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湖,林中大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州 510520)
广东省营造碳汇林的思考
李清湖,林中大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州 510520)
阐述了碳汇造林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广东省碳汇林建设的有利条件以及发展现状,指出近年来碳汇造林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碳汇造林建设的具体对策,为广东省碳汇林业发展提供借鉴。
碳汇造林;广东省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从空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机制,或者说森林吸收并储存CO2的能力称为碳汇。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减轻温室效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森林碳汇[1]。碳汇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森林的这种碳汇功能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稳定以至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以其巨大的生物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2]。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库、储备库,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3]。广东省从2011年开始启动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计划利用4年的时间,消灭全省33.45万hm2的宜林荒山荒地,并实施65.33万hm2的疏残林(残次林)、低效纯松林和低效桉树林改造,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全面提升森林生物量和储碳能力,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碳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的[4]。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状况的加剧,地球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等均受到严重打击,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1,5]。为了减缓气候变化,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之后相继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环境气候法律文书和协议,同时也开展了广泛的环境气候谈判[6-7]。在适应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森林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形成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增加1t生物量,平均能吸收CO21.83 t,释放O21.62 t[8]。森林也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拥有最高的生物量,是陆地生物光合产物的主体,也是全球碳循环的主体,森林和森林土壤所储存的碳几乎是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9-10]。因此,森林以其特殊的碳汇能力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增加森林碳汇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营造碳汇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碳汇,能够吸碳、固碳、维持大气碳平衡,有利于优化广东省的生态环境[4],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手段。
广东是我国的经济大省,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省,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与区域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CO2人均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年排碳3亿多吨,占全国排放总量超过10%,主要集中在火电、水泥、钢铁、炼油、合成氨等8大行业,其中火电、水泥、钢铁3个行业年碳排量占了总排放量的90%以上[11-12]。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把大气中的CO2以生物量的形势固定在植被和土壤里,这种清除有害气体的过程和机制投入的成本远低于通过工程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工业减排[3]。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也指出:林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因此,要把发展碳汇林业,实施碳汇造林,作为增加森林碳汇、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通过植树造林,大力发展碳汇林业,是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长期以来,广东省森林仍普遍存在着林种树种结构单一、森林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力不高、森林生物量较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与周边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森林面积、人均森林蓄积量、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均明显偏低,森林碳汇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应大力营造碳汇林,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有效增加森林碳汇,从而更好服务于广东生态文明建设。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广东省山区面积大,是发展碳汇林业的主战场,但山区经济落后,财力不足,造林资金缺乏。同时,目前山区丰富的碳汇资源在碳减排中无法使用[4]。积极开展碳汇造林,将山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资源供求的引导作用,将对推进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广东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山地资源丰富,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分布。气候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特征,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非常适合林木生长。适宜的自然环境对发展碳汇林业十分有利。
