邀后到国际书店画画,携其作品到新加坡展览。

为什么是通过国际书店而不是通过美协外出展览?对于这一疑惑,于老作了详细的解说:“在当时,国际书店是唯一对外代表国家拥有展览权的机构,它是我国外宣部对外展览的一个窗口,除了它之外,没有任何机构拥有代表国家对外展览权。美协、荣宝斋等等,只是群团,它们只能是团队展览,并不能代表国家。”

而当时,于老就在国际书店画冰雪画,并带画好的作品到了新加坡,参加展览。正是这次展览,于志学有了平地一声雷的深切感触。

“当时我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家,而在展览上,头一个感到震惊,并对我的画大加赞赏的是意大利的文艺批评家吉莉斯,当时看过画后,她激动地拥抱了我,说:‘谁说中国画没有发展,你们看,中国画都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

面对吉莉斯热情的拥抱,当时还是刚刚从黑龙江乡下走出的于志学感到有些尴尬,但是对于她的赞叹,他又感到无比的兴奋,他成功了,他的梦想,他对家乡的热爱,他对冰雪的钟情,都在此时,得到了回报,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1980年1月《中国建设》记者鲍文清采访了于志学,看到他的画,并请人评价后,对他说:“你的画我请人看了,有意见,但是无论他人有没有意见,我都要写你的文章。不过,要写你的文章,对你的画就要有个归类。可是你的画又归不了类,山水画有浅绛山水、泼墨山水、白描山水、重彩山水、青绿山水等十几个种类,你的山水归不了这些种类里。说你的画是泼墨山水吧,可是你画的是白的;说你的画是青绿山水吧,可是你的画又没有颜色;说你的画是白描山水吧,可是你的画又有渲染。你的画就像是新生的婴儿,得有一个名字。起个什么名字呢?”

鲍文清正好看到了于老的一幅画——冰雪山林图,她就说:“要不就叫冰雪山林吧。”可是这是画的名字,并不是画法的名字,也不能归类。正在此时,有一编辑说:“要不将林字换成水吧,这样既与泼墨山水、白描山水、重彩山水、青绿山水有了区别,也能同归山水画类里了。”就这样,在1980年《中国建设》第5期的文章中,第一次确定了冰雪山水画之名,自此,冰雪山水画进入了文史档案,也进入了中国画历史。

然而,冰雪山水画之名虽然确定了,它的发展却并不那么顺利,老一辈的画家并不认可这种画法。面对一片反对之声,于志学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与坚持,他咬牙隐忍,顶着巨大的压力,继续完善自己的冰雪山水画。他知道,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被大众接受的,它需要人的坚持,间或也免不了短视之人的打压。冰雪山水画就是中国画中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生与成长,同样也需要经历磨炼。也正是这些磨难的出现,让性格坚韧的于志学,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就是要画冰雪画,就是要为中国画史的空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起于微末,成就无涯

追忆过往他人对自己的反对,于志学承认有自身背景微末的原因:“我的学历不高,只有初中文凭。家里也是历代当‘官’的,没有什么大权力,就是马倌、猪倌、羊倌、牛倌,要说我家权力最大的,得说是我七叔,他是磨官,他拉磨,别人想提前拉都得求他,所以说,他的权力最大。我就是猪倌、马倌,咋的?我也是倌啊。”说着,于老笑了起来。家庭背景的薄弱,并没有阻挡他追求艺术更高境界的决心,反而赋予了他更加坚韧的性格,正是这种困境,让他在之后的艺术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于志学曾是一个农民,可就是这个曾经普通的农民,怀揣伟大的梦想,一步步从目不识丁到从事艺术工作,进而成为联合国教科文下的艺术科学院在全世界聘请的552名院士中的一人,也是中国唯一一名成为此组织院士的人。虽然排名在最后,可是,这对于志学来说,却是无比巨大的肯定,他感慨地说:“直到此时,我才敢说我是一个艺术家。”

虽然于志学认为,自己是在获得艺术科学院院士,与苏联莫斯科美术家协会主席一起接受了聘书,在国际上有了一点影响力之后,才成为了艺术家,才敢自称为艺术家。可是如今回过头来看,他的艺术家之路,早在他确定梦想,立志画冰雪画,填补中国画史空白,解决中国两千年绘画史上的难题之时,就已经开始了。他的艺术家之名,也在那时就已经得到历史的认可了,那时他就已经是历史上无法忽略、值得后代无数艺术家景仰的有功之人。

于老创作的冰雪画,对中国画的贡献十分巨大。因为有了冰雪画,中国画的领域拓宽了,画家们可以表现的领域也拓宽了,中国画也因此多了一种画画技法。

“亚明在无锡开会时说:‘你们必须画好四大件,山水画才能画好。什么四大件呢?就是山石、树、水、云,也就是要把山的石头画好,要把树画好,要把水画好,要把云画好。’他刚说完,回头一看我在旁边坐着呢,就立刻说道:‘哎,再增加一大件,把冰雪画好。’所以后来参加这个会的人都说,这个会就是给于志学开的,给他定下了五大件。后来有人就管我叫‘五大件’。”追忆往事,于老呵呵地笑了,笑声里有着对众人善意玩笑的赧意,也有着隐隐的骄傲。

