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太量
核心提示:新兴市场遭遇的种种问题,QE撤退仅仅是一个外部刺激信号,其反映出来的本质是新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必须完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的时点已经到来。
自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13年5月“预告”将考虑削减量化宽松(QE)规模之后,全球各大金融市场都因为流动性将锐减的预期而出现较大波动,主要金融市场皆受到不小影响,但其中新兴市场受到冲击后的损失尤为严重,引起不少关注。
“金砖四国”集体褪色
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印度,短短3个月(即2013年5月—8月)内,印度货币卢比的汇率屡创新低,对美元的汇率下跌高达近16%,孟买敏感30指数与国债收益率更是双双严重跳水。
而巴西与俄罗斯的主要金融指数在去年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俄罗斯交易系统指数由2月的高点10640点下挫至6月的低点8700,指数几乎蒸发了五分之一;巴西的Boverspa股票指数也从1月的高位63472点下跌至6月的低点54054点,同样近乎削去了20%。2012年9月、11月相继推出的QE3、QE4对新兴市场的提振作用,到了去年5月的“QE撤退预告”时,已近乎全面归零。
不仅如此,巴西在2013年6月17日即2014年世界杯筹备前夕,更是爆发大规模反物价通胀的街头抗议风潮,全国主要城市的游行活动持续数周,并造成多人伤亡。据当地媒体称,这是该国近2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游行,给原可大大刺激本土经济的世界杯足球赛蒙上了一层阴影。
再看中国的沪深两市,也在6月遭遇400点左右的重跌,但由于中国是“金砖四国”中唯一一个资本项下管制的金融市场,暂未“元气大伤”,但也与之前指数与成交量屡创新高的繁荣景象大相径庭。
至此,“金砖四国”都颇有黯然失色的味道,隐蔽在高速增长下的挑战日趋明显。四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均遇到一定阻滞,内部经济都有各种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股票已经被认为估值较高,使得海外投资者频频考虑是否该将资金撤离……这一切表现,不禁让人怀疑继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2009-2012年欧债危机之后,金融风暴随后将有可能登陆新兴市场。
新兴市场应避免遭“错杀”
是否可以说“新兴市场危机”已经到来了呢?笔者认为还需拨开“金砖危局”的迷雾进行分析。
当下四国之中,QE退出传闻造成较严重影响主要发生在印度和巴西,而导火索直接是由金融市场引发的仅在印度,所以并不能就此判断“新兴市场危机”已全面到来。
印度孟买交易所虽然历史悠久,但印度股市有效性相对较弱,健康程度本就堪忧。除了股票,此次印度货币卢比大幅贬值,直接与印度本国的财政赤字问题有更大关联。印度国内长期的大额财政赤字和过于依靠外部融资的状况,导致其率先遭遇海外资本离场,而一旦缺乏流动性输入,原本脆弱的资本市场便立刻产生大的波动。
所以,其他新兴经济体亟须防范的是恐慌连锁效应,避免由于投资者对新兴市场未来发展担忧而遭“错杀”。然而,如何使海外资金始终在本土市场保留存量,则需要各国央行和金融管理层各显其能以及相互间的通力合作。
不断完善新兴金融市场,是永不能松懈的主题。目前,中国内地金融市场正紧锣密鼓地准备利率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下开放等改革尝试,这是一个积极的表现,将为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价值释放更多的正面信息。
深度合作是大势所趋
金融市场始终是国家经济的晴雨表。新兴市场遭遇的种种问题,QE撤退仅仅是一个外部刺激信号,其反映出来的本质是新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必须完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调整的时点已经到来。
当前,新兴市场本身的发展动力到了必须要升级的时刻。流动性盛宴必有“曲终人散”之时,新兴市场国家的本土经济实力都将在QE退潮后真正体现出来,印度市场遭遇的危机便是第一个被击中要害的多米诺骨牌。
对新兴市场来说,纯粹依靠外部投资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型依靠内需拉动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内生动力,从而保持本国实体经济的稳定性,进而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投资者的信心。即便出现流动性锐减,新兴市场也不至于有过于激烈的表现。在这一点上,中国较早认识到症结所在,如“十一五”规划开始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逐渐淘汰落后产能,而到了“十二五”规划,则提出要重点专注于产业转型。
此刻,“金砖四国”之间的深度合作已成大势所趋,特别是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合作机制的深化将有利于四国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全球新的最终消费市场,摆脱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强化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站在这一视角,危机并非全是坏事,四国可以“转危为机”,加快提高本国实体经济产能及产业转型,互通有无,协同共进。(支点杂志2014年1月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