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榧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4-01-26 17:50:35肖庆来曾松伟黎章矩喻卫武
浙江林业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香榧加工研究

肖庆来,曾松伟,黎章矩,喻卫武

(1. 浙江省松阳县林业局,浙江 松阳 323400;2. 南京农业大学 工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3. 浙江农林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临安 310013;)

香榧研究现状与展望

肖庆来1,曾松伟2,3*,黎章矩2,喻卫武2

(1. 浙江省松阳县林业局,浙江 松阳 323400;2. 南京农业大学 工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3. 浙江农林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临安 310013;)

综述了香榧(Torreya grandis cv. Merrillii)生长的生境因子及条件、空间分布信息提取、栽培技术、病虫害机理与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论述了目前香榧果品后期加工技术、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提出了现行的生产及加工技术和方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科学引种、规模及标准化生产、改进传统加工工艺、提升加工水平的发展建议。

香榧;栽培;加工;分级

香榧(Torreya grandis cv. merrillii)为红豆杉科,榧属常绿乔木,是我国特产、世界稀有的经济树种。榧树主要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苏南部、贵州、湖南、江西等省,但以浙江会稽山区的香榧最负盛名(安徽太平和江西玉山榧子也比较著名,但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香榧)。香榧籽营养丰富,含油率为546.2 ~ 614.7 g/kg,脂肪酸以亚油酸和油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79.41%,其种仁含蛋白质为121.0 ~ 164.3 g/kg,含有17种氨基酸,19种矿物元素,钾、钙、磷、镁含量丰富,是干果中的珍品[1]。香榧除了加工成干果作为美食佳品外,还是名贵中药材,入药具有杀虫、消积、润燥、化痰、止渴、通便、清肺润肠、润泽肌肤、延缓衰老、消痔、强身等功效[2],而香榧果衣可驱蛔虫。香榧种子外有一层很厚的肉质化假种皮,约占种子鲜重的50% ~ 60%。据研究报道,香榧假种皮中存在抗肿瘤和抗艾滋病毒活性成分[3~4]。生鲜榧壳含有柠檬醛,提纯后可作化学芳香油。另外,香榧树的经济价值也很高,树身纹理致密,既耐水湿又不易变形,可用来制作家具、工艺雕刻、造船和工程建筑等,且质地精良,其树皮可以提取单宁。因此,香榧可谓“浑身是宝”,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众多农林专家、学者对香榧的生境因子及生长条件、香榧的当前空间分布信息提取、香榧培育及栽培技术、香榧的病虫害机理与防治、香榧的果品成分及品质分析、香榧假种皮去皮机理及其果品加工技术乃至产业发展规划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开发。本文根据香榧产业发展的现状,主要针对香榧相关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作简要综述,并重点就香榧加工技术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1 香榧及其果品生产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学者对枫桥香榧的土壤营养需求、栽培管理技术以及气候适宜性开展了相关研究。为了解和掌握香榧的生态习性和适生条件,王小明[5]、周永忠等[6]对影响香榧生长和结实性状的气候、土壤和地形地貌等环境因子进行定性分析和总结,王小明等结合了我国现有香榧分布区划研究现状,认为开展小气候等环境因子的长期定量观测和利用3S技术进行香榧适生区域环境宏观分析是今后香榧适生环境条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没有具体说明各小气候环境因子与香榧产量的相关性及主成分因子。程晓建等[7]研究指出香榧的生态习性与其它榧树基本相一致。叶玮等[8]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因子中,光照对香榧的产量影响最大,降水量次之,其中7-8月降水量需要较多;在地形因子中,偏阳坡和适中的坡度利于香榧的生长(这点与程晓建等研究结果一致);在土壤因子中,有机质、速效磷、水解氮、速效钾含量较高的酸性土壤利于香榧的生长;另外粘粒含量也影响香榧产量,几个高产区粘粒含量均较高。王小明[9~10]依托研究区地学数据库,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样区的综合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与集水线距离坡向、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等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枫桥香榧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水分、热量与土壤养分因子(这与程晓建、叶玮等研究结果稍有差别)。其次,王小明等综合分析了香榧适生环境的形成机理,并借助Logistic方法建立评价和决策模型,根据所建模型反演和预测枫桥香榧的最佳适生区域。这些研究主要是根据现有香榧的具体分布区域来分析适合香榧生长的环境因子、生态习性以及适生条件。

