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民 仇健
B超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探讨
王学民 仇健
临床上脂肪肝、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与患者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调查显示吉林地区嗜肝病毒感染为肝硬化的最大病因, 其中尤以乙肝病毒为多, 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病死率与性别无关, 常见单一病因, 如乙肝、丙肝、酒精损害等比较后发现乙型肝炎病死率略高[1]。病毒性肝炎和脂肪肝等肝脏疾病不进行合理控制与合理治疗有发展为肝硬化的可能, 因此B超检查及早发现脂肪肝意义重大,虽然常见的B超检查多用于发现脂肪肝, 目前学者认为门静脉的内径变化对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还有争议, 但是这并不影响门静脉的内径对一些肝硬化的临床诊断意义。很多研究显示B超对脂肪肝或肝炎及其他原因导致肝硬化以及并发症的辅助诊断也有一定价值。
据权威会议通过的人体脏器超声显像探测方法和正常值标准中有关肝脏的正常径线测值肝中静脉为(9.70±0.44)mm, 95%范围为(8.8±10.6)mm, 而超声学与肝病理学对照发现绝大多数肝硬化患者肝静脉内径< 4 mm[2]。也有文献认为如B超显示肝中静脉内径< 4.6 mm, 就应考虑患者存在肝硬化的可能, 肝静脉频谱变化对肝硬化的诊断有较大的临床价值,而肝静脉内径是与肝纤维化独立相关指标之一[3]。观察经肝活检证实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 B超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清HA、PⅢP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组, 而B超异常组的血清HA、PⅢP水平高于B超正常组[4],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超声弹性成像Stiffness值略低于中度患者, 明显低于重度和肝炎肝硬化患者;Stiffness值与 B超、血清生化改变及肝纤维化指标呈正相关, Stiffness值随着肝组织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升高, 在肝炎肝硬化水平最高[5]。研究认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肝被膜可呈不光滑或毛糙状, 但呈锯齿状的很少, 实质回声较为均匀 , 声像图改变不如肝炎肝硬化明显, 肝炎肝硬化, 肝实质回声常因肝内病变出现回声分布不均匀、分布密度不一的短小粗线状或网格状的增高回声、部分高回声可呈苔藓或鳞片状围绕不规则形状的低回声区[6]。作者认为结节性肝硬化病情持续进展影响了门静脉血循环或肝纤维化改变的患者, 也可选择高频率探头仔细观察肝包膜下的一些可疑结节, 若见到不能确定的结节时, 建议进一步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肝硬化为缓慢性的逐渐加重的肝脏病变, 肝硬化的演变过程时间比较长, 也很复杂, 因此临床医生采用B超诊断结合其他方面的临床检查结果来诊断肝硬化, 避免误诊以及提高诊断正确率。
肝硬化可导致胆囊改变, 文献显示肝硬化患者有胆囊壁增厚者达78.3%, 且有腹腔积液者胆囊壁增厚发生率为89.7%, 高于无腹腔积液者, 胆囊壁厚度与门静脉宽度呈正相关关系, 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关系[7]。B超检查分析显示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组和对照组胆囊检查异常率分别为63.5%和14.2%, 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组胆囊壁增厚者34.2%;胆囊结石12.3%;胆囊息肉样变14.2%, 显示出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容易患有胆囊疾病[8]。以往超声检查发现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无相关性, 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 与有无腹水呈明显正相关, 肝硬化患者如血清白蛋白下降、门脉增宽尤其伴腹水者胆囊壁增厚, 伴大量腹水者, 胆囊壁出现双边征[9]。周晓辉[10]认为肝硬化、乙肝、健康人群中以肝硬化胆囊改变率、损伤程度最高, 其次为乙肝胆囊改变, 而抗生素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B超显示肝硬化患者的肝中静脉内径为(3.4±1.6)mm, 较正常值小, 且肝硬化时肝中静脉内径较慢性肝炎小, 肝纤维化程度与肝中静脉内径成负相关, 提示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肝中静脉也随之变细[11]。文献显示出B超监测肝硬化门静脉内径出血组为(1.55±0.18)cm, 门静脉内径≥1.5 cm出血率为56.36%, 脾静脉内径出血组为(1.02±0.14)cm;脾静脉内径≥1.0 cm出血率为58.18%, 这充分显示B超在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临床意义[12]。常彤[13]认为B型超声显像测定肝门静脉直径≥1.6 cm、脾静脉直径≥1.1 cm, 可作为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参考指标。也有报道[14]门静脉内径< 1.4 cm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优于对照组,显示出B超能够较准确判断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内径等情况, 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程度也能进行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的肝硬化程度, 显示出老年组的准确率高于非老年组的准确率, 老年重度程度明显高于非老年的重度程度。反之, 非老年组的轻度程度明显高于老年组的轻度程度, 这显示出其在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效果[15]。也有研究显示B超检查发现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年龄为 50~60岁, 病程9~14年, 门静脉内径(16.4±2.2)mm, 而无胆囊结石患者门静脉内径(14.2±1.9)mm显示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B超检查有一定必要性[16]。
[1] 姜涛, 界玉红, 曹永顺, 等.中国吉林地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874例临床分析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5):881-882.
[2] 陈江红, 王娜, 黄乃磊.肝硬化患者B超结果与血清HA、PⅢP水平的相关探讨.影像技术, 2008(2):3-5.
[3] 温小凤, 李敏基, 马顺平, 等.B超检测肝中静脉内径对肝硬化诊断的临床价值.肝脏, 2007, 12(6):476-477.
[4] 徐素文, 马建国, 许华玲, 等.肝硬化患者B超结果与血清HA、PⅢP水平的相关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8, 6(6):431-433.
[5] 王雷, 张小玉, 田玉岭, 等.Stiffness值B超及血清生化和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广东医学, 2013, 34(24): 3774-3776.
[6] 沈洁, 陈激, 孙庆丰.肝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的B超表现比较.中国微生态杂志, 2010, 22(12):1118-1119.
[6] 王志兰, 陈碧华, 翁昌梅, 等.B超漏误诊肝硬化背景下肝癌9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30):7436.
[7] 廖海燕, 卢艳明, 舒婷.肝硬化患者胆囊壁超声改变的探讨.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10):1788.
[8] 潘电享, 叶青.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胆囊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2, 25(1):119-120.
[9] 王小丛, 杨晓英, 吴限, 等.178例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声像图临床分析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5, 21(5):302-303.
[10] 周晓晖.67例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胆囊病变的B超检查分析.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14):89-90.
[11] 温小凤, 李敏基, 马顺平, 等.B超肝静脉内径检查对肝硬化诊断的意义.内科, 2008, 3(1):30-31.
[12] 袁霞, 王琼, 汤桂芳.B超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 .山东医药, 2006, 46(31):33-34.
[13] 常彤.B超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16):2448-2449.
[14] 常彤.彩色B超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8):95-96.
[15] 刘伟.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价值.河北医学, 2014, 20(4):576-578.
[16] 丁佐龙, 黄勇.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特征分析.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2, 15(3):87-88.
2014-05-26]
13200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2医院特诊科(王学民);吉林市北华大学临床医学升医学2班(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