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33亿元、7.5%等5则

2014-01-27 00:29天空蓝
时代金融 2014年1期
关键词:罚单花钱检测

天空蓝

财政部2013年12月11日公布了“2013年11月份财政收支情况”,数据预示2013年12月可能突击花钱24933亿元,全年支出比例有望超2012年。对比来看,2012年12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支出仅20816亿元,大幅增加的数字或许预示着年底突击花钱一幕将再现。

点评:通过财政部的财政收取情况可以看到新的一轮年底突击花钱又要开始了。面对年年出现的情况,有人欢喜有人忧。官员们可能认为,不管干什么都要将钱花出去。尽管国家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相关规定,但还是有人对此持质疑和观望态度。那么,面对年年重演的突击花钱问题,我们应该拿什么来拯救?

财政部曾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岁末年初有关财政工作的通知》,对如何花钱进行了明令规定,这就为各个党政机关如何花钱戴上了“紧箍咒”。除了中央制定的制度外,各地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加强节约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让每个人不再“为所欲为”,不乱用公款。让制度成为第一条禁令。

每到年底,钱就会出现剩余,这就说明没有做好预算。尽管《预算法》对财政工作提出了科学的要求,但是有些地方还是不能科学地进行预算,以至于让很多钱没有花出去。因此,要让年底不出现突击花钱的情况,就要加强预算,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将每一笔钱都合理的进行预算。

在当前,我国对预算的管理模式是粗放型的,导致有些单位虚报预算支出来获得更多的预算收入。同时,我国现行的预算编制采用“基数加增长”的方式,即国家会在上一年拨款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数额,如果有了节余,就要全部上缴。这就是说,为了来年单位拨款的增多,就要赶紧在年底前将剩余的钱给花出去。否则不但剩余的钱要上缴国库,而且第二年的预算还会减少,因此要改变突击花钱的现象,就要改变预算管理模式,让突击花钱没有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12月10日发布的2014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2013年中国GDP增长7.7%,2014年中国GDP增长7.5%左右。报告还称,2011-2030年中国潜在增长率将呈现下滑趋势。

点评: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诸多智库建议,将2014年的GDP预期增速下调为7%,为改革预留出更多的空间。在尘埃落定之前,到底是7%还是7.5%,争论了好一阵子。有意思的是,二者都谈到了预期:前者强调的是稳定改革的预期,担心增速目标过高难以“腾笼换鸟”;后者则担心增长预期调低之后,市场预期也跟着变坏,难以收拾。

这就是经济世界的复杂之处:每一种经济政策都存在着与之对立的东西,前者所喜,正是后者所忧。面对不同的政策选择、不同的效用风险组合,如何权衡取舍?决策者的历史作用正体现在这里。中国经济发展的纠结,透过7%还是7.5%之争的表面,是如何找到一个点,在诸多看似相互矛盾的目标中趟出一条路来,实现改革和增长的良性互动,而非相互使绊。

不久前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当前经济运行的一些问题,比如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食品药品质量堪忧、社会治安状况不佳等。生态、食品、治安等都是经济运行中的老问题了,一直伴随其发展,是个需要在长期发展中解决的问题。

经济下行压力来自传统的“宽货币+高投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而投资增速降下来的同时消费并没有递补上去,使得中央亦不得不承认“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之所以预期投资增速要下降,就是因为经济去杠杆化的态势是明朗的。体现在实体经济,就是针对钢铁等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要压缩产能,也即是压缩投资。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多为地方政府投资过剩;体现在非实体经济,就是针对以地方债为突出特征的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问题,要挤出一些泡沫,要收紧地方政府大举借债的权力,其结果就是地方政府因融资瓶颈而难以再搞投资“大跃进”。

去杠杆化,是我们改革的内容和目标,但是去杠杆化如果力度过大,就会伤及经济增长。因此,换个方向思考,从国家能够承受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多少,就可以看出去杠杆化的力度会有多大。7.5%,力度就会温和一些;7%,力度就会强硬一些。我们铁定要去杠杆化,这个决心不是看明年GDP增速目标定的是7%还是7.5%,而是看我们能否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小心翼翼地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这个需要的不是大胆,而是技巧,施政掌舵的技巧。

899项检测

2013年4月以来,国内乳企连续3次提价,奶价迅速飙升。据媒体近日报道,国内奶价已经高居世界第四,而一杯奶需要经过899项指标检测,则被指是奶价过高的重要原因。

点评:高居第四的奶粉价格,与奶业安全危机频繁发生并存,可谓当下国内奶业吊诡的一幕。虽然一杯奶要经历899项指标检测,却无法掩盖国内奶业质量指标远低于国际标准的事实。

899项指标检测,究竟检测了些什么,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相信不仅是备受检测之累的奶企困惑,公众同样对此存有重重疑问。更令人质疑的是,据部分企业表示,检测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已经由过去的1%左右提升至近10%。2012年中国乳企的检测费已是乳业发达国家的10倍左右。如此高昂的检测费用,必然会被奶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而消费者花高价买来检测过的奶粉,是否能就此保证奶粉质量百分之百的安全性?899项指标检测,比国外高十倍的检测费用,并没有让人看到理应出现的效果。内地同胞还在眼巴巴等待着香港进口原装奶粉限购令的解除。反观国产奶业,三聚氰胺危机发生5年之后,又陆续发生了众多安全事件,这实在值得有关部门反思。

一方面,有关部门称国内奶业安全质量远达不到国际标准,是基于特殊国情下的产物;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又用899项指标检测和天价检测费用,迅速超越了国际标准。这一正一反,很容易指引公众另类解读,那就是899项指标检测是否是变相的“靠奶吃奶”。有关部门能否将之公示一下呢?

