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荣利民 吴海波
CT与MRI对肝癌的临床应用
张丽 荣利民 吴海波
目的比较CT与MRI对肝癌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病理分析和临床随访的22例肝癌患者的影像表现。比较CT与MRI对于肝癌病灶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对于肝癌病灶的检出敏感性及准确性以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较高, 特别对于小肝癌较明显。结论在诊断肝癌的临床过程中, 实际应用时要综合考虑。
肝癌;CT;MRI
原发性肝癌是在消化系统肿瘤中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1]。乙肝以及肝硬化等疾病均容易发展成肝癌。由于患者重视程度不够, 早期的肝部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 致使许多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到了癌症晚期, 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以及生命。近年来, 临床研究发现螺旋CT以及高场强MRI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以及特异性, 同时还具备无创伤的优点, 因而在临床中广受青睐[2]。本文作者便针对螺旋CT以及MRI在肝癌的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进行阐述性探究。
1.1一般资料 搜集整理本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肝癌患者共22例, 其中男14例, 女8例, 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4岁。临床症状主要为胃纳减退、乏力以及肝部疼痛等。所有患者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或临床随访为原发性肝癌。
1.2仪器设备和检查方法 CT扫描设备采用西门子欢悦螺旋CT机, 检查前患者进食8 h以上较理想, 检查前30 min口服1000 ml 76%复方泛影葡胺稀释液, 目的是消除胃肠的伪影, 从而将患者的肠腔以及肠壁清晰的显示出来以便于临床诊断中对其肠道的结构加以掌握。至于对患者肝脏部位的扫描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两种;MRI采用GE Sgina 超导型, 1.5T磁共振机, 患者取仰卧位, CTL线圈, 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有自旋梯度两种回波技术。肝脏检查常规采用SE序列T1WI和T2WI横断位像。同CT扫描有所不同的是, MRI可以实现对患者的冠状位和矢状位以及其他任意切面的扫描, 从而便于对占位病灶和肝血管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加以确定。增强扫描采用LAVA薄层横断面T1WI脂肪抑制序列, 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Gd-DTPA), 0.1 mmol/kg, 经臂或肘静脉推注, 分别采集动脉期、门静脉期及肝脏实质期图像。
2.1经过CT检查发现的病灶显示为大小不一, 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形状结构且各病灶之间的境界划分不明显, 扫描出来的病灶密度多数呈现为较低的密度, 至于动态增强之后的5个病例则显示为强化性的“快进快出”, 其中有2例显示为边缘斑片状强化联合门脉期消退, 1例门静脉癌栓。而MRI的检查结果则发现患者病灶呈现出不同的大小以及结构形状, 而各个病灶之间的境界较为清晰明了, 4例病灶的包膜清晰可见, T1WI呈现出较低的信号, 而T2WI呈现出来的信号则较为混杂。特别是经过钆喷酸葡胺的强化之后有6例病例“快进快出”的症状强化, 3例边缘斑片状强化的同时门脉期消退;另外DWI序列的病灶显示为高信号的病灶。
2.2CT和MRI应用对比 CT和MRI两者相比较巨块型以及>5 cm的结节灶无明显差别, 对于3~5 cm结节灶, MRI平扫的信号比CT更能提供较明显的异常信号, 对病灶内部液化、坏死、脂肪变信号变化显示清晰, 结合增强检查更能进一步诊断。MRI对小肝癌的检出较CT具有明显优势。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最严重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乙肝大国, 也是肝硬化、肝癌大国, 每年约10万人死于肝癌。根据大体形态特点分为巨块型、结节型与弥漫型。巨块型者瘤灶>5 cm, 为大块状或多个结节融合而成, 灶周常见较小的子灶。结节型HCC最为多见, 直径约3~5 cm, 可单发或多发。弥漫型较少见, 分布于全肝, 瘤灶多较小, 此型易于合并门脉癌栓。螺旋CT与MRI因其检查结果的高精密度和对肿瘤组织的高敏感性, 是临床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手段[3]。
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不仅取决于肿瘤的病理和血流动力性特点, 还与周围未侵犯的肝组织状况有关。大多数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 如肝叶比例失调, 肝脏体积缩小, 肝裂增宽、肝表面及实质内结节样改变, 脾大以及门静脉高压的各种征象。CT平扫绝大多数肝癌表现为等低密度, 脂肪肝时可呈高密度。癌肿内密度常不均匀, 有坏死、囊性变或脂肪变性表现为低密度, 合并出血时表现为低密度的病灶中有斑片状高密度区。增强扫描肝癌的血供, 肝动脉供血占70%以上。因此在多时相增强扫描上有特殊的表现。典型者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 肝癌的假包膜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一般呈低密度[4]。CT动态增强扫描根据血运情况, 肿瘤强化特征完全可达到诊断目的, 并可观察有无肝、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及周围转移。但对小肝癌(直径<3 cm)并且在两个扫描层面之间微小病灶容易漏诊, 而且有放射性损伤。
MRI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的检查方法, 尤其是肝硬化背景上各种结节与肝细胞癌的鉴别。MRI平扫HCC在MRI扫描的SE序列上总体呈长T1、长T2信号, 部分癌灶脂质含量较高, 合并出血或铁质沉积时可改变组织的弛豫时间, T1WI信号呈高信号。较大的肝癌在T1WI上以不均匀的低信号为主, 其内可见混杂高、低信号区。动态增强MRI可反映HCC的分化程度、组织结构和血流动力学。MRI对于小肝癌的诊断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 尤其是合并严重肝硬化的病例, 小肝癌可表现为增强早期的均一强化。MRI的分辨率高, 软组织对比度良好, 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信号特点。无放射线损害。然而MRI序列扫描中, 图像质量与患者的呼吸关系密切, 如果患者缺乏配合, 图像的伪影较多, 影响病灶的观察, 同时受到主动脉和心脏搏动的影响, 肝膈顶处的病灶显示不佳[5]。
由本文结果, CT和MRI检查对肝癌的诊断均有自身的特点, 与CT扫描相比, MRI诊断效果要优于CT, 但这并不代表MRI可以替代CT扫描, MRI检查的费用相对较贵, 检查时间长, 应该CT与MRI相互结合, 取长补短, 在具体应用时要综合考虑患者情况, 两者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郭启勇.实用放射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815-817.
[2] 陈敏, 欧阳汉, 全冠民, 等.体部磁共振诊断学.福州市: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53-54.
[3] 袁登翔.螺旋CT与MRI对于原发性肝癌病灶诊断的临床比较研究.医药前沿, 2012(12):132-133.
[4] 陈康海, 张毅, 张海军.CT与MRI对于肝癌的临床应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22):3102-3103.
[5] 胡官强, 陈亚娟.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准确率的临床对比.吉林医学, 2012, 33(5):1033-1044.
2014-06-10]
223600 江苏省沭阳仁慈医院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