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佐剂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2014-01-26 08:47李学钊,洪炀,王治仓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佐剂抗原细胞因子

·综述·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李学钊1,洪 炀2,王治仓1,李祥瑞3,宋鸿雁4

(1.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威 73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3.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南京 210095;4.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南通 226019)

本文从免疫佐剂的发现、作用机理、发展进行论述,综述了传统免疫佐剂、细胞因子佐剂、天然来源佐剂及新型免疫佐剂的类别与免疫机理,并就免疫佐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疫苗;免疫佐剂;免疫机理

疫苗(vaccine)是用于预防传染病的抗原制剂。通常用钝化、弱化或无害的病原体或其产物制成,用以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力[1]。传统疫苗中含有的一些灭活或者低活性的微生物会导致疫苗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副作用,而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重组蛋白和人工合成的多肽虽然比灭活疫苗更为安全,但是其免疫效果比灭活疫苗差,需要利用其他手段刺激免疫应答以得到更好的免疫效果。自1925年Ramon[2]首先发现在疫苗中加入某种其他物质(琼脂、金属盐、卵磷脂和皂甙)可以提高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以来,如今各种不同的物质被用作免疫佐剂。免疫佐剂(immunoadjuvant)就是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同时应用,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增强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而本身无抗原性的物质[3]。对于许多种传染病,由于没有合适的免疫佐剂而影响了菌苗、毒苗、重组蛋白、多肽和DNA疫苗等的发展。因此,传染病的防控除了研发出高效低毒的疫苗外,免疫佐剂的研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免疫佐剂的作用机理

免疫佐剂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理起初认为是“仓库”效应,即在疫苗免疫中起到储存抗原的作用,进而缓慢释放抗原持续长久的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近来的研究发现免疫佐剂也能够影响递呈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提高免疫应答和有效的记忆性免疫。在机体中DC通过监测免疫环境来识别危险信号,扮演“哨兵”的角色。这些危险信号包括坏死细胞、受伤机体释放的细胞因子和细菌等,它们都能激活DC,促进带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通过淋巴管从淋巴结中迁移出来产生初次免疫。部分免疫佐剂的效果直接与其模拟危险信号的能力相关,这些信号的产生伴随着机体的损伤,所以会在整个生物体内或者注射部位引起炎症反应。有些免疫佐剂能够诱导机体不同类别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控制或者改变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反应类型[3,4]。

2 传统免疫佐剂

2.1 铝盐佐剂铝盐佐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佐剂。1926年,Glenny首次用明矾沉淀白喉类毒素制成抗原免疫豚鼠,取得了较强的免疫效果。1931年,Glenny等又报道了氢氧化铝吸附抗原制成的疫苗在注射部位具有缓慢释放的功能,就此提出了氢氧化铝佐剂的作用机制为储存库效应。最近的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主要对抗原进行吞噬和破碎作用,铝则激活细胞内源性免疫应答相关的Nalp3炎性复合体,促进巨噬细胞分泌产生高水平的促炎症因子IL-1β、IL-18[5]。Eisenbarth等[6]进一步研究证实氢氧化铝佐剂还可激活Th2细胞分泌IL-4,诱导MHC-II类分子和CD83、CD86等的表达,诱导Th2型体液免疫应答。

但铝盐类佐剂也有一些缺陷,例如其在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及Th1型反应中作用很有限,在同高纯度的小分子蛋白抗原共同使用时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应答,因此铝盐类佐剂在新型疫苗中的佐剂效果较差[7]。

2.2 油乳佐剂油乳佐剂是指一类由油类物质和乳化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佐剂,传统剂型分水包油型乳剂(O/W)和油包水型乳剂(W/O)两种。通常O/W型乳剂安全性高,但较稀薄,扩散快,佐剂活性较低;W/O型乳剂能在注射部位储存相当长一段时间,能给抗原提供短期及长期的免疫增强作用,但是较黏稠,刺激性大,安全性不高。新型双相型乳剂(W/O/W)安全性和活性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是非常优秀的佐剂。随着乳化技术的发展,油乳佐剂中所含有的油成分逐渐降低(低于或等于5%),如法国Seppic公司研制开发的MONTANIDE ISA系列油乳佐剂。尤其是Seppic公司的MONTANIDE ISA系列双相油乳佐剂(W/ O/W),与W/O型乳剂具有同等活性而且更易于吸收,更易于乳化,黏性更小,更为稳定,使用更安全有效。MONTANIDE ISA系列W/O/W双相油乳佐剂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应答、淋巴细胞增殖和CD8+T细胞应答。这种佐剂虽然会产生轻微局部疼痛,但其免疫耐受性极好,且抗体滴度能够维持两个月,效果优于铝盐佐剂[8]。