的确值得骄傲,正是有了冰雪画的出现,中国山水画的技法才多了一项内容,由原本的四大件进步到五大件——云、水、山、树、冰雪。绘画艺术家们在用中国画描绘祖国壮丽河山时,也才多了一种表现手法,中国画才更丰富、更圆满。

新增的独特艺术内涵

能画冰雪了,中国画中便有了三极画——画南极,画北极,画中极,也就是画珠穆朗玛峰,中国画也因此新增了独特的艺术内涵。

说起画三极,曾经有一件事极其刺激了于志学。那是与一次世界级画家会议有关。在大会上,于志学作为中国代表讲了话:“我们中国文化极其伟大,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当他说到此时,有一外国画家就问他能不能画南极,其实当时中国画是无法画冰雪的,所以于志学只能巧妙地回答说:“那里又不是我们的故土。”言下之意是:不是我们的故土我们为什么要画它,要想画也是能画的。可是自家事自家知,他知道中国画是画不了冰雪的。接着那名外国人又问道:“那么你们能画珠穆朗玛峰吗?”

珠穆朗玛峰可是我们国家的领土了,不能因为说中国画画不了冰雪,就说那不是我们的国土吧,所以于志学只能保持沉默。就是这件事,刺激了他,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画出冰雪,一定要让中国画再也没有空白。

为了这个目标,他废寝忘食,整整五年,全身心沉浸在冰雪的世界中,沉浸在冰雪画的海洋里。当冰雪画成功之时,他的喜悦,他的骄傲,他的自豪,难以言说。

如今,他将这份自豪悬挂在了门前,中极堂——他的工作室名字,这不仅代表了他能够画冰雪画,能够画珠穆朗玛峰,更蕴涵了他独特的艺术内涵。

“中是国家的中间地带,北京、中原、中心,而极是高点,做事既要做到中庸,也应做到极点。我的房子叫中极堂,而院子叫运思园,这和其他画家不一样。运思是指运动、思想,没有思想,就什么也做不了。”于志学说。

可以说,是于老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成功。于老说:“只要思维方式准确了,你就成功了。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画家的成就。我就想解决中国画无法画冰雪这个问题,所以才会成为冰雪画派的创始人。要成功,同时更需要努力,需要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积累成功因素。如今,就连修鞋的人都需要早起努力,都得进行创造、改造,更何况我们画家、艺术家。”

“一个人要培养一种能力,生存能力,向自然斗争的一种能力,在失败中能够发现成功因素的能力。我的冰雪山水画就是从失败中而来。我从每一幅失败的冰雪画中抽出每一点成功因素,将这些成功因素综合在一起,这样失败的内容少了,成功的内容多了,冰雪山水画自然也就成了。”谈到对无数想成为于老这样的艺术家的后辈们的勉励,于老的这番话说得语重心长,质朴又不失真诚。

结语:80岁高龄依然活跃在艺术绘画领域的第一线,心存感悟,胸铸理想,既有成绩,忠于信仰。于老对艺术的追求永不停息,他的创造性思维仍不断地为其攫取创作灵感,他的勤奋,他的坚韧,是很多人不可及的,值得所有怀揣绘画梦想的年轻人学习。我们应该庆幸,绘画艺术领域因为有了性格坚韧的于老,才有了冰雪画,才有了冰雪画派,中国画技法才填补了一项空白,中国画的历史,也才有了流传万古的一笔浓墨重彩。

没有思想和智慧,绘画家只能是“匠”,不是“艺”,拥有着创造性思维的于老接下来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冰雪极致之美?让我们深切期待着他在白银无暇的冰雪世界里为人类创造更多、更加辉煌灿烂的艺术佳作吧!

责任编辑/张元奕

个人履历

于志学,笔名问津、干城,1935年生于黑龙江肇东市,为冰雪山水画创始人。

1957年毕业于哈尔滨春华美术学校。

1979年作品《塞外曲》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

1983年被英国伦敦国际出版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

1987年获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授予的金钥匙奖牌和终生荣誉勋章。

1990年作品《杳古清魂》获美国首届国际艺术大赛绘画类一等奖。

1992年作品《雪月送粮图》获中国美协颁发的金质奖章。

1995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颁发的“中国画学术精诚奖”

1997年作品《牧鹿女》获文化部、中国诗书画院颁发的“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家画展”铜奖。

1999年作品《北国风光》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征集作为“世纪收藏”。

2001年作品《雪漫兴安》参加百年中国画展。2004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黄宾虹奖”。

2006年获黑龙江“文艺终身成就奖”。

现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画院名誉院长、黑龙江省美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国画会会长、北京盘古艺术书画院名誉院长、美国国际传记协会副理事长、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现为北京唐风美术馆高级顾问,特约艺术家。

现已多次出版了《于志学画集》、于志学文集《雪园漫笔》、《东方艺术·于志学专刊》、《文化时空·于志学专刊》、《触类旁通·冰雪技法》、《于志学画冰雪技法》、《冰雪山水画法》、《中国美术家档案——于志学卷》以及中外美术理论家撰写的《冰雪山水画论》、《中国画黑白体系论》、《冰雪艺术美学》、《中国名画家全集·当代卷·于志学》等专著。

猜你喜欢
画派山水画冰雪
我来打开山水画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