为了进一步使香榧在全国范围内的科学引种及香榧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需进一步掌握香榧的国内空间分布情况及其资源状况,王新辉等[11]和韩凝等[12]以高分辨率IKONOS卫星影像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方法,多尺度分割形成对象后,利用光谱、形状、纹理等构建特征空间,进行会稽山区香榧信息提取。韩凝等基于IKONOS卫星影像,通过地统计半方差分析评价植被类型的可分性,并获取灰度共生矩阵纹理计算的最佳窗口,综合光谱信息、植被指数和纹理信息,应用决策树算法获取研究区地物分类的最优特征及规则,对香榧树的分布进行信息提取。提取香榧区域分布信息后,结合后期长时间的样地验证可以为浙江省林业及相关部门把发展香榧生产作为山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兴林富民的主要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决策依据。目前总体上正处于规划初步实施阶段,笔者对嵊州、淳安、东阳、松阳等地的实际调研表明,基于空间大规模尺度和实际样本地调查(土样、气候、产量)的结果还有一定差别,需要后期的长期研究验证。

在香榧培育及栽培等方面,由于香榧种植户缺乏相应的科学管理技术,香榧产量低且不稳,曾经挫伤了农户生产经营积极性;而香榧育苗及造林的成功率较低,经营周期又比较长,从而制约了香榧人工栽培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建立科学、统一的良种繁育基地,缺少优良种苗与接穗,而采收及收购香榧子时又存在不分品质等级、收购价格偏低等情况。为改变这种现状,叶生月等[14]对影响ISSR-PCR的各因子浓度和引物浓度等进行了优化试验,得出了ISSR-PCR的扩增体系为和PCR扩增程序,并在此基础上,从77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34个适合香榧ISSR分析的引物,且通过梯度PCR确定了各自最适的退火温度,以期满足香榧遗传图谱构建的需要,为香榧培育研究打下基础。其他的研究者如郑金霞等、郭新峰、郭维华等、章高升等、郭新峰等也提出了香榧苗培育、栽培、抚育管理及丰产改造栽培技术方法和措施,以指导香榧的繁育、栽培及其产业化发展[15~19]。由国家林业局主导,戴文圣、黎章矩等牵头,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角度先后推出了《香榧栽培技术规程》[20]和《果用香榧栽培技术规程》[21]两个栽培技术标准。因此,总体来说,目前对香榧培育中的关键技术已有所突破。但在香榧栽培过程中,近年来随着香榧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病虫害也相继发生,不仅造成其产量下降,而且影响其果品品质,甚至导致香榧树死亡,给榧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特别是近年来在浙江省香榧产区的卷蛾病虫害越来越严重,因此,陈李红等[22]通过对香榧细小卷蛾幼虫头壳宽度的度量和数学分析,指出香榧细小卷蛾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活习性,并提出了物候法预测发生期的预测预报方法及防治建议。郑位钢等[23]针对目前香榧主要病虫害种类多、难识别,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技术难掌握的问题,对东阳境内主要香榧产区病虫害进行调查,发现并收录害虫47种,分别隶属8目22科,病害5种,以及害虫天敌13种,分别隶属7目10科,为指导防治榧树病虫害提供了依据。储开江等[24]从实践出发,研究了香榧枝条黄化的非病虫害原因。而文献[25~29]则分析了香榧树的其它病虫害主要类型及其病害表现特征并提出预测发生期的预测预报方法及防治建议。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病虫害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分级分类及基础防治技术方法上,对香榧病虫害的系统科学防治还需要进一步对其病虫害机理、蔓延机制、病害监测和科学决策进行深入研究,对其病虫害的自动监测、病虫害评估及决策等方面研究还有待于继续深入。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运用数据采集、无线传感、通信、3S、网络、智能控制等技术,实现实时动态病虫害监测、传播媒介样本及典型染病特征参数提取;研究基于众多生境因子的病虫害蔓延机制、模型;研究预测预报模型;研究风险评估及科学决策系统等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上述这些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推进香榧产业的健康发展,而香榧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香榧果上。在香榧加工前,其种子外面有一层很厚的肉质化假种皮,是香榧加工的副产物,约占种子鲜重的一半以上,含有乙酸芳樟脂和玫瑰香油,是提炼多种高级芳香油的原料。为了提取外种皮成分,梁玉清[30]和王贝贝[31]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榧外种皮提取物,并采用GC-MS分析手段对提取物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测定,超临界CO2萃取出的香榧外种皮提取物中,化学成分比较全面,含量均衡。