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淑红 李 平 牟善芳 王艳芳 甘召华 张 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高血压病的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及个体量化健康宣教
荆淑红 李 平 牟善芳 王艳芳 甘召华 张 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目的 观察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并个体量化健康宣教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年龄在18岁以上、无严重并发症、神志清楚且合作的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通过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施以个体量化健康宣教方案及系统的中医情志护理干预。结论 实施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并个体量化健康宣教后可有效减轻高血压病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血压病 中医情志护理 个体量化健康宣教
高血压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已成为我国人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功能障碍,也是中风、胸痹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疾病本身及各种并发症正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1]。忧郁恼怒,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可致眩晕,表明其病发生、发展与情志失调密切相关,“调畅情志”就是该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防治过程[2]。
依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1999年)制定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3]。笔者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年龄在18岁以上,无严重并发症、神志清楚,且合作的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82例,男性45例,女性37例;年龄32~68岁;病程1.0~20.6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高血压病患者施以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加个体量化式的宣教方案[4],显效66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56%。
2.1 中医情志护理
中医学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提倡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护理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中医学认为,七情的变化可以导致人体内脏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疾病,因此,情志护理在临床护理中具有至关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2.1.1 疏泄法[5]高血压病患者入院后,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疾病影响,患者产生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笔者针对这一特点,实行责任制管理,每名护士分管6~8名患者,要求主管护士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了解其心理反应,应用中医针对性的语言与患者聊天沟通,逗之以笑,因势利导,引导患者通过诉说、宣泄其积郁之情,遂畅情志,解除胸中郁结达到“木郁达之”的目的。聆听:聆听患者的倾诉,并用言语开导,消除患者的消极状态,使患者端正态度,解除顾虑。
2.1.2 座谈 高血压病患者对疾病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急于求成,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易对医务人员产生不信任的心理,针对患者的疑虑心理,我们每周举办一次座谈,讲解引起高血压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及高血压的危害,讲解高血压患者健康的饮食与起居,使其了解所患疾病的原因、发展及转归,同时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因为每种病都有其治疗规律,便于患者自我调理解除顾虑。
2.1.3 全面关心 患者不能接受现实而采用否认心理。有些自信心强、自认为能把握自己的人不愿意扮演患者角色,使患者处于某种现实矛盾中而不愿承担患者角色。护士对这类患者要多介绍一些有关的医学知识,使其正视疾病,尽快进角色,善于体贴患者的疾苦,满腔热情的对待患者,全面关心患者,同情体谅患者,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态度言语亲切、温和,使患者思想上产生安全感。
2.1.4 顺情解郁 中医讲豁达乐观,可使五脏安和,气机调畅,则促进疾病向愈;如忧思郁怒,损伤五脏,影响气机,可使病情恶化[6]。因此,我们要求其主管护士平素注意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用谈心疏导的方式了解其心理状态,积极鼓励甚至引导患者将郁闷的情绪诉说或发泄出来,以化郁为畅,疏泄情志,使气机和畅,机体复原。
2.1.5 移情易性 有病患者思虑过重,甚者陷入忧愁烦恼难以自拔,护理人员需据患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兴趣爱好、环境和条件指定具体方法,如指导患者作自己喜欢的事情,音乐歌舞、琴棋书画等,以转移注意力,忘却病痛、克服紧张、忧郁烦闷之感,达到心态平衡,利于疾病康复。
2.1.6 怡情快志[5]经常保持积极、乐观、愉快、舒畅的心情是情志养生的重要方法,主要有平和七情、以理胜情、以耐养性、以静制动、以宣消郁、思虑有度、慎避惊恐等。
2.1.7 音乐疗法[1]以肝阳上亢为主者,宜选微调音乐以泻之;肝肾阴虚明显者,当选羽调水性音乐治之,如轻快、柔美、舒展的乐曲。每日治疗1次,每次30min。
2.2 个体量化健康宣教
研究表明,个体量化健康宣教能够增强高血压患者自我护理依从性,对患者的病情康复发挥积极的作用[7]。重视对高血压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高血压病的首要措施。我们实行护士责任制管理,从患者入院评估患者,从生活起居、饮食宜忌、药物指导制定个体量化式的宣教方案,指导患者控制血压。
