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留峰
摘 要:从欧洲铜版画的发展史入手,分析了技术因素在欧洲创作版画与复制版画分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新技术的发明和出现不仅完善了版画的语言、加速了版画的本体建设,而且促进了复制版画和创作版画的分离。
关键词:复制版画;创作版画;新技术;发展
一、概念
复制版画——在版画发展的历史中,用铜版或木刻临摹油画、壁画、水彩画、素描等以复制为目的,并且画稿、制版、印刷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版画称为复制版画。
创作版画——在版画历史上凡不是复制其他画种的版画,并由画家亲手或监督下印制的版画称为创作版画。
二、技术因素的分离作用
版画自诞生之日就和技术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版画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一个画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早期的版画更多的是为宗教服务,通过大量复制插图来宣传宗教教义,后来版画又用来复制油画和水彩,复制性从属性可以说是版画的最初特征。但随着版画技术语言的发展和提高加上艺术家的亲自参与,创作版画逐步从复制版画中分离出来,最终形成创作版画的概念,在这一分离的过程中,技术因素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下面以铜版画的艺术发展为例加以说明:
铜版印刷术大约诞生于1430年的金银工艺制造业领域,铜版画最初的技法是利用雕刀在铜版上雕出凹线,再在版子上擦入油墨后进行印刷。在一定硬度的铜版上雕出流畅的凹线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这要求工匠们需要经过长期严格训练才可以在版面上刻画出理想的线条,他们大都出生于金银首饰匠家庭,并且从小就接受严格的雕刻训练。由于雕刻技术上的难度,使得很多画家难于直接参与铜版画的制作,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油画水彩原作交给工匠们,由专业的工匠通过铜版的制作和印刷进行作品复制,画家们也乐于把自己的油画原作出卖版权制成版画,因为出卖版画复制权要比出卖油画原作更为赚钱。因此,当时许多画家雇佣了雕版师,以来复制自己的作品。16世纪后半叶,简单的腐蚀技术在铜版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腐蚀技术要比雕刻技术操作起来方便得多,腐蚀技术首先用防腐蚀的沥青均匀地涂抹在铜版上,待干后再用针笔在版子上刻画,划过的地方防腐的沥青也被刮去,然后把铜版放进腐蚀液中进行腐蚀,被划过的地方经酸腐蚀产生凹陷,这代替了雕刀刻画。腐蚀技术较之于雕刻技术显得更为方便快捷,技术更容易被掌握,因为做腐蚀版画所用的针笔和钢笔的握笔方法差不多,不需要经过太多的训练就可以掌握,所以,腐蚀制版的方法发明之后,很快在欧洲各地蔓延开来,一些未经过雕刻技术专业训练的画家也纷纷地参与其中,他们乐于使用铜版进行版画创作,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画家丢勒,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铜版画,他的铜版画的主要特点就是刻工精到细腻、画面丰富,他运用雕刀娴熟,用精确的排线使画面组织的井然有序。荷兰画家伦勃朗一生创作了300余幅精美的腐蚀版画,把铜蚀版画的艺术表现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在腐蚀版画制作的技法上有了许多改进,例如:他发明了硫磺腐蚀法制造出一些灰调子,使画面看起来更加的浑厚丰富。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腐蚀技术的出现,是版画史上重要的发明,它使得更多的画家参与版画制作,画家在版画制作技术上的探索加速了版画的本体建设,也逐步促使复制版画和创作版画概念的生成。
到了17世纪,在铜版制作方法上出现了一种叫“美柔汀”技法,它是由荷兰人赛金发明。这种方法不需要雕刀雕刻和酸腐蚀,而是用滚点工具在铜版上反复滚压而在版面上产生无数的小点,再用刮刀和压刀提亮,这样就能产生明暗不同的调子,其效果细腻柔和。“美柔汀”技法的神秘感和丰富性吸引了许多画家创作铜版画,如英国的维兰特,他一生致力于美柔汀技法的创作,把美柔汀技法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荷兰画家勃鲁特林发明了“摇点刀”,摇点刀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美柔汀制版效率,使画面更加丰富细腻。到了十八世纪,飞尘法也被普遍的使用,飞尘技法是把点状防腐材料均匀的撒到版画上,通过加热使粉末熔化粘到版面上,将版放入腐蚀液中,未粘上点状防腐材料的地方均被腐蚀形成凹陷,飞尘法是创造明暗效果的一种铜版画技法。再到后来一些新的制版技术相继问世。如:“起底子法”“软底子法”“糖水技法”“水墨技法”等等。这些新技术使版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丰富了铜版画的表现语言和艺术表现力。如:美柔汀和飞尘的出现,可以在版面中制作出深浅不同的灰调子,这是雕刻技术和线腐蚀技术很难达到的。自从腐蚀制版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之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画家参与了版画的创作,腐蚀制版技术的易掌握性和表现效果的丰富性使画家们乐于玩味其中,他们亲自制版印刷,完成自己的创作作品,如:西班牙浪漫主义先驱戈雅,他的版画多产而又风格多变,他善于使用飞尘,常常采用大面积飞尘的技法制造黑色,并且能够主观的控制飞尘的大小和深浅,营造更为丰富的画面空间。由此可见`,新的制版方法和技术的发明和出现,不仅完善了版画语言,加速了复制版画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创作版画的发展,复制版画和创作版画至此开始逐渐分离。
16世纪铜版腐蚀技术的出现可以说是创作版画与复制版画分离的起点,到了19世纪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发明则是创作版画与复制版画分离的终点。19世纪照相机的发明与机器印刷业的飞速发展,使版画的复制功能相形见绌。欧洲版画艺术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于是,到了1860年,一些艺术家和商人在英国和法国开展了一个“版画原作运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版画的艺术地位,1891年“油画和版画家协会”第三次展览的序言中有这样的陈述:“什么是版画原作?它绝不仅仅是有几个副本的素描,它和一张油画一件雕塑作品相同,必须是由画家亲自制作,是可以由接受者欣赏、把玩的完整全面的艺术品。”这样就给创作版画有了一个很好的界定。至此,创作版画与复制版画从实质内容到概念都已明确分开并为大众所普遍接受。艺术家纷纷投入版画的创作领域,由画家亲手或监督下印制的创作版画日益成熟起来。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不仅促进了
创作版画和复制版画向各自不同的目标发展,而且加速了创作版画与复制版画的分离。
参考文献:
[1]张奠宇.西方版画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2]范敏.铜版画教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