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绿色未来

2014-01-25 13:50
商周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乡愁考核发展

过去唯GDP的考核体系造成了很多发展的恶果,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而从干部考核入手,是促进中国转型发展最有效的抓手。

2013岁末,中国以往以GDP#J核心的考核体系悄然变调。

12月,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今后不能只把GDP和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不能搞GDP及增长率排名。

其实早在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在谈到选人用人问题时,就指出“不以GDP论英雄”,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解读,过去唯GDP的考核体系造成了很多发展的恶果,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而从干部考核入手,是促进中国转型发展最有效的抓手。

此次中组部考核新规的出台,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对生态环境负责

全球范围内,一国的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办法,被视为该国社会的“指挥棒”。在中国,以GDP即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政绩考核指标的历史,已近30年。《通知》发出后,很快成为公众热议焦点:挥舞近30年的GDP“指挥棒”,为什么会一朝发生变化?

细观《通知》全文,不难发现环境恶化是这种考核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通知》中的8个要点中,有6点提到了生态或环境问题。事实上,中共十八大已经提出“五位一体”,首次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并列,成为中国的国家建设目标。

2013年是中国空气质量严重恶化的标志性一年。截至11月上旬,全国平均雾霾日数已为近52年来的历史之最。2013年12月上旬,袭卷20多省份的雾霾将纪录刷至新高。前所未有的频发雾霾为中国环境敲响警钟。不仅是空气,中国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形势均已十分严峻。每个人都感受到环境破坏之痛。

这与长期片面追求GDP的做法有很大关系。环保部公布的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在2013年前10个月的月度排行和季度排行中,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超半数来自河北。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办公室主任陈新良介绍,从2001年开始,河北连续12年蝉联“全国第一产钢大省”称号,2012年的产量接近1.8亿吨,占全国钢产量的24.6%。全省GDP总量从2001年到2011年也稳居全国前六,从数据上讲相当漂亮。可是,钢铁行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让这份成绩单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除了雾霾,全国各地因急功近利的生产建设,造成江河湖海污染、土地荒漠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比比皆是。

正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进干部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在2013年9月27日的治污动员大会上,河北省省长张庆伟提出,到2017年全省煤炭销费量在2012年基础上要净削减4000万吨,钢铁产能压减6000万吨。河北省及各地区政府领导决心很大,表示宁可牺牲GDP,也要抓好行动方案的落实。

如今,中组部的《通知》再次强调要跟“唯GDP论”说再见。中组部负责人解释说,未来的干部政绩考核,将从五个方面体现“不以GDP论英雄”,一是考核不能“唯GDP”,二是不能搞GDP排名,三是限制开发区域不再考核GDP,四是要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五是考核结果使用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这就从考核制度上,给在这些区域工作的干部松了绑,让他们真正对生态环境负起责任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表示。

各级政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无疑会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大家热切盼望蓝天白云的回归,盼望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人们的健康为代价。同时,重视环境也是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更加注重民生建设

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还体现在将精力主要放在最能体现政绩、最能扩展自己提拔空间的“形象工程”上,而对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生活幸福相关的公共项目关注不够。

北京大学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认为,在各地GDP增长的同时,人民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他发现,一些危险的信号已经出现。比如,企业家的安全感越来越脆弱,不少精英人群移居海外,以及不断滋生的腐败问题。

2009年,陕西神木县推行“全民免费医疗”,让很多地方政府很尴尬,他们的回应是:神木县财力雄厚,并不具备可复制性。但神木县却算了一笔账,认为“免费医疗”至少可以在全国前100强的县里推行。

打破“唯GDP论”,可以让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到民生问题上来。比如山西介休市,预算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用钱的地方又很多。如果把钱用在经济建设上就是效益,用在城市建设上就是形象,但决心打破“唯GDP论”的市政府决定将钱用在校舍改造上,投入5.5亿元新建了37座抗震级别为8级的框架式结构的校舍。

实际上,在不少地方,追求“幸福指数”而不是追求“GOP指数”,已经成了政府努力的方向。广东、浙江等省份先后提出“幸福广东”、“浙江民生指数”等,均是向“唯GDP论”告别,实实在在地从“国民幸福指数”这一基础上来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010年,社科文献出版社推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书中警示了“唯GDP论”将冲击社会和谐。编写该书的专家组分析认为,我国相当多的地区和部门仍单纯地强调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结果是经济更加迅速发展,同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持续扩大,出现了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症状。endprint

在我国屡见不鲜的强拆现象,就是“唯GDP论”的一个缩影。很多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土地拉动GDP、拍卖出高价弥补财政不足。

打破“唯GDP论”,还有助于地方政府放缓卖地盖楼的步伐,把钱投入到缩小贫富差距的富民政策上来。比如,内蒙古自治区是较早提出“富民优先”概念的地区。“富民优先”是指通过弱化“GDP指标”、强化“民生指标”,围绕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尝试建立群众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考核机制。

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说:“如果我们的GDP无法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

有山有水有乡愁

“乡愁”是忧伤的,也是温暖的;是怀旧的,也是美丽的。这个词通常徜徉在文学作品里。但就在2013岁末,它却破天荒地出现在政府的施政蓝图中。

2013年12月13日闭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发展和推动城镇化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必经之路,但在实际情况中,或多或少存在发展思路的“迷失”状态。推动城市化建设,在一些地方成了追求GDP增长的“跑马圈地”,成了“重打锣鼓另开张”的大拆大建。此种粗放的城市发展方式,拆除的不仅是整个村落或成片的老房屋,更拆掉了祖先延续下来的民俗和邻里文化,拆掉了人们对乡土的那份情感——“乡愁”已经成为稀缺品。

实际上,沉淀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乡愁”,是城市化大拆大建中形成矛盾冲突的重要缘由,只不过它是通过经济利益的博弈所呈现在公众面前。谁都希望自己的故乡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得更加漂亮,但没有人会愿意看到自己曾经居住的村庄,生活过的老街道、老街坊被从城市版图上抹去,被拆得不知所终。

新型城镇化就应该让人找寻到失落的乡愁。此次会议对于城镇化建设的定调,当是对过去城镇化建设思路的顶层纠偏。当然,在执行层面,仍需要通过官员考核方式的改变,相关城市管理体制,以及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的变革,谋求合力,真正让城市化发展建基于“让生活更美好”,让乡愁有所依。

所以,淡化GDP,并不意味着地方官员在经济发展方面无所作为,而是要官员更加重视民众的“幸福指数”、“环保指标”、“就业率”、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民生改善方面的内容。这种科学政绩观意味着对各级官员未来的工作要求更高,也意味着官员的执政水平和自身水平需要更上一个台阶。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愁考核发展
永远的乡愁
乡愁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内部考核
九月的乡愁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