最早的油乳佐剂中油类物质主要是矿物油,不稳定且黏稠,毒副作用巨大,并且在机体内不易代谢。选择可代谢油取代传统的矿物油来制备更为安全、稳定、有效的新型免疫佐剂是目前油乳佐剂研究的方向,目前研制开发出的这类油乳佐剂有MF-59TM、AS03等。

MF-59TM由吐温80和司盘85制备的水包鲨烯乳剂,是一种O/W纳米油乳佐剂(平均粒径<250 nm),为继铝盐佐剂之后唯一被批准的人用佐剂,在意大利获准作为流感疫苗佐剂使用。它对各种动物和各年龄段的人均可产生高于铝盐佐剂水平的抗体,用量少、安全毒性极低[9]。Mosca等[10]研究证实,MF-59TM可诱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增殖,增强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的抗原递呈作用,刺激细胞因子的产生和APC向淋巴结的迁移,诱导产生强的IgG1和IgG2亚型免疫应答。

AS03由吐温80、角鲨烯和维生素E乳化制得,也是一种O/W型油乳佐剂,安全无毒且能引起较强的免疫应答,并且具有交叉保护的能力,和MF-59TM同样被欧盟批准在流感疫情紧急时候销售[11]。

2.3 弗氏佐剂弗氏佐剂(Freund’s adjuvant)由美籍匈牙利细菌学家Freund于1935年研究成功,首先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其免疫佐剂活性,其后在许多疫苗免疫试验中证明弗氏佐剂可显著提高疫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弗氏佐剂有弗氏不完全佐剂与弗氏完全佐剂两种。弗氏不完全佐剂是由液体石蜡油、无水羊毛脂、磷酸缓冲盐制成,弗氏完全佐剂是在弗氏不完全佐剂中加入杀死的分枝杆菌或卡介苗制成。由于弗氏佐剂中石蜡油、羊毛脂等物质进入动物机体不易代谢,从而影响食品安全问题[3]。因此,弗氏佐剂只适合用于试验目的研究,不能用于制备疫苗。

3 细胞因子免疫佐剂

细胞因子(cytokines,CK)是一类存在于人和高等动物体中的、由白细胞和其他细胞合成的异源性蛋白或糖蛋白,一般以小分子分泌物形式释放,可结合在靶细胞的特异受体上。细胞因子可使细胞间的各种信使分子连成一动态网络,借以发挥其激活和调节免疫系统的多种功能,以便对外来的病原体感染或抗原性异物迅速作出免疫应答和其他生理反应。有人研究把细胞因子作为免疫佐剂与疫苗联用,但由于细胞因子在体内半衰期太短且造价昂贵,故未能在传统疫苗中广泛应用。鉴于DNA疫苗以质粒作为抗原载体的启发,有科学家将细胞因子基因亚克隆入DNA疫苗质粒载体中,构建了细胞因子-抗原基因免疫调节型DNA疫苗,克服了原有的弱点而在DNA疫苗领域得到更多的研究和应用。目前研究发现的具有免疫佐剂效应的细胞因子有干扰素(Interferon,IFN)、淋巴因子(IL-2、IL-3、IL-4、IL-5、IL-10等)、单核因子(IL-1、IL-6、IL-8、IL-12等)及其他细胞因子如肿瘤坏子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等。鉴于在DNA疫苗应用中研究比较多的是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IFN),下面就这两个细胞因子做重点论述。

3.1 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可引起T细胞增值和维持T细胞在体外的持续生长,故曾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IL-2作为免疫佐剂可作用于多种免疫细胞,如包括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NK细胞等,对免疫应答具有广泛的上调作用。IL-2除诱导外周T细胞增值及抑制T细胞凋亡外,还具有刺激胸腺产生T细胞的作用[12]。

