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军
(长春公交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脑CT灌注成像分期在早期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于连军
(长春公交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分析探讨对患有早起脑梗死的患者采用螺旋CT灌注成像分期技术的临床诊断的意义,为该类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中的推广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79例临床症状疑为脑梗死的患者均采用CT平扫和CT灌注成像进行检查,测量79例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局部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和最大峰值时间,根据所测定数据对其脑梗死进行影像学分期并对79例患者进行CT复查。结果79例疑似病例采用CT平扫仅有12例结果显示脑部出现低密度梗死灶,诊断率为15%;采用脑CT灌注成像发现72例局部区域的血流异常灌注,诊断率为91%,然后与对侧的rCBF、rCBV以及MTT等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局部低灌注的脑梗死前期Ⅰ1期患者16例、Ⅰ2期患者23例、Ⅱ1期患者19例和Ⅱ2期患者14例。CT复查的结果显示所有异常灌注的区域均出现特征的低密度梗死灶。有7例患者采用CT平扫以及CT灌注成像均未及时、准确诊断。结论脑CT灌注成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可以降低该类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应该在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积极推广应用。
CT;灌注成像;分期;早期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
脑梗死在临床上也被称作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过程中依次经历了脑组织局部供血不足、旁路循环代偿功能下降以及局部脑神经元不可逆性坏死而最终导致脑组织的坏死软化。其临床的表现十分复杂,病症多与坏死部位存在密切地关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以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如果未及时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而任其发展,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该病的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对诊断提出了更高、更为严格的要求。目前常规的CT检查、MRI检查等诊断方法无法在急性脑梗死生理病理发生的早期阶段发现缺血半暗带并予以诊断,为脑梗死患者在有效灌流时间内增加血液灌流、治疗缺血半暗带的损伤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1,2]。鉴于这种原因,对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79例临床症状疑为脑梗死的患者采用CT平扫以及CT灌注成像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探讨CT灌注成像分期在早期脑梗死临床诊断应用中的价值。现综述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疑似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79例。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7例。在79例疑似患者中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2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36岁,平均年龄为59岁。79例患者中有28例在入院救治前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的临床表现,14例患者出现失语的临床表现,20例患者出现四肢无力的临床表现,12例患者出现意识模糊的临床表现以及5例无异常临床表现。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79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采用CT平扫以及CT灌注成像进行检查。检查中所使用的CT机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的64排螺旋CT(Lightspeed系列的VCT XT)。CT平扫中层厚以及间隔均为10 mm,管电压和管电流分别为120 kV和160 mA,10 mm/2i的层厚。在完成平扫后,如果临床医师没有特殊要求则选择基底节区或者医师要求的区域采用CT灌注成像。在灌注成像前,患者需要经肘静脉以碘海醇300 mgI/L为主要成分的非离子对比剂50 mL,每秒钟输注5 mL,注射完成后延迟5 s进行扫描。扫描矩阵为512×512,管电压和管电流分别为120 kV和160 mA,处理数据或者CT灌注成像的相关参数。根据早期脑梗死的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标准进行分期诊断。
1.3 扫描图像的处理
将扫描得到的图像传送至PhilipsCTAura的图像处理工作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可以选取血流灌注异常的区域和其相应的对侧区域进行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最大峰值时间(TTP)等数据的获取。
1.4 早期脑梗死分期
早期脑梗死可以根据其CT灌注成像结果以及局部血流的变化情况分为相应的2期,每期包含两个亚期。Ⅰ1期主要表现为脑部组织局部区域的血流流注速度发生异常性变化,旁路毛细血管未见明显的代偿性扩张。在扫描图像上可以看到TTP延长,其他数据没有明显变化。Ⅰ2期主要表现为在局部血流留住速度异常变化的同时出现代偿性的血管扩张。在扫描图像上可以看到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最大峰值时间TTP延长而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局部脑血容量rCBV正常或者轻微升高或下降。Ⅱ1期主要表现为缺血区域的部分星状细胞轻微肿胀压迫血管循环。在扫描图像上可以看到在rCBF下降的同时TTP以及MMT相应的延长,而其他数据基本正常。Ⅱ2期主要表现为病变区域星状细胞显著的肿胀,对附近的血管造成严重的压迫甚至使其堵塞。在扫描图像上可以发现TTP和MMT的显著延长以及rCBF和rCBE的显著下降。
我院于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疑似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79例。对79例疑似脑梗死的患者采用CT平扫和CT灌注成像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显示,79例疑似病例采用CT平扫仅有12例结果显示脑部出现低密度梗死灶,诊断率为15%;采用脑CT灌注成像发现72例局部区域的血流异常灌注,诊断率为91%,然后与对侧的rCBF、rCBV以及MTT等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局部低灌注的脑梗死前期Ⅰ1期患者16例、Ⅰ2期患者23例、Ⅱ1期患者19例和Ⅱ2期患者14例。CT复查的结果显示所有异常灌注的区域均出现特征的低密度梗死灶。有7例患者采用CT平扫以及CT灌注成像均未及时、准确诊断。
在我国,由于生活压力以及环境因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呈现逐年剧增的趋势。该类疾病具有“三高一低”的发病特点,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其中尤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严重,脑梗死患者早期临床症状十分复杂不易诊断,通常突然发病并且病情发展迅速造成患者治愈率低,致残和致死率高,加重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因此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分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利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区别低灌注梗死区域以及缺血半暗带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CT灌注成像由于可以准确的检查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早期的局部血流灌注变化异常,并且以此为基础处测定相关的生理参数成为早期脑梗死检查的有利手段[3,4]。
脑CT灌注成像的理论基础是中心容积理论以及核医学中的放射性踪示剂的稀释理论[5],可以在微观的角度上,即脑组织在没有明显局部坏死的临床症状前,仅仅是通过对病理生理学时出现的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变化,组织微循环的改变以及神经元膜电位的特征性变化等反映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特定程度的低灌注状态,同时将数据传送给工作平台,通过分析计算得到相关参数,最后与缺血性脑卒中分期标准进行比较即可诊断患者是否为脑梗死早期。虽然脑CT灌注成像分期在脑梗死早期的临床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该项技术仍然存在部分的缺陷。首先,灵敏度仍然有待提高,在本次的79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采用CT灌注成像进行检查仍未成功诊断;其次,检查的准确性,在复杂的脑部组织中如何准确确定哪个旁路循环发生了病变对于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最后,就是提升诊断的速度,治疗时间对于早期脑梗死患者十分宝贵,尽可能快的诊断疾病即可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上,降低该类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的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疑似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79例。相比于常规的CT平扫,采用CT灌注成像进行诊断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可以总结为,脑CT灌注成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可以降低该类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应该在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积极推广应用。
[1] 邹达良,王建军.CT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应用[J].海南医学,2008,19(7):116-117.
[2] 高培毅,林燕.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表现及分期[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0):882-886.
[3] 董伟伟,高旭光.脑CT灌注成像分期对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5):658-660.
[4] 崔勇,常红.CT灌注成像超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厂矿医学,2006,19(4):302-303.
[5] 吕京光.脑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2(6):471-473.
R743.3
B
1671-8194(2014)27-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