鲍建峰[32]采用正交试验对香框假种皮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多种体外抗氧化体系评价了假种皮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表明其对细菌和真菌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另外,鲍建峰指出了香榧假种皮精油的驱蚊功效,表明假种皮精油对白纹伊蚊有很好的驱避和熏杀效果。这些研究为充分利用香榧假种皮资源及果仁利用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相应的技术方法,但还不成熟。目前,香榧果品开发研究中基本上把该假种皮腐烂去除,不仅效率低、费工费时,而且因为假种皮已经腐烂,其药用价值大大降低。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香榧预处理方法、去皮机理以及优化加工工艺,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香榧后熟完成后的假种皮是否还可以提取精油和易挥发的芳香油。需要研制一种不破坏香榧药用价值的自动去除假种皮设备,从而缩短加工时间,提升香榧果品的市场竞争力。而去除这种假种皮后,香榧果仁的营养丰富,黎章矩[1]、严睿文[33]等分别对浙江和安徽黄山榧籽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量分析,指出了香榧果仁中含有17中微量元素,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是坚果中的良品。但由于不同的环境因子可能造成香榧果营养价值上的差异,为此,戴文圣[34]和柴振林等[35]分别对香榧林地土壤养分、重金属等对香榧籽成分的影响和香榧中铅含量水平及富集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反过来也为香榧选育与栽培以及香榧加工后的品质检测与分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 香榧果品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香榧虽然在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倡导下,栽培面积增长迅速,产量逐年提高,但其产业化水平仍然比较低。香榧加工也一直以传统经验加工方法为主。黄少沛等[36]总结了优质椒盐香榧加工方法,提出了分批采摘、预处理和分级加工销售的观点。黎章矩等[37]提出香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为加工前预处理和后期炒制两个阶段,其中加工前预处理有分果蒲采后堆放——蒲烂后脱粒——种核堆沤后熟——清洗晒干等几个阶段,后期炒制将预处理的香榧混盐或清砂加温锅炒或机械炒制(分高温速炒、低温慢炒两阶段),并指出了传统加工工艺中堆沤、后熟的高度和时间。为了提高加工效率,孙永青等[37]研制了基于水泥搅拌机滚筒原理的香榧炒制机械,并指出高温速炒时间和低温慢炒时间。从上述研究报道中可以看出,香榧果品的传统加工工艺流程多而复杂,葛林梅等[39]研究表明这些工艺流程对其果品品质都有影响,特别是对香榧的油脂氧化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另外,在香榧预处理过程中,脱除香榧假种皮的技术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以及香榧假种皮的资源再利用,但现有大多采用人工去除方法,效率低。为此,陈锐等[40]提出了一种香榧脱除假种青皮的装置与技术,其设备结构较简单、破碎率不高,但离规模化生产还有距离。因此,目前香榧果品加工存在的问题是预处理时间过长、自动化程度低且加工过程难以精确控制,从而使香榧品质难以控制,导致果品品质一致性差,这些已经成为香榧产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41]。因此,随着香榧产业的发展,提高香榧产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水平是必然要求,从而使改进传统加工工艺,提升加工水平成为香榧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当然,解决香榧加工技术问题仅是解决香榧品质的一致性问题。实际上,香榧的品质检测与分析对香榧产业发展也尤为重要。近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农产品质量检测、评价及分级的重要性,并且为农产品质量等级化提供政策保证,以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设计及实施工作。而香榧作为农特产品之一,香榧品质检测、综合评价及分级对确定其经济价值、合理利用香榧资源具有重要作用。但实际上,虽然有行业标准——《香榧籽质量要求》[42],由于现存的香榧加工前后的等级评定方法基本上是一种人为的主观定性而非客观定量的评价方法,不仅效率低,也难以保证公平和公正,而且还存在相当大的误差。需要进一步解决香榧品质的分级体系及标准过于简单模糊、缺乏量化指标、分级指标的检测及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通过检测香榧加工前后的品质指标,建立香榧品质评价及分级模型和系统,以此反向来指导香榧加工,从而进一步提升香榧加工品质,是今后香榧产业发展研究的另一个主题之一。