3.2 干扰素干扰素(interferon,IFN)的免疫佐剂活性主要表现在抗病毒、免疫调节、抑制细胞分裂及抗肿瘤等方面。IFN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使病毒增值量减少,细胞损伤程度降低,其抗病毒活性较高。另外,IFN还能增强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的活性。IFN分子量小,可以自由出入细胞,作用无特异性。它能抗御各种病毒,但却不能直接作用于病毒,而是促使宿主细胞阻止病毒生长。当病毒进入细胞内时,IFN可以促使细胞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质(antiviral protein,AVP),此物质可以有效地阻止宿主细胞为病毒译制病毒蛋白质,从而达到抗病毒的作用。IFN的抗病毒作用非常明显,只要细胞内有IFN存在,一切病毒都不能增殖[13]。

4 天然来源免疫佐剂

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某些成份研究发现具有免疫佐剂活性,因其来源天然、毒性较低、代谢容易、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在近年来的免疫佐剂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青睐。

4.1 多糖佐剂多糖(polysaccharide)具有增加胸腺、脾脏和禽法氏囊等免疫器官的重量及指数,对抗免疫损伤如环磷酸胺、放射线、化学药物等所致的免疫器官的萎缩,恢复脾脏和淋巴系统的功能;活化和增强免疫细胞功能包括T、B淋巴细胞、NK细胞和白细胞等,促进淋巴细胞DNA的合成,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T淋巴细胞百分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加强其吞噬、处理、递呈抗原的作用;促进抗体的合成与分泌,延长抗体存在时间,增强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和稳定性,还可以促进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的分泌及活性[14,15]。具有佐剂活性的多糖有黄芪多糖、人参多糖、党参多糖、枸杞多糖、淫羊藿多糖、当归多糖、灵芝多糖、香菇多糖、牛膝多糖等。其中黄芪多糖已开发成产品在畜牧兽医生产实践中广泛推广应用。

4.2 黄酮佐剂黄酮(flavone)是天然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另一类具有佐剂活性的物质。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可促进小鼠溶血素形成,使脾脏以及胸腺增重并且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白花蛇舌草总黄酮还可以促进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由ConA或LPS诱导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并提高小鼠血清IL-2和IFN-γ的含量,促进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脾脏IgM抗体形成,并提高抗肿瘤药物所致的小鼠白细胞减少。蜂胶黄酮能显著提高雏鸡的血清抗体效价,促进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且有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体外试验研究表明蜂胶黄酮还能促进鸡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并且以低浓度的效果较好[16]。

4.3 皂甙佐剂天然植物中提取的皂甙(saponins)也具有佐剂活性。研究发现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胆固醇形成复合物,是抗原强有力的免疫佐剂。机理包括促进T、B淋巴细胞增殖,提高NK细胞的杀伤活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其代谢功能;诱导产生特异性MHC-I抗原限制性CTL;刺激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10、IL-4、IFN-γ、IL-2、IL-8、TNF-α;提高动物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刺激产生IgG1、IgG2a和IgG2b抗体亚类。皂甙发挥佐剂活性的特点是诱导一个平衡的Th1/Th2反应[17,18]。研究表明皂甙对猪丹毒疫苗、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猪细小病毒疫苗、鸡新城疫疫苗、禽流感疫苗、口蹄疫疫苗均有显著的佐剂作用,并且主要增强IgG2免疫反应[19]。同时研究还发现皂甙和氢氧化铝铝胶混合具有协同发挥佐剂作用。

4.4 蜂胶佐剂蜂胶(propolis)是一种有黏性、胶状、含有树脂的物质。工蜂从树芽(如杨树)、树皮(如松柏)或其他植物幼芽上采集来树脂,并混入它的上鄂腺分泌物和蜂蜡等加工而成蜂胶。其中含树脂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一种具有广谱生物学活性的天然物质。蜂胶作为一种安全、绿色、天然的免疫佐剂,具有增进机体免疫功能和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蜂胶配合抗原免疫动物机体能增强免疫功能,增强补体和吞噬细胞活力,增加白细胞的产生和抗体产量,并使特异性凝集素的产生大大增加[20]。在我国,沈志强研究发明的禽霍乱蜂胶疫苗已推广到全国30多个省市区。