3年

2013年12月17日,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前空姐李晓航涉嫌走私普通货物罪重审宣判,以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李晓航3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4万元。这之前,一审法院曾认定李晓航的“网络代购”逃税罪名成立,并判处李有期徒刑11年。

点评:从11年到3年,这样的判罚落差宛如“过山车”。法制工具主义者从条法出发,指责重审改判是司法向舆论低头。不少网友则从海外代购的实质好处出发,坚持认为代购无罪。网友的力挺与代购市场的兴盛紧密相关。在火热的海外代购背后,是代购产品国内国外的巨大价格落差。海外代购网络发售,不但规避了线下高企的税额,也大大降低了店面租金等销售成本,因此成为买卖双方都乐于接受的商业交易。

将李晓航案称为中国网络代购市场的一记警钟,毫不为过。有同是海外代购淘宝店家的网民感叹,若李晓航获刑,电子商务市场中数以万计的海外代购店主岂非都要进监狱?从法律文本上看,这一问题的答案还真是肯定的。不独李案,2013年2月,上海也有两名淘宝店主因海外代购而获刑。这类案件并不多见的原因,并不是立法缺失,而是执法的滞后。海外代购业的兴盛,实则也与这种“选择性执法”的盛行紧密相关。从专业的角度看李晓航案,重审并不是对海外代购的司法支持。改判的主要理据在逃税额的“跳水”——这才有了判罚上的“跳水”。2012年一审法院认定的逃税金额超过了100万元,而这次重审中,法院认定的逃税金额只有8万多。

逃税金额大幅“减少”的原因在于,被海关查扣的代购商品并不多。法院并未支持从淘宝店铺的销售总额出发,去推断逃税额。犯罪数额的确定需要充分的证据来支持。“依从旧兼从轻”的刑法溯及力原则,当时的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明确,对于数额较大的(偷逃5万-15万),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的(偷逃15万-50万),处3至10年有期徒刑;超过50万元,可直接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和死刑。李案以8万多元的逃税额,领刑3年,还是在该档刑期中的顶格。也难怪有那么多的网友认为李仍被判重了。

基于海外代购市场的刚性需求,代购这一怪胎并不会因李案而终结。这一影响性案例在为代购行业敲响警钟的同时,也给税收制度的合理调整与侦查制度的严格执法提了个醒。

5420万元

2013年1月至10月,沈阳、大连、鞍山等8市空气质量超标,于是辽宁省环保部门近日对这8个城市开出了总计5420万元的“雾霾罚单”,其中沈阳最多,为3460万元。

点评:当前雾霾袭击大半个中国,表明很多城市空气质量非常糟糕,地方政府防治空气污染工作很不合格。辽宁开出“雾霾罚单”,对地方政府处以高额罚款,罚金用于空气治理工作,目的无非是逼迫地方政府加强空气防治工作,增加空气质量改善资金。由此可见,“雾霾罚单”立意良好。但是,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雾霾罚单”未必能罚出新鲜空气,“雾霾罚单”只是看上去很美。

动辄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巨额罚单,惩罚力度确实不轻。但是,“雾霾罚单”资金并不是来自负有责任官员的个人资金,而是来自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是全体纳税人在缴纳罚单,实质上是让无辜纳税人为雾霾买单。而对空气污染防治工作负有责任的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并不用支付罚金,没有遭受经济损失,甚至连起码的政治责任都不用承担,这样的“雾霾罚单”对职能部门和责任人难以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和惩治效果。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之所以不愿意改善空气质量,不加大空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工业企业能够换来巨额的GDP和财政收入。不管唯GDP的考核指标是否废除,只要不对污染进行一票否决,就决定了地方政府在追求财政收入和“雾霾罚单”之间要算一笔经济账,当财政收入远超过“雾霾罚单”时,地方政府则宁愿支付罚单,也要牺牲空气质量发展经济。换言之,从政府财政收入角度说,“雾霾罚款”起不到防治雾霾作用,换不来新鲜空气。

治理雾霾天气,改善空气质量,确实需要采取惩罚措施。但是,不应只是对地方政府和全市纳税人开罚单,而应对造成空气污染的污染企业开罚单,以及对治理不力的环保部门负责人和政府领导开罚单,让具体的个人对雾霾天气承担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倒逼职能部门履行职责,落实治理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逼迫企业转型升级,配备废气处理设施,减少和最大程度的杜绝废气排放。

猜你喜欢
罚单花钱检测
“不等式”检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检测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检测题
两张“复杂”的交通罚单
小小花钱看科举
愚人节里的假罚单
“个人消防罚单”,开得好!
奔驰女车主自贴罚单躲处罚被拘13天
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