3 香榧加工技术研究展望

目前,香榧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主要在加工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上,从上述分析可知,香榧传统加工工艺的完整流程为:栽培→采摘→后熟→脱涩→晒燥及贮藏→分级→炒制(大多烧柴,煤炭等)→包装及贮藏;炒制工艺流程为:原料→漂洗→第1次炒制→调味液浸泡→第2次炒制→成品[43]。从中可以看出,其加工工艺流程步骤多且效率低、自动化及智能化水平不高。因此,对香榧果品加工技术开展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及经济价值。在此,对香榧加工技术研究前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由于香榧加工预处理的时间最少需要一个月,因此,需要研究新的加工工艺以缩短加工周期,加快产品上市时间;第二,目前对香榧堆沤后熟过程中营养变化、堆沤环境温湿度对脱涩时间的影响、脱涩完成量化指标未见报道,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最大程度减少堆沤工艺对香榧品质影响的机理;第三,香榧去除假种皮技术不够成熟,大多采用人工方法,效率低下,因此,需要研制一种成熟不破坏香榧假种皮药用价值的香榧去皮机;第四,目前香榧炒制机大多采用人工锅炒或机械半自动化炒制,炒制全凭工人经验、感官判断,造成加工质量参差不齐。因此,需要研制一种智能自动化炒制设备,结合品质分析解决香榧的规模化、智能化加工难题;第五,目前,香榧在国内市场上大多混级销售,或手工粗略分级后销售,很难提高香榧的商品化程度,增加其产业附加值;同时由于手工分级费工费时且效率低下、准确度不高,一致性差,影响其后续深加工的效果;另外,由于现行的等级标准多为定性而非定量,往往造成虽是同等级,但因产地不同,实际质量不尽相同。因此,在分级标准与生产、流通、销售等实际的结合程度、分级标准的科学性、分级配套服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进一步解决标准过于简单模糊、缺乏量化指标、对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食品安全卫生指标在质量分级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分级指标的检测及可操作性不强、分级指标的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因此,香榧加工、在线品质检测、评价与分级的关键技术方面急需解决香榧加工工艺复杂、加工前后两个阶段的综合品质特征无损检测及满足在线要求的分级理论及实践问题。

综上所述,科学引种,规模及标准化生产,改进传统加工工艺,提升加工水平已成为香榧产业发展重要的课题,对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及经济价值。因此,香榧栽培专家系统及其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决策支持系统、香榧果采摘机器人、香榧加工工艺优化及其智能化加工设备、香榧产品及衍生商品品质智能检测与分级等系统研发将是实现香榧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1] 黎章矩,骆成方,程晓建,等. 香榧种子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5):540-544.

[2] 百度百科. 香榧子[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815667.htm, 2011-08-04.

[3] 吕阳成,宋进,骆广生,等. 香榧假种皮中紫杉醇的检定[J]. 中药材,2005,28(5):370-372.

[4] 陈振德,李澎灏,谢立,等.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榧树假种皮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国药房,2003,14(9):525-527.

[5] 王小明,王珂,秦遂初,等. 香榧适生环境研究进展[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3):382-386.

[6] 周永忠,娄伟平. 气象条件对诸暨香榧生产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 340-6 341, 6 366.

[7] 程晓建,黎章矩,戴文圣,等. 香榧的生态习性及其适生条件[J]. 林业科技开发,2009,23(1):39-42.

[8] 叶玮,李建武,阮丽. 香榧高产区自然环境因子浅析[J]. 湖南农业科学,2009(3):54-57.

[9] 王小明. 基于信息技术的枫桥香榧生境特征分析与适宜性评价[D]. 杭州:浙江大学,2010.

[10] 王小明,敖为赳,陈利苏,等. 基于GIS和Logistic模型的香榧生态适宜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增刊1):252-257.

[11] 王新辉,沈掌泉,王珂,等. 基于面向对象的香榧资源分布遥感调查研究[J]. 科技通报,2009,25(2):160-166.

[12] 韩凝,张秀英,王小明,等. 基于面向对象的IKONOS影像香榧树分布信息提取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9,35(6):670-676.

[13] 韩凝,张秀英,王小明,等. 高分辨率影像香榧树分布信息提取[J].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4(3):420-425.

[14] 叶生月,陈钢,张慧,等. 香榧ISSR-PCR扩增条件的优化和引物筛选[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27(1):87-92.

[15] 郑金霞. 香榧的栽培及抚育管理[J]. 安徽林业,2009(3):40.

[16] 郭新峰. 香榧优质苗培育技术[J]. 安徽林业,2010(2):31-32.

[17] 郭维华,杨共鸣,李金昌,等. 香榧容器育苗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0(5):191.