5 新型免疫佐剂

5.1 免疫刺激复合物佐剂随着DNA重组技术的发展,亚单位抗原和合成肽抗原不断出现,这些抗原分子量小,纯度高,但免疫原性较弱,难以诱导机体产生足够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使用免疫佐剂便是提高这些抗原免疫原性的有效途径。免疫刺激复合物(immunostimulating complex,ISCOM)是由抗原物质与糖苷QuilA及胆固醇按1:1:1混合后自发形成的一种具有较高免疫活性的脂质小泡,主要适用于提高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ISCOM是一种全新的抗原递呈系统,它能活化免疫系统的三种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可在增强体液免疫应答的同时诱导细胞免疫应答。ISCOM不仅是疫苗抗原的递呈者,递呈免疫刺激,且由于含有佐剂成分,提高免疫应答,具有抗原递呈和免疫佐剂的双重功能,所以ISCOM可刺激机体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全面”的免疫应答反应[21]。ISOCM还能有效地通过黏膜给药,从而提高黏膜免疫功能,用于抗呼吸道感染。此外,试验证实ISOCM具有明显提高DNA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

5.2 CpG ODN佐剂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高等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入侵微生物的天然识别机制,能够被高等生物免疫系统识别的病原成分中就包括细菌和病毒的DNA,而CpG-ODN(CpG oligonucleotide,CpG寡脱氧核苷酸)是含有非甲基化CpG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的脱氧核苷酸。相比较而言,非甲基化的CpG在细菌DNA中更普遍,而在脊椎动物DNA中很少见,也更易引起脊椎动物的免疫反应。CpG对鼠类和人类B细胞能直接刺激和诱导有丝分裂,诱导细胞因子产生、免疫球蛋白分泌及细胞凋亡;CpG也直接激活巨噬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IL-12,增加B7-1和B7-2水平,刺激抗原特异性T细胞活化;CpG活化NK细胞产生干扰素,增加细胞溶解作用。

CpG-ODN在与淋巴细胞表面的DNA黏合蛋白结合后进入细胞内涵体,内涵体可以作为CpG的起始识别信号,TLR9(Toll-like receptor,Toll样受体)特异识别CpG,然后作用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引起先天性免疫应答,通过识别病原体特殊分子模式来对抗病原体。TLR9在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表达量最高,这两种细胞也是直接由CpG诱导激活的细胞,TLR9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显示B细胞、DC细胞、NK细胞无CpG刺激活性。CpG能有效激活巨噬细胞,增加TNF-α、IL-1β、IL-6、IL-12及抗原提呈分子如MHC-II分子、CD80、CD86、CD40等。CpG通过激发产生IFN-γ诱导NK细胞。CpG没有显示出直接刺激NK细胞或静止期T细胞的功能,在鼠类可以通过CpG诱导产生IFN来间接刺激T细胞。CpG对于Th1型免疫应答具有良好的作用,皮下注射CpG可以增强组织器官中Th1型免疫应答[22,23]。

5.3 脂质体佐剂脂质体(liposome)是人工制备类脂质小球体,由一个或多个酷似细胞单位膜的类脂双分子层包裹着水相介质组成。这种结构使其能够携带各种亲水的、疏水的和两性的物质,它们被包入脂质体内部水相,或插入类脂双分子层,或吸附、连接在脂质体表面,作为模拟细胞膜和药物载体。经研究证实,脂质体佐剂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储存效应,能够增强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还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抗原递呈作用[24]。

