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锐 聂海洋 陈锦英 朴春丽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糖尿病(DM)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25%~40%的DM患者最终将发展成DM肾病(DN)。DN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多数终末期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需要血液透析和肾移植。
DN是微血管病变的终末期改变,是DM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1〕。微量白蛋白尿的临床检测指标的出现是早期肾脏损害的标志,伴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肾脏肥大、肾小球系膜扩张病理变化、基底膜增厚、小动脉和肾小球硬化,最终导致严重的蛋白尿和肾衰。预防和治疗DN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膜脏层上皮细胞,对保持肾小球滤过膜正常工作起着重要作用。足细胞是一种高分化的细胞,伸出的足突覆盖在肾小球基底膜,相邻足突间形成裂孔隔膜,水和小分子物质可以选择性滤过。DN患者活体组织检查表明,DN早期就已经出现足细胞结构和功能上的损伤〔2〕。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DN足细胞数量和(或)密度下降、基底膜增厚、肾小球基质改变和足突融合为主要特征的足细胞病,在蛋白尿的形成、发展及DN进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3〕。因此探讨足细胞病的发病机制,促进受损足细胞再生,恢复肾小球滤过屏障正常功能,是DN治疗的关键问题。
目前临床上通常从降低血糖、控制血压和抑制血管紧张素方面入手,达到延缓DN进展的目的,但未能有效遏制疾病早期发病源头,从而防止蛋白尿的加重和肾功能恶化。因此,在早期糖DN干预治疗,预防肾功能不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直以来,中医药和现代医学对DN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研究、探索,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效果。但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呼应治疗DN,却鲜有问津。DN 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同属消渴病和肾病。《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为消渴肾病症治的最早记载。在症状上强调小便反多,治疗上提出从肾着手。《圣济总录》:“消肾者,由少服石药,房室过度,精血虚竭,石热孤立,肾水燥涸,渴饮水浆,下输膀胱,小便利多,腿胫消瘦,骨节痠疼,故名消肾。”明确提出了“消肾”的病名,确立了消渴肾病的概念。“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能为水肿”。进一步明确了消渴肾病的病变病机,较精确地鉴别了消渴病与消渴肾病的病变关系及消渴病久及肾、肾虚致病的病位和病性转变机制。
现代中医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肾,连及肝脾、络脉;以痰湿、浊毒、淤血等为病理产物之证〔4〕。在病因病机方面认为:气阴两虚为本,兼夹证候为标〔5,6〕,淤血贯穿始终〔7,8〕。本病早期由气阴两虚,并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肾体劳伤,肾用虚损,气血皆伤,瘀阻脉络,痰浊淤血聚而生毒;后期升降失常,水湿泛滥,肾气衰败,毒损五脏,壅塞三焦,气机逆乱而成危侯,该理论为临床辨治本病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毒在中医学中的含义极为广泛,有内外之分,内毒主要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气滞、血瘀、湿阻、痰凝、水停,邪聚而生毒;外毒则随六淫而入,内外交迫,毒邪速发。因此”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既表示了毒邪蓄积不解,也反映了疾病的转化演变过程。著名中医大家王永炎认为“邪之盛谓之毒”;吴深涛指出“与外毒不同,内生之浊与毒邪,是机体内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之病理产物,是对人体脏腑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
素体肾虚又消渴日久,失治或误治导致湿、痰、瘀、郁、热、毒等不能及时化解,损伤经脉,病久传化,毒邪常挟痰、挟瘀,循经入肾,蚕蚀、损伤肾络,并聚毒再生,恶性循环,使肾精失藏,开合失司,摄纳失能,清浊难分,阴精外泄,水湿滞留。因此毒损肾络是DN的病机核心,并贯穿DN整个病程。毒损肾络,浸滞于奇经八脉与冲、任、督脉,是DN病情深重、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经过不断地理论研究与临床观察,逐渐体会到毒邪贯穿DN始终,是DN发病的启动因素,毒损肾络为DN的病机关键。抓住了毒邪这一关键病理环节,临床中应用解毒、透毒之法,可谓抓住了根本。对DN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广阔前景。
目前炎症因子与 DN 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研究认为单核细胞浸润肾组织是DN 发展的重要环节,与“毒损肾络”理论不谋而合。解毒通络保肾法治疗DN在实验室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含有核转录因子(NF-κB)结合位点,干预其表达已成为治疗 DN 的重要手段。探讨开发以 MCP-1、NF-κB 为靶点的治法,会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从 NF-κB、MCP-1 对 DM 大鼠肾小球及其系膜细胞增殖、单核巨噬细胞浸润、ECM 积聚的影响角度,研究治疗 DN 机制,并探讨 NF-κB、MCP-1 在 DN 发生、发展中的相关性,将 MCP-1、NF-κB 作为 DN 的治疗靶位筛选中药组成解毒通络保肾方,可丰富中医药防治 DN 理论学说内涵。前期动物实验研究证实解毒通络保肾法能够抑制NF-κB、MCP-1,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活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转化因子(TGF-β1)过度形成,促进细胞外基质(ECM)降解,改善足细胞损伤的作用。中药的抑菌和抗炎症反应,体现了中医对“毒”的治则。解毒法就是化解转化毒素,使毒分解。在 DN 中毒邪多与痰、湿、瘀、浊兼夹为患,故治疗时注意祛除痰、湿、瘀、浊,使毒少依附,易于分解。
解毒通络保肾法是在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西医最新进展,针对临床治疗 DN 中的难点和重点,提出的能指导临床、提高疗效的新治法。进一步通过实验,证明解毒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致病作用;通络能改善系膜细胞增殖、ECM 积聚;保肾会清除炎症因子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三法合用,切中毒损肾络之病机关键,是一种立足源头,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法。依据毒邪多变的致病特点,圆机活法,才能突出辨治之精髓,针对炎症发病机制这一中心环节,达到标本兼治,促进疾病的康复。该法丰富了DN中医病机理论,为中西医治疗DN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5 参考文献
1Molitch ME,DeFronzo RA,Franz MJ,etal.Nephropathy in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4;27(1):79-83.
2Pavenstadt H,Kriz W,Kretzler M.Cell biology of the glomerular podocyte〔J〕.Physiol Rev,2003;83(1):253-307.
3Ziyadeh FN,Wolf G.Pathogenesis of the podocytopathy and proteinuria in diabetic glomerulopathy〔J〕.Curr Diabetes Rev,2008;4(1):39-45.
4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5.
5李秀钧,邬云红.糖尿病是一种炎症性疾病〔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4):251-3.
6袁江姿,倪兆慧.炎症与糖尿病肾病研究的新认识〔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23(5):532-4.
7仝小林,刘文科.论膏浊病〔J〕.中医杂志,2011;52(10):816-7.
8仝小林,周 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