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颖
(青海省格尔木市人民医院儿科,816000)
1例小儿肠套叠误诊原因分析
董 颖
(青海省格尔木市人民医院儿科,816000)
本文报告1例小儿肠套叠误诊为细菌性痢疾病例。
肠套叠;小儿;误诊;肠梗阻;细菌性痢疾
小儿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常见急腹症,4~10月龄婴幼儿常见,患儿通常会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及果酱样血便。本病早期一般无感染中毒症状,随病程延长,病情加重,严重者出现休克,危及生命。本病在早期明确诊断后,灌肠复位效果良好,可避免手术治疗。由于基层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常被误诊为细菌性痢疾。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收治1例小儿肠套叠误诊为细菌性痢疾病例。现报告如下。
患儿男,5月龄,以“腹泻伴发热1 d”为主诉入院。无感染性腹泻患者密切接触病史。大便4~5次/d,为黄色水样便,可见黏液及血丝附着。患儿腹泻伴发热,最高体温38.5℃,无寒战及惊厥;时有阵发性哭闹,并伴有呕吐胃内容物。查体:体温37.8℃;意识清醒,精神尚可;面色萎黄,无脱水貌;心肺无阳性体征;腹部外形正常,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无紧张,肝右季肋下未触及,脾左季肋下未触及,全腹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存在(3~4次/min),末梢循环良好。便常规:黏液(++++)、潜血(+)、红细胞(++++)。血常规:白细胞7.4×109/L、淋巴细胞0.268、中性粒细胞0.675、血红蛋白128 g/L、红细胞4.84×1012/L、血小板336×109/L。腹部X线检查无异常。以“便血原因待查”收入我科。请外科会诊后排除外科疾患。拟诊“细菌性痢疾”。患儿入院后给予常规抗感染、补液、止血、保护肠黏膜等综合治疗,后患儿腹泻无明显好转,大便量少含黏液及鲜血,时有阵发性哭闹。多次复查便常规均显示黏液、红细胞,潜血阳性。患儿感染中毒症状加重,复查腹部X线提示肠梗阻。电解质检查:钾3.77 mmol/L、钠124.2 mmol/L、氯90.5 mmol/L。腹部B超检查示肠管扩张。血红蛋白