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满财+胡松雨
内容摘要:民生是当今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民生财政是新时期中国财政建设的重要战略转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财政战略措施,是中国经济保持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民生财政要积极发挥经济职能,从财政支出上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要发挥财政的社会调节职能,优化、调配社会资源与资金,确保财政支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民生上。要从政策上引导与优化新城镇化建设的财政体系;从机制上完善对新型城镇化的投入;从服务上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民生 民生财政 新型城镇化
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强势发展,使得中国在国际上迅速崛起,中国的民生建设也为世界所瞩目。当前的中国,民生是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从政府到百姓,都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民生财政的提出,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生建设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民生财政在这个过程中将发挥什么作用?又将如何发挥?这将是新时期我国财政建设所面临的新课题。
民生财政的职能分析
(一)民生财政内涵概述
我国的传统文化素来重视民生问题,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就提出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民生理念;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更进一步对民生进行阐述道:“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可见,古代圣贤将民生视如“王道”。至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民生”更是被列为革命的“三大主义”之一,孙中山先生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 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党和国家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无不关系到民生发展问题。邓小平提出了我国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解决温保、第二步全面奔小康、第三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个发展阶段都围绕着改善与发展民生这个核心。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改善民生,其中包括六方面的内容: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确定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任务。新时期我国的民生问题主要就是教育、就业、收入与分配、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核心就是解决与完善民生建设。
民生财政的适时提出,可谓顺应民心,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生财政这个概念在我国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目前理论界对于民生财政的认识还相对模糊,学界对民生财政也没做出统一的定义,学者安体富(2008)对民生财政是这样定义的:所谓民生财政,就是指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应该说这个定义还是比较切合我国的民生建设要求的,但是,作为一个概念,这个定义没能真正界定民生财政的划分与把握,因此对于民生财政的界定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研究。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的新起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无可避免的涉及到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问题,本文认为,一切以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的财政支出都应该列入民生财政,包括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切硬件与软件设施的建设与投入。
(二)民生财政的职能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国家职能决定了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我国财政职能的核心是为民生服务,尽管民生财政的提法时间比较短,但事实上新中国建立以后一直都在探索与发展民生财政,民生财政正是几十年来的实践成果。
民生财政的职能是:
第一,调整与优化公共民生的财政支出结构,促进民生投入的科学化、合理化。加强对各个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重点加强与民生相关的建设力度,着重加强解决当前比较突出的社会民生问题,建立与健全一套完善的民生财政长效机制。
第二,促进民生项目的建设,确保民生政策的落实。贯彻落实惠民政策,加强对财政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的引导,合理调剂资金,保证对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发展。
第三,加强监督与管理工作,规范与提高民生财政的职能。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在逐步增加,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确保惠民资金真正落到实处,是民生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发挥财政的协调与调剂作用,使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达到最佳状态。要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发挥财政监督的作用。建立与完善民生财政的绩效评估机制,对各专项资金的落实与实行追踪问效,确保其发挥最大作用。
民生财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济职能
李克强总理就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问题曾多次发表意见,他指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未来中国会越来越开放,我们扩大内需、激发城镇化潜力乃至发展各项事业”。由此可见,新城镇化建设将是扩大内需的主要载体,是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首先是以人为本,以民生建设为核心,以完善民生环境为目的,因此改善人民的生活与生产环境,建立科学、宜居、绿色、人性化的城镇,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以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是民生财政经济职能的重要任务。
新城镇化建设并不是简单的造城运动,而是党和国家为推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环境的重要战略措施,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一系列的高投入所涉及到的资金问题将考验着民生财政的经济职能发挥。endprint
首先,要发挥民生财政的经济调节职能。确保民生工程的财政投入到位,在财政支出上要做到向困难群体倾斜、向民生基础建设倾斜、向民生重点项目倾斜。要确保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重要民生工程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向做到明确、透明,做到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优先解决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再者,要防止民生投入只做表面文章,特别要做好基层资金的调节,做到开源节流,使钱真正用到民生上。
其次,要发挥民生财政的公共服务作用。当前我国存在的上学难、看病难,表面上看是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不足,而从本质上看是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缺陷,导致公共消费跟不上民生需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首先必须保证社会公共服务满足民生需求,衡量民生财政支出的标准就是要看财政支出的最终目的是否有利于改善、保障与发展民生。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与民生财政的公共调节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与落实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通过财政手段控制资源浪费、保护环境,使民生财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再次,要发挥民生财政的市场监管作用。在新城镇化建设中,伴随着大量的民生工程建设,巨额的资金投入将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一旦监管不到位,将成为产生腐败的温床。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民生工程的财政预算以及财政支出审查与监管,从审计上把关,做到防微杜渐,以确保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重要民生工程的资金投入。
民生财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社会职能
新城镇化建设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建设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及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轨迹的城镇,使城镇化更有利于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互动;其次是优化城镇的资源空间配置,使之有利于推动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发挥城镇资源空间的最大利用率。这两方面的工作都涉及到社会调节职能的发挥,民生财政的良好社会职能,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新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扩大城市规模、变更与转化农村人口,其实质是通过空间结构的优化,科学、合理调配城乡之间的各种资源,使乡村平稳有序的向城镇化转变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区域以及周边地区的能源、矿产、人力等资源的流动,还有区域空间、土地、环境等资源的利用,更直接影响着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生态结构、就业方式以及环境布局等等,城乡面貌都将发生深刻的改变,传统乡村中的诸多要素都将被改造、升级和演进,这一切社会职能的调节,都将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民生工程。
民生财政掌握与控制着优化、调配社会资源与资金,民生财政首先要确保财政支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放在民生上,从理念到决策、从制度到管理、从目标到手段都要全方位做到以民生为重,以民生建设为核心,动用科学的经济手段积极调整区域间的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通过完善的经济手段规范社会发展行为,从根本上维护民生建设的发展秩序,促进城镇化在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建立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供给机制,
民生财政职能与城镇化有效对接的路径分析
政策对接,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新城镇化建设的财政体系。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贯彻落实新城镇化建设纲要的同时,要积极制定激发民生投入的政策,搭建金融合作平台,引导和促进银企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政策上提高各种资金介入民生建设的可行性,同时,加强中央财政投入的合理调节,加大中央财政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努力推进民生工程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有效的优化新城镇化建设的财政体系。
机制对接,完善投入机制,探索丰富融资方式。推进与完善民生财政的投入机制,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与资源对民生建设投入的同时,创新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加强金融资金与财政资金的合作与配合,更好的发挥财政资金在民生建设中的杠杆调节作用,使民生财政在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服务对接,完善服务体系,设立专项贷款机制。财政资金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各金融机构合作,构建一个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从金融资源的配置、网点的设置、人员的配置以及基础设施的配置等完善对民生建设的服务。对社区医疗、社区养老、文化设施升级、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等重点民生工程,要设立专项贷款机制,保证专项资金的供给,使新城镇化建设在改善、协调、完善民生中顺利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常益飞.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5
2.魏志甫.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中国财政,2012(16)
3.许红霞.强化财政支撑体系 做实新型城镇化引领[J].中国外资,2013(1)
4.辜胜阻.新型城镇化的难点是人的城镇化[J].中国西部,2013(7)
5.徐慧琼,叶育成.“适居适业”与“宜居宜业”并重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J].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0.10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7.安体富.民生财政: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历史性转折.地方财政研究,2008(5)
作者简介:
吴满财(1973.10-),男,汉族,硕士,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胡松雨(1977.4-),女,汉族,硕士,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