广东是我国的经济大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广东经济发展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GDP增长速度继续处于全国前列。根据2013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全省生产总值62 16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58 5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 669元。良好的经济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碳汇林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全省始终把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和生态建设作为大事来抓,大力培植和拓展林业增量,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林业产业迅速壮大,林业产业总产值、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出口创汇、品牌培育、经济效益等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开展实施了林分改造、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林业、雨雪冰冻灾害修复、生物防火林带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为碳汇造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增加森林碳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广东省从2008年开始开展碳汇造林的试点工作,探索碳汇造林发展新模式。在中国绿色碳基金、香港中电控股有限公司、新兴温氏集团等单位的资助下,先后实施了龙川县和潮阳区碳汇造林项目、东江流域碳汇景观林、新兴温氏集团碳汇林等项目[13]。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广东今后的碳汇林建设与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
近几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不断召开林业工作会议,出台相关强林惠民政策,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现代林业强省建设,适时提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创新林业、和谐林业”五个林业、全国一流世界先进现代大林业、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等林业建设发展目标。特别是2013年9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粤发[2013]11号),把碳汇林建设摆上了战略高度,把广东省林业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台阶。
广东碳汇林建设是政府引导投入、社会和企业筹资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工程,主要采用人工造林、套种补植、更新改造、封山育林等营造林工程措施,增加森林面积、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的碳密度、碳储量,增加森林碳汇[4]。广东自2011年启动碳汇林建设,经过近3年的植树造林,取得了显著成效。
3.1.1 造林面积情况
根据初步统计, 2011年至2013年期间,全省共建设碳汇林面积32.98万hm2,其中,合格面积26.37万hm2,造林合格率79.96%。按造林年度统计,2011年建设面积5.40万hm2,合格面积4.04万hm2,造林合格率74.81%;2012年建设面积15.21万hm2,合格面积12.12万hm2,造林合格率79.68%;2013年建设面积12.37万hm2,合格面积10.20万hm2,造林合格率82.46%。
历年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碳汇造林合格率不高,这可能是重复造林(工程重复或年度重复)、造林树种单一、火烧或被毁、造林地不符合要求等因素造成合格率偏低。
3.1.2 造林保存率情况
根据统计,2011年至2013年,广东省碳汇林平均造林保存率均在85.0%以上,其中2011年造林保存率85.6%,2012年为89.2%,2013年为89.5%。林俊钦等[14]指出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有管理不力、造林时间过迟、立地条件差、苗木质量差等,因此,加强管理力度和提升营造林技术水平,对提高造林质量十分重要。
3.2.1 对碳汇林认识度不高
近年来,气候变化逐渐被公众所认识,但是森林碳汇、林业碳汇等诸多新名词和气候变化与森林的关系,广大公众尚不了解。根据方小林等[15]对龙川、潮阳地区森林碳汇项目建设了解程度的抽样调查结果,81.05%的林农对森林碳汇项目不了解。钟桂梅[12]通过对梅州市城区居民和农村居民随机调查显示,对碳汇林不了解以及不太了解的城区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超过了50%和65%。社会公众对碳汇林认识度低,导致参与意愿不强,影响了碳汇林的有效推动。
3.2.2 造林资金不足
一方面国家和省在林业资金投入方面力度不够,造林补贴标准低,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山区林地资源丰富,碳汇造林任务繁重,但由于经济欠发达,地方配套资金难到位,导致造林资金缺乏,影响碳汇造林的顺利实施。且随着物价的上涨,苗木、肥料等物资以及种植、抚育等人工费用不断提高,造林单价节节攀升,按照现有的省部级及地方拨发资金,难以完成下达的相应造林任务。
3.2.3 碳汇造林模式单一
碳汇造林项目在树种、造林地选择以及采伐年限等各方面要求严格,现有造林项目基本上选择在宜林荒山荒地、疏残林或低效林的集体山林营造乡土阔叶树种,并主要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且由于林改后林地权属主体分散,难以集中连片造林。林农在自留山上植树造林虽然也作为社会造林部分纳入碳汇造林范畴,但由于经营周期和采伐年限长,调动不了林农的积极性,也无法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碳汇造林。
3.2.4 监管不到位
碳汇造林项目技术比一般造林技术相对复杂,主要表现为林地清理及整地时要生态环保,造林过程要低碳,造林所形成的碳汇可计量、可监测、可核查[4]等。工程涉及造林地选择、基线调查、作业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造林工程质量。特别是在施工、监理过程中往往存在监督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施工过程中,由于项目面广、点多、立地条件多样化,且存在整地、施肥、植苗等诸多隐蔽工程[16],大大增加了施工和监管难度,特别是有多个项目单位的任务繁重,如梅州市的五华县、丰顺县以及河源市的紫金县每年的造林任务多达8 000 hm2以上。同时,部分项目单位未实行监理制度或持证监理员少,导致工程监理过程中存在漏洞。
加强碳汇林业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林业碳汇、碳汇造林等知识的了解,促进企业、个人志愿参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形成人人关爱森林、参与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推动碳汇林业健康、有序、规范地发展。
