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标 梁啟棠 麦栩榆 罗学毛
(江门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广东 江门 529030)
乳腺疾病是妇女的常见病〔1〕。近几年我国妇女乳腺疾病患病率有上升的趋势〔2〕。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乳腺病的诊断已得到广泛的认可,随着图像采集技术以及处理技术的提高,磁共振成像诊断乳腺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大大提高。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0月至今在我院治疗的老年乳腺病患者52例,年龄60~78〔平均(73±4.9)〕岁。所有患者都经手术或者穿刺病理证实良性30例,病灶34个,其中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11例,脂肪坏死伴炎症7例,纤维腺瘤8例,双侧乳腺多发良性肿瘤4例;恶性22例,病灶24个,其中包括浸润性导管癌9例,导管原位癌8例,导管内癌5例。以12 例MRI检查正常的乳腺作为对照组。
1.2方法 磁共振仪设备选择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 Espree 1.5 T磁共振扫描仪,双穴乳腺专用线圈。扫描顺序:两侧乳腺平扫--弥散加权成像扫描(DWI)--动态增强WRI扫描。平扫技术参数:快速自旋回波T2WI压脂序列(STIR2D序列),TR/TE =4 500/85 ms,T1=165 ms,厚层4.0 mm。DWI扫描技术参数:平面回波成像序列(EPI序列),b=1 000 s/mm2,TR/TE=5 300 ms/110 ms,厚层4.0 mm,层距1.2 mm,视野(FOV)320 mm×320 mm,矩阵194×194。动态增强MRI扫描:高分辨各向同性Vibe序列,即3D-fl序列,T1WI:TR/TE=4.85/1.54 ms,Flip angle=10°,层厚1.0 mm。采用Gd-DTPA造影剂,剂量0.2 mmol/kg,注射速率2.5 ml/s,注射后行6回合动态增强扫描。
2.1三组ADC值95%可信区间 b=800 mm2/s时,良性病变组的ADC值95%CI为(1.59±0.41)×10-3mm2/s,恶性病变组为(1.11±0.40)×10-3mm2/s,正常组织为(1.75±0.51)×10-3mm2/s。三组的ADC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2ADC值显示良恶性病变结果 <1.11×10-3mm2/s为恶性病变,>1.11×10-3mm2/s为良性病变。以ADC值为诊断指标,其特异度为95.83%,灵敏度为91.18%,诊断率为93.10% (54/58)。
2.3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 良性病变组中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58.82%(20/34)为单向型,38.24%(13/34)为平台型,2.94%(1/34)为流出型。恶性病变组中时间-信号强度曲线70.83% (17/24)为流出型,25%(6/24)为平台型,4.17%(1/24)为单向型。二者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在分布上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4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显示良恶性病变结果 以平台型和流出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恶性,单向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良性,诊断结果恶性病变显示出95.83%(23/24),良性病变显示出58.82% (20/34),诊断率为74.14%(43/58)。
2.5ADC值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显示良恶性病变结果 结合ADC值与动态增强MRI分析,良性病变组中ADC值<1.11 mm2/s的3例中有2例时间-强化曲线表现为单向型,因此二者结合起来的诊断结果恶性病变显示出95.83%(23/24),良性病变显示出94.12%(32/34),诊断率达到94.83%(55/58)。
关于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就是采用DWI检查对乳腺病灶进行定量及定性的分析。目前,这项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5〕。DWI检查使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提升了一个水平,从以往仅注重形态学的观察上升到形态与功能并重的微观判断,对常规的MRI序列检查是一个极大的改进。研究表明〔6〕,ADC值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恶性肿瘤细胞外间隙较小,细胞密度较高,限制了恶性肿瘤内水分子的平均随机运动,ADC值降低,因此可以通过测量病变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来推测其性质〔7〕。本文也证明DWI与ADC值对老年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动态增强MRI可观察病灶形态和病灶周围组织情况。乳腺癌的分叶毛刺等形态特征比平扫时显示得更清晰。根据病灶强化前后时间-信号强度的改变,能绘制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出病灶的动态化特征〔8〕。多领域研究表明〔9〕,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单向型显示良性病变,平台型和流出型显示恶性病变。根据本次实验结果,笔者认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DWI与动态增强MRI都对乳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将ADC值作为诊断标准的时候〔10〕,准确性非常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则相对较低,但是不可否认也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准确性。
4 参考文献
1廖 云,王金屏,孙仁权.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5):95-7.
2黄洪磊,周作福,刘文峰,等.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乳腺病变50例分析〔J〕.人民军医,2012;55(3):256-7.
3刘 伟,嵇 鸣.MRI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影像,2010;19(1):71-3.
4文 洁,何光武.乳腺癌MR弥散加权成像研究进展〔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2):298-301.
5米玉成,龚向阳,王浩初,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正常宫颈与宫颈癌表观弥散系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9):1742-4.
6彭 薇,许永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6):19-22.
7马凤华,赵泽华,李 莉,等.扩散加权成像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1;26(3):306-9.
8刘佩芳,张淑平,邵真真,等.磁共振成像对形态学表现为良性特征的乳腺恶性肿瘤诊断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2;3(2):98-108.
9段宏伟,张振勇,刘学平.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8):85-6.
10马周鹏,滕华英,章顺壮,等.动态增强MRI结合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肿瘤学杂志,2012;18(8):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