5.4 纳米佐剂纳米(nano meter,nm)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1 nm等于10-9m。纳米粒子一般是指粒径在1~100 nm范围内的超微粒子。用纳米级粒子制成的材料叫做纳米材料,用纳米材料做成的免疫佐剂就叫做纳米佐剂(nano particulate adjuvant)。研制纳米佐剂时纳米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在选择纳米材料时需要对以下几个重要因素进行考虑:纳米粒子的粒径要低于100 nm,小粒径的纳米粒子有利于穿越生物屏障;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或者能够有效地从体内清除;能够持续释放抗原,使体内抗原维持在有效浓度;易于产业化和有较好的质量保证;能够对其表面性质进行修饰,因为修饰表面性质可以使其引入功能分子,如具有靶向性的配体可以靶向到特定的细胞或者其他成份可以使纳米佐剂在免疫后能有效地运输到相应的免疫细胞[25,26]。因此,纳米佐剂的优势在于吸附能力强、缓释功能好、具有很好的靶向性和稳定性。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纳米佐剂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无机纳米佐剂如氢氧化铝纳米佐剂、磷酸钙纳米佐剂、活性炭纳米佐剂等;第二类是有机纳米佐剂如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纳米佐剂、聚丙交酯乙交酯纳米佐剂、蜂胶纳米佐剂、多糖纳米佐剂等。

6 展望

本文综述的传统免疫佐剂、细胞因子佐剂、天然来源佐剂及新型免疫佐剂是学者公认的佐剂作用相对较好的有应用前途的佐剂。理想的免疫佐剂应当有这样一些特征:对于特定的动物,要保证副作用最小;佐剂作用要持久稳定;生产成本要尽量低;产生的免疫应答应适当,最好能诱导机体细胞或体液免疫的强度要能达到保护要求;不同用药途径产生的不同毒副作用都应当研究清楚。在选择免疫佐剂时,佐剂与疫苗配合使用一定要注意在佐剂的优点和其产生的不利反应之间选取一个平衡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今后免疫佐剂研究的方向应该是:一方面进一步从先天性免疫及获得性免疫方面对已知的免疫佐剂作用机理在细胞分子免疫水平进行研究,尽可能详细地掌握作用机理;另一方面寻找高效低毒的能够提高机体细胞免疫水平、体液免疫水平、细胞因子分泌及免疫记忆等“全面”免疫应答的新型免疫佐剂。

[1] 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 [M]. 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19.

[2] Ramon G. Sur laugmentation anomale de lantitoxine chez les chevaux producteurs de serum antidiphterique [J]. Bull Soc Centr Med Vet, 1925, 101: 227-234.

[3] Tizard I R. Veterinary immunology: an introduction[M]. 8th ed. Saundors. 2009: 247-259.

[4] Sen D, Forrest L, Kepler T B, et al. Selective and sitespecific mobilization of dermal dendritic cells and langerhans cells by Th1 and Th2 polarizing adjuvants [J]. Pro Natl Acad Sci USA, 2010, 107(18): 8834-8839.

[5] Li H, Nookala S, Re F, et al. Aluminum hydroxide adjuvants activate caspase-1 and induce IL-1 beta andIL-18 release [J]. J Immunol, 2007, 178(8): 5271-5276.

[6] Eisenbarth S C, Colegio O R, O Connor W, et al. Crucial role for the nalp3 inflammasome in the immunostimulatory properties of aluminium adiuvants [J]. Nature, 2008, 453(7198): 1122-1126.

[7] Harandi A M, Medaglini D, Shattock R J. Vaccine adjuvants a priority for vaccine research [J]. Vaccine, 2010, 28(12): 2363-2366.

[8] Du C, Nilsson S, Lu H, et al. Immunogenicity of the Plasmodium falciparum Pf332-DBL domain in combination with different adjuvants [J]. Vaccine, 2010, 28(31): 4977-4983.

[9] Viola S, Vicente D, Andreas W, et al. Safety of MF-59TM adjuvant [J]. Vaccine, 2008, 26: 3209-3222.

[10] Mosca F, Tritto E, Muzzi A, et al. Molecular and cellular signatures of human vaccine adjuvants [J]. Natal Acad Sci, 2008, 105(30): 10501-10506.

[11] Geert L R. Prepandemic H5N1 influenza vaccine adjuvanted with AS03 a review of the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data [J]. Expert Opini Biol Th, 2009, 8(9): 1057-1071.

[12] Satoko A, Ellen V R. Cell 2 type 2 specific epigenetic marking of the IL-2 gene at a distal cis 2 regulatory region in competent, nontranscribing T 2 cells [J]. Nucleic Acids Res, 2005, 33(10): 3200-3210.