碳汇造林是一项民心工程,是惠泽子孙后代的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根据工程建设年度实施情况,统筹安排财政预算。同时,要广开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工程建设。在积极争取国际国内林业碳汇项目资金的同时,多渠道筹集林业碳汇发展基金。广泛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踊跃捐资造林,共捐共享。
广东省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林地权属进一步明晰,林农植树造林热情日益高涨,原有在集体山林建设碳汇林的造林模式难以调动林农的积极性,可以探讨在林改的基础上,在林农承包山、自留山上进行造林,造林成效后由政府进行补贴,所造林木归属林农,但在规定采伐期内不得砍伐;对于非桉树类速生树种,可以考虑在短轮伐期内进行砍伐,实现碳汇项目直接的经济效益,以调动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对于桉树类速生树种,也可以考虑适度延缓采伐年限,应保证相关政策法规的延续性,减少现行采伐限额政策与投资者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补贴或其他优惠政策引导现有部分不合理桉树林的改造,从而提高非公有制林业投资的积极性与稳定性。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的资金和机制,把造林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山区林农生计等结合起来,探索碳汇造林新模式。
逐步完善碳汇林保护和奖惩制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的不法分子,包括道德谴责、经济惩罚,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责;对于积极参与碳汇林保护以及为碳汇林保护作出一定贡献的干部群众,要给与适当的奖励,调动人民群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以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推行造林工程招投标制度,中标者要包造林、包成活率、包抚育、包质量指标,并制定工程质量奖惩制度。实行工程质量监理制,聘请有工程监理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工程监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实行造林后管护质量管理,加强对所造碳汇林的管护,防止森林火灾、病虫害及人畜破坏等,将管护责任明确到工组、落实到责任人,确保碳汇造林成效。
明确碳汇造林工程的性质,实事求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防止片面追求上规模、上档次的“领导行政决策”,应按工程管理的要求防止求大求快,科学决策,循序渐进。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转变对工程管理参与度的认识,在大力推行施工、监理招投标的基础上,应着重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监管、督促,减轻部门的管理压力,防范职业风险。
[1] 肖海涛,王强,乔磊,等. 浅谈中国林业碳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4,37(1):139-140.
[2] 麻仕栋,张林涛. 合水林业总场营造碳汇林几点思考[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0):19-21.
[3] 殷爱平. 太原市发展碳汇林业的对策和建议[J]. 山西林业科技,2011,40(2):51-52.
[4] 薛春泉,杨家志. 试论广东碳汇林业建设[J]. 广东林业科技,2014,30(1):56-59.
[5] 支杰,张利军,王吉美,等. 浅谈我国森林碳汇资源[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4,37(1):20-21.
[6] 涂瑞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及其谈判进程[J]. 环境保护,2005(3):65-71.
[7]张维成,田佳,王冬梅.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森林碳汇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2007,32(5):18-22.
[8] 李怒云. 中国林业碳汇[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2-3.
[9] 潘家华,庄贵阳,陈迎.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0] 徐德应,刘世荣.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与林业[J]. 世界林业研究,1992,5(1):25-32.
[11] 刘宇. 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对策[J]. 开放导报,2009(5):40-43.
[12] 钟桂梅. 广东地区碳汇林项目造林措施[J]. 现代园艺,2012(16):185-186.
[13] 曾远城. 广东省林业碳汇发展的思考[J]. 绿色科技,2012(7):113-117.
[14] 林俊钦,薛春泉,罗勇,等. 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全面提升营造林工作水平[J]. 广东林勘设计,2013(2):1-7.
[15] 方小林,高岚. 广东森林碳汇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6-8.
[16] 黄立新,叶榕标,黄礼祥. 碳汇造林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措施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4):104-105.
ThoughtsonCarbonSequestrationAfforestationinGuangdongProvince
LI Qinghu,LIN Zhongda
(Guangdong Forestry Surve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Guangzhou 510520,Guangdong,China)
This paper illustr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fforestation and analysed the advantage conditions and current statu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forestry 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major problem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fforestation in recent years were also pointed out. Besides, the paper proposed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fore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carbon sequestration afforestation; Guangdong province
2014 — 05 — 14
李清湖(1981 — ),男,广东陆丰人,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监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
S 718.55+6; S 721
B
1003 — 6075(2014)03 — 0005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