2.2.1 生活起居 病房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流通,光线柔和,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心理刺激,以利于稳定血压。指导患者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益于降压和稳定患者情绪。预防便秘,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切忌排便时用力过度,引起收缩压升高,甚至导致血管破裂[8]。告诉患者睡眠与血压的关系,科学地安排治疗、检查的时间,避免干扰睡眠。
2.2.2 饮食宜忌 高血压病患者宜低盐、低脂肪等清淡之品,每日摄入盐量为3~5g,且要少量多餐,忌高盐饮食及肥甘厚味之物。高盐饮食不仅能引起水钠潴留,还能使血管反应性增强,细小动脉收缩痉挛,导致血压升高[9]。钠盐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高钠能使血液运行凝涩不畅,故饮食不宜太咸,尽量少吃咸菜、咸鱼、咸肉与酱菜等,每天钠盐的摄人量应控制在4g以下[10]。鼓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乳类食品。尤其是深绿色的叶菜及红黄色的蔬菜、水果,每日应摄入400~500g,以保证足够钾、钙的摄入。高钾饮食有助于控制高血压,适当补钙可降血压[11]。
2.2.3 药物指导 主治医生依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选用适当降压药,做到缓慢、温和、适度早期治疗、联合治疗以及终生治疗。护理人员掌握降压药的名称、剂量、使用时间及方法、药物不良反应等,并指导患者按医嘱定时、规律、坚持服药,说服患者定时、定量长期服药,并根据血压的变化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制定服药时间,一般以清晨给药为宜;监测血压以随时掌握患者血压变化。告知患者突发血压升高时,应全身放松,静卧休息。服药过程中避免突然改变体位,以免血压突降引起晕厥[12]。
研究表明[13],高血压病患者比健康人更内向、情绪不稳、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情志生理研究提示,精神紧张可引起血压增高。由于长时持续焦虑和抑郁,使血管紧张性增加,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同时,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久之形成高血压病。患高血压病后,因缺乏相关疾病知识、担心疾病预后及需长期甚至终身治疗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或原有焦虑、抑郁的程度加重。情绪和疾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14]。在高血压病的控制工作中,中医情志护理可减少高血压病患者的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稳定控制血压都有显著效果[15],而个体化宣教因人而宜,针对性强,可减轻高血压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提高高血压病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升降压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社会环境和个体情志因素与血压密切相关,因此,高血压病患者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及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要重视情志和社会环境因素对血压的影响,运用中医情志学理论开展高血压的情志护理干预工作,以提高高血压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减少并发症,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陈雪华,郑良姬,陈凤仙.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情志护理干预疗效观察[J].福建中医药,2010,41(5):60.
[2]刘革新.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9-230.
[3]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2.
[4]赵国华.个体量化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行为改变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2):28-30.
[5]徐筱莉,陈继根,王丽萍.七情致病及中医情志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6):107.
[6]马龙,周英武,刘如秀.论情志养生对高血压病防治的意义[J].吉林中医药,2013,33(7):649-651.
[7]陈月春,陈晓燕.量化健康教育应用于1020例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护理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125-127.
[8]李冬琳,李倩.老年高血压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46
[9]李春梅,何晓英,陈娟,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J].西南军医,2010,12(5):999-1000.
[10]程晓君.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中西医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4):566.
[11]陈碧云,刘丹红,张秀仪.高血压患者的家庭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5):811-812.
[12]周荣秀,陈琳.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16):2544.
[13]顼志敏.高血压治疗模式演变及其几个临床实用问题[J].中国医刊,2002,37(10):21.
[14]徐国梅.高血压病患者情志干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09,22(2):248-250.
[15]徐旭,马红梅,张爽.中医情志护理在社区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健康促进的干预及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452-1453.
R544.1
B
1004-745X(2014)10-1958-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10.089
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