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看待本轮IPO重启

2014-01-25 13:57郁慕湛
商周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批文新股A股

郁慕湛

本次IPO心政以注册制为指向,其中不乏抑制炒新、探路老股转让缓释超募、强化理赔机制等重磅内容,而新政可能带来的A股市场变化和影响,亦成为市场各方热议的焦点。

在市场的千呼万唤之中,2013年12月30日,关闭一年多的A股首次公开发行(IPO)之门再次打开。2013年的最后一天,纽威阀门等5家企业率先获得了IPO的发行批文,接着又有陕煤股份等6家公司拿到批文。预计本月中旬都可正式发行。自此,暂停了14个月的IPO终于在2014年初就要重启了。

2013年的最后两日,证监会以超常规的速度向11家过会企业先后发放了新股发行批文。对于这些苦候已久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它们收到的最好的2014年新年礼物。据悉,上述儿家获批企业的融资总额将达到214亿元。

A股历史上屡次IPO重启后,在前6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累积收益率均值基本为负。2000年之后A股IPO一共暂停过4次,重启3次。因为监管层往往把暂停IPO作为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当市场不好时暂停IPO减少股票供给,有利于缓解股市融资压力;但是没有IPO的市场是残缺不全的,当在市场企稳之后重启IPO,恢复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功能。

前几次IPO重启后的市场表现虽然有好有差,但总的来说,A股历史上屡次IPO重启后,在前6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累积收益率均值基本为负。IPO重启最大的伤害在于投资者情绪,短期内冲击指数表现,随后市场将恢复原有的运行趋势。

本次IPO重启是在证监会本着市场化、法制化的宗旨重磅推出一系列发行改革措施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纵观中国资本市场新股发行20多年的改革,没有走出行政管控思路,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新股发行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额的“三高”问题几乎成为A股市场顽疾。

以往的审核制,证监会无形中被赋予了对新股发行质量把关的责任,使广大中小投资者误认为新股都有监管层的背书,而人为抬高新股的平均发行价格、市盈率水平,使得新股“三高”得不到根治。本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信息披露、注册制、优先股、优先配售、老股转让、财务数据等,似乎投资者对IPO重启寄予厚望。

一直有一个消息让市场担心本次的IPO重启:目前正在排队等待上市的有700家企业,融资规模将超过万亿元。这对于2012年上半年仅仅实现不足千亿元IPO规模的中国股市来说将成为“不能承受之重”。根据第一批获得批文的企业来看,起码这700家企业不可能一下子涌上市来。然而随着一批批的企业上市,导致市场相对饱和、供应相对过剩,从而削弱公司价值的可能性非常大。尤其是近年来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市盈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时,这样的公司估值下滑对市场的心理冲击后果很难预料。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政府退位并不意味着监管放松,相反责任更大,加强事前审核的同时,更加突出事中监管和事后执法。本质上讲,新股发行改革是,政府退位,市场上位,各参与主体归位。让市场参与各方归位尽责,杜绝“人情报价,暗自利益输送”将是决定本次发行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本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是持续推进的,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仍需等待相关法律确认。此外,退市机制也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没有退市机制的约束,完全披露信息的企业进入股市,也缺乏一种自我监督的长效机制。

从根本上来说,本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没有触碰到中国资本市场成长的核心问题。

以美国为例,在过去的几年中,美国经济遭遇了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但以苹果、微软和英特尔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却通过自身的经营积累了大量的现金储备,也带领着美国股市走出了低谷。但中国的企业,大企业永远是大企业,中小企业则一直是中小企业。如何让中国企业真正为投资者带来显著的回报,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逻辑。

本次IPO重启虽然在制度上是更加市场化的,但结果如何仍需实践检验,需要看今后半个月内路演的情况,也要看市场是否在苦等14个月后仍然存在浓厚的“打新热”冲动。endprint

猜你喜欢
批文新股A股
1月A股市场月统计
第十六批废金属进口批文公布 34家企业获批
“天际数字”获得做市批文
新股破发是价值回归第一步
新股频频破发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