[13] Erika R, Soyer H P. Prospective, randomized, multicenter, double 2 blind placebo 2 controlled trial comparing adjuvant interferon alfa and isotretinoin with interferon alfa alone in stage IIA and IIB melanoma: European cooperative adjuvant melanoma treatment study group [J]. J Clin Oncol, 2005, 12(23): 8655-8663.

[14] Guo L, Liu J, Hu Y, et al.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and sulfated epimedium polysaccharide synergistically resist the immunosuppression [J]. Carbohydr Polym, 2012, 90(2): 1055-1060.

[15] Qin T, Chen J, Wang D, et al. Optimization of selenylation conditions for Chinese angelica polysaccharide based on immune-enhancing activity [J]. Carbohydr Polym, 2013, 92(1): 645-650.

[16] Fan Y, Liu J, Wang D, et al. The preparation optimization and immune effect of epimedium polysaccharide-propolis flavone liposome [J]. Carbohydr Polym, 2013, 94(1): 24-30.

[17] Rajput Z L, Hu S H, Xiao C W, et al. Adjuvant effects of saponins on animal immune responses [J]. J Zhejiang Uni Sci B, 2007, 8(3): 153-161.

[18] Song X, Hu S. Adjuvant activities of saponin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J]. Vaccine, 2009, 27(36): 4883-4890.

[19] Li Y, Xie F, Chen J, et al. Increased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of pigs to foot-and-mouth disease vaccine supplemented with ginseng stem and leaf saponins [J]. Chem Biodivers, 2012, 9(10): 2225-2235.

[20] Sforcin J M. Propolis and the immune syetem [J]. J Ethnopharm Acol, 2007, 113(1): 1-14.

[21] Helgeby A, Robson N C, Donachie A M, et al. The combined CTA 1-DD/ISCOM adjuvant vector promotes priming of mucosal and systemic immunity to incorporated antigens by specific targeting of B cell [J]. J Immunol, 2006, 176: 3697-3706.

[22] Klinman D M, Klaschik S, Sato T, et al. CpG oligonucleotides as adjuvants for vaccines targe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J]. Adv Drug Deliv Rev, 2009, 61(3): 248-255.

[23] Kindrachuk J, Jenssen H, Elliott M, et al. A novel vaccine adjuvant comprised of a synthetic innate defence regulator peptide and CpG oligonucleotide links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J]. Vaccine, 2009, 27(34): 4662-4671.

[24] Brewer J M, Tetley L, Richmond J, et al. Lipod vesicle size determines the Th1 or Th2 Response to entrappen antigen [J]. Immunol, 1998, 161(8): 4000-4007.

[25] Flemming A. Vaccines: nano-adjuvant: double TLR stimulation in the key [J]. Nat Rev Drug Discov, 2011, 10(4): 258.

[26] Gamvrellis A, Gloster S, Jefferies M, et al. Characterisation of local immune responses induced by a novel nanoparticle based carrier-adjuvant in sheep [J]. Vet Immunol Immunopathol, 2013, 155(1-2): 21-29.

DEVELOPMENT AND PERSPECTIVE OF IMMUNOADJUVANTS

LI Xue-zhao1, HONG Yang2, WANG Zhi-cang1, LI Xiang-rui3, SONG Hong-yan4
(1. Gansu Polytechnique Colleg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ngineering, Wuwei 733006,China; 2. Shanghai Veterinary Research Institute, CAAS, Shanghai 200241,China; 3.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China; 4. Laboratory Animals Center,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discovery,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of immunoadjuvants, and reviews categori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immunoadjuvants, cytokines, adjuvants, natural adjuvants and newly developed adjuvants. In addition, the perspective of immunoadjuvant is briefl y described.

Vaccine; immunoadjuvant; immunomechanism

S852.43

A

1674-6422(2014)04-0081-06

2013-10-25

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资助(2014B-140)

李学钊,男,硕士研究生,预防兽医学专业

李学钊,E-mail:lixuezhao621@163.com

猜你喜欢
佐剂抗原细胞因子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DC-Chol阳离子脂质体佐剂对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复方鹿角霜浸膏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作用
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自噬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的影响
龙须藤总黄酮对佐剂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为靶标的放射免疫治疗进展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