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抑郁(PSD)是指在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卒中发作后出现的以“情绪低落、活动功能减退、思维迟滞”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性疾病,属于继发性抑郁。PSD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损害其认知功能,并加重相关并发症,影响卒中治疗效果。文献报道,6.6%~11.3%的PSD患者有自杀倾向,致使卒中患者病死率升高。据统计,我国有超过1/3的卒中患者会发生PSD,并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PSD的发病率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将保持高位。
目前,PSD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医生参照DSM-Ⅳ标准(2001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主观判断。PSD焦虑障碍属情感障碍或心境障碍,其三大核心临床表现为:(1)焦虑易激惹:终日担心自己或家人将遭遇不幸,以致捶胸顿足、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2)躯体症状化: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经反复检查均无器质性疾病征象;(3)认知功能障碍:常伴思维能力明显下降,注意力、记忆力减退,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性假性痴呆。
PSD患者由于身体和认知功能障碍,精神检查时容易被漏诊或误诊。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对PSD诊断的标准比较混乱,被使用的量表可达十余种,缺乏统一规范的诊断标准也将导致临床判断的天壤之别。PSD的“两高三低”:高发病、高危害、低关注、低诊断、低治疗,其主要原因为PSD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目前尚停留在假说层面(生物学假说及社会心理假说)。因此,深入探讨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开发实验室生物学诊断标志物,锁定抗抑郁药物作用靶点等至关重要,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