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敏
(河南省新郑市中医院心内科,河南 新郑 451100)
突发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的临床疗效评价
白 敏
(河南省新郑市中医院心内科,河南 新郑 451100)
目的分析突发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内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80例突发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病情评估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他汀与双联抗血小板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有19例(47.5%)显效,18例(45.0%)有效,3例(7.5%)无效,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中有5例(12.5%)显效,24例(60.0%)有效,11例(27.5%)无效,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3/40),对照组为32.5%(13/40)。结论心肌梗死患者通过心血管内科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比常规他汀与双联抗血小板进行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疗效
突发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发部分心肌急性坏死[1]。临床统计表明,由于国民经济的进步发展和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突发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数量也在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发展,突发性心肌梗死发病之后患者往往会表现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严重的时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很多突发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在发病之后半小时内死亡。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进一步分析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内科的临床疗效,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80例突发性心肌梗死死患者进行分组试验,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80例突发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79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突发性心肌梗死的命名和诊断标准[2],患者均发生突然性胸痛,疼痛程度较重,部分患者呈剧烈疼痛,通过休息及服用硝酸甘油后没有好转;患者在入院后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心率严重不齐。本组患者中有32例为男性,48例为女性,最大年龄为86岁,最小年龄为38岁,平均年龄(61.74±4.52)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各项基本资料基本相同,不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之后均进行相关诊断对病情进行评估和常规治疗,包括检测患者的心率,检测患者的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CT检查、心肌梗死等级评估[3]等,安排患者吸拿、心电监护、卧床休息,给予止痛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药物、利尿剂、强心剂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他汀与双联抗血小板进行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病情状况以及药物使用规范说明而定;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每次剂量为40 mg,每日服用1次[4]。持续治疗53 d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按疗程服用药物,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1.3 效果判定
患者在治疗后均采用同一型号的心脏超声机对心功能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采用心脏超声波对两组患者的收缩与舒张的时间、左心室的舒张以及收缩末期的容积变化情况准确的记录和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有19例(47.5%)显效,18例(45.0%)有效,3例(7.5%)无效,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中有5例(12.5%)显效,24例(60.0%)有效,11例(27.5%)无效,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3/40),对照组为32.5%(13/40)。
心肌梗死是一种非常危急的病症,具有很高的致死率。临床研究表明,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供给某部分心脏的血液突然发生中断或者急剧减少,从而引起了心肌因缺血最终坏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进行性的左心室收缩或者舒张功能不全等,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病理机制也比较复杂。而突发性心肌梗死则是所有心肌梗死中致死率最高的类型,该病的发病机制为:冠状的动脉发生硬化从而引发了血小板的聚集,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导致动脉内斑块出现破裂最终使血管发生堵塞,最终导致了心肌细胞出现缺血以及坏死,患者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生理和临床反应。对于突发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通过心血管内科,由于在突发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变化,通常为炎性细胞因子发生异常,因此对该病的治疗也主要从这方面入手。本文主要采用分组对照组的形式,对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试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他汀与双联抗血小板进行治疗,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观察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要比对照组患者更加明显,则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由此说明,由本次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患者通过心血管内科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要比常规他汀与双联抗血小板进行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1] 黄帮华.心血管内科临床药师工作的特点及切入点[C].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2010:5.
[2] 吕彩虹.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教学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3, (7):1992.
[3] 何庆勇.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疗效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4] 许加庆.基于GPU的心肌梗死早期辅助诊断系统设计[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R542.2+<2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27-0225-012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4)27-0225-01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27-02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