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宾
云南省大理州中医院骨一科,云南大理州 671000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对于其手术治疗方式仍存在较大的争议。为进一步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对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DHS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该院对2008年2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髋关节置换术和DHS固定治疗,取得了不同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骨科收治的老年髋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闭合性骨折。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人工髋关节置换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67~84岁,中位年龄72.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6 d,平均时间3.4 d;左侧19例,右侧11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例,跌伤28例;参照AO骨折分型:A1型7例,A2型19例,A3型4例。合并心血管疾病4例,糖尿病4例,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呼吸系统疾病1例。DHS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69~87岁,中位年龄 73.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6 d,平均时间 3.6 d;左侧 21例,右侧 9例;致伤原因:车祸伤4例,跌伤26例;参照AO骨折分型:A1型6例,A2型22例,A3型2例。合并心血管疾病5例,糖尿病4例,慢性肾功能不全3例,呼吸系统疾病2例。
1.2.1 髋关节置换术 麻醉效果确切后取平卧位,采用Moore切口,充分暴露转子间骨折部位,大、小转子间骨折块复位,钢丝临时捆扎固定。于小转子上方1~1.5 cm处截取股骨头、颈。探查髋臼软骨、切除股骨圆韧带,髋臼锉打磨髋臼,注意两个角度的把握,填放骨水泥,置入髋臼假体杯。探明骨髓腔,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出现股骨劈裂,合并小转子移位时,髓腔锉进入切勿过深,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髓腔后,吸引器吸除水分,无菌纱布填塞止血。水泥枪调试好后,迅速取出纱布。注入骨水泥,插入股骨柄。凝固前将周围大骨折块复位,维持固定至骨水泥完全凝固。必要时可用螺钉或钢丝捆扎固定。如骨折断端出现局部缺损时,可利用股骨头松质骨进行填塞,待骨水泥完全干后,置入双动人工股骨头。复位关节囊,修复切断的肌肉,T管引流24~48 h,缝合切口。
1.2.2 DHS固定 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C型臂X线机监视下Whitman复位。使用定位器置入导针,使之与股骨干成135°角,大转子下2 cm入针。臀部垫高,以导针置入点作为顶点,作4~8 cm切口,切入方向与导针平行。沿导针钻孔,置入动力螺丝钉,钉端达关节软骨下1~1.5 cm,使之位于抗张力、压力的两组骨小梁的交叉部位。C臂监视下套入髋螺丝钉侧板,适当向下牵拉软组织,远端向下击入侧板紧贴骨面,置入合适长度螺丝钉,旋入螺钉尾帽,再次透视明确DHS位置及骨折复位情况,骨质疏松者可在其上方增加1枚防旋螺丝钉,冲洗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去枕平卧6~8 h,切口沙袋压迫止血。术后第2天床上踝、膝关节主动屈伸,股四头肌、臀肌等长收缩锻炼。无痛后可进行床上CPM功能锻炼,初始角度30°,之后每日逐增10~15°,坚持锻炼2次/d,30 min/次。术后1周后在护理人员指导下拄双拐下床部分负重行走,2周在家属陪伴下单拐行走,3周弃拐执手杖完全负重行走。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效果。参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分:优:>85 分;良:75~85 分;中:65~75;差<65 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 t检验。
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较DHS组明显缩短,且下地负重时间早于DHS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髋关节置换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髋关节置换组术后引流量较DHS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s)
分组 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下地负重时间(d)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髋关节置换组DHS组73.3±12.115.0±3.05.0±2.0147.3±48.9114.2±13.3 89.4±17.518.0±9.086.0±16.0356.4±68.9109.4±17.1
术后随访3~24个月,髋关节置换组术后1、2、6个月的Harris评分显著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是,两组Harris评分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术后不同时间段髋关节功能评价(±s)
表1 术后不同时间段髋关节功能评价(±s)
分组 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1月 3月 6月 1髋关节置换组(n=30)83.3±9.889.6±12.593.7±4.994 2月DHS 组(n=30).2±4.3 62.4±10.971.4±8.386.4±7.193.1±5.6
术后髋关节置换组肺部感染1例,低营养状况1例,下肢深静脉血管2例,并发症发生率13.3%。DHS组肺部感染3例,褥疮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低营养状况4例,1例患者螺钉穿出,致使髋外翻,后取出内固定物。并发症发生率40.0%。全部患者均对症治疗情况好转。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利用与人体生物相容性高,机械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类似的骨关节的假体,替换被损坏的关节面,恢复应有的活动和功能。DHS钉为髓外固定,主要依赖外侧皮质重建,起桥接和张力带作用,使骨折沿活动的股骨颈螺钉移动而产生嵌压,从而起到固定的作用[1]。许小志等[2]报道,此类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优良率可达到91.7%。王远政等[3]研究证实,人工髋置换术治疗效果优于DHS。DHS固定力臂较长,弯矩大,对骨折转移的控制力差,固定并不稳定,这就意味着术后患者需要长久卧床休息,严禁负荷活动。该研究中,髋关节置换术的住院时间及负重行走时间均较DHS组显著缩短(P<0.05)。而老年患者自身常伴有慢性疾病,心肺肾功能较差,长期卧床会诱发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影响全身健康。研究中,DHS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0.0%,而髋关节置换组仅为13.3%。由此可见,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可早期负重活动,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减少并发症。术后1、3、6个月时,髋关节置换组的Harris功能评分显著优于DHS组,可见髋关节置换术更符合老年骨折治疗的特点,缩短愈合时间,改善患肢功能。
老年人骨质疏松是骨折修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于该类患者,尤其是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松动的骨质无法支提供足够的力量支持内固定,抗旋转能力较差,内固定钉会受因把持力低而松动,导致手术失败。该研究中,DHS组患者发生螺钉穿出1例,需取出内固定物重新设计治疗方案。内固定物松动是DHS无法避免的弊端,这一点髋关节置换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1]王德忠.手术治疗48例高龄髋部骨折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3):100-101.
[2]许小志,徐志强,曾文磊,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不稳定型骨折[J].中医正骨,2012,24(5):42-43.
[3]王远政,田晓滨,李波,等.人工股骨头置换与DHS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分析[J].贵州医药,2010,34(3):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