[18] 章高升,徐圣旺,程志刚,等. 香榧播种育苗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0(3):233.

[19] 郭新峰. 宁国香榧的发展前景与丰产改造栽培[J]. 现代农业科技,2010(4):175-176, 178.

[20] LY/T 1774-2008,香榧栽培技术规程[S].

[21] LY/T 17940-2011,果用香榧栽培技术规程[S].

[22] 陈李红,陈秀龙,禹海鑫,等. 香榧细小卷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 浙江林业科技,2009,29(5):65-67.

[23] 郑位钢,徐惠东,黄见青,等. 东阳市香榧病虫害及害虫天敌种类调查[J]. 中国果菜,2008(2):47-48.

[24] 储开江,马全福,周绍仲,等. 香榧枝条黄化原因探析[J]. 浙江林业科技,2010,30(2):49-52.

[25] 孙蔡江,杨惠萍. 谨防香榧紫色根腐病[J]. 浙江林业,2004(5):28.

[26 ]孙蔡江. 警惕香榧瘿螨的发生[J]. 浙江林业,2005(2):33.

[27] 陈李红,陈秀龙,金国龙. 香榧绿藻的发生及防治试验[J]. 浙江林业科技,2005,25(2):44-45

[28] 陈李红,金国龙,孙蔡江,等. 香榧细菌性褐腐病的症状及防治试验[J]. 江苏林业科技,2006,33(3):18-19.

[29] 孙蔡江. 香榧细菌性褐腐病的症状与防治[J]. 中国森林病虫,2002(5):14.

[30] 梁玉清,罗金岳,王贝贝. 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榧外种皮化学成分研究[J]. 林业科技开发,2009,23(5):36-39.

[31] 王贝贝. 香榧外种皮化学成分提取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32] 鲍建峰. 香榧假种皮提取物成分分析及功能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0,3.

[33] 严睿文. ICP-AES法测定黄山香榧中17种元素[J].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76-78.

[34] 戴文圣,黎章矩,程晓建,等. 香榧林地土壤养分、重金属及对香榧子成分的影响[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4):393-399.

[35] 柴振林,吕爱华,尚素微,等. 香榧和山核桃中铅含量水平及富集原因分析[J]. 林业科技开发,2010,24(2):70-72.

[36] 黄少沛,储开江,李苏萍,等. 优质椒盐香榧的加工方法[J]. 中国农村科技,2007(4):27-28.

[37] 黎章矩,戴文圣. 中国香榧[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8] 孙永青,葛苏明. 香榧炒制机及炒制工艺[J]. 浙江农村机电,2004(5):22.

[39] 葛林梅,郜海燕,陈杭君,等. 加工工艺对香榧油脂氧化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 中国粮油学报,2011,26(5):42-46.

[40] 陈锐,宋慧芝,张京平. 香榧脱除假种青皮工艺与技术的研究[J]. 农业装备技术,2011,37(1):17-18.

[41] 黎章矩,程晓建,戴文圣,等. 浙江香榧生产历史、现状与发展[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4):471-474.

[42] LY/T 1773-2008,香榧籽质量要求[S].

[43] 黎章矩,程晓建,戴文圣,等. 香榧品种起源考证[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4):443-448.

Reviews on Researches of Torreya grandis cv. Merrillii and Prospect

XIAO Qing-lai1,ZENG Song-wei2,3,LI Zhang-ju2,YU Wei-wu2
(1. Songyang Forestry Bureau of Zhejiang, Songyang 323400, China; 2.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1, China; 3.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310013, China)

Reviews were made on achievements of growth habitat, distribution, cultivation technique, pest control for Torreya grandis cv. Merrillii, as well a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fruit processing technique. Propositions were offered such as scientifically introduction, scale and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of seed.

Torreya grandis cv. merrillii; cultivation; proccessing; grading

S664.5

A

1001-3776(2014)03-0093-06

2013-11-25;

2014-03-08

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香榧品质检测技术与方法研究”(LY13C200014);浙江省林业厅及企业重点资助项目“香榧实生苗造林改造关键技术中试与示范及香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2010B12)

肖庆来(1976-),男,浙江松阳人,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香榧加工研究
金玉琴:香榧树下好乘凉
认识“超加工食品”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6:10
后期加工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香榧驱虫述古今
基层中医药(2018年8期)2018-11-10 05:32:08
磐安榧树不同类型种实性状比较研究
松阳香榧迎来发展新篇章
绿色中国(2017年19期)2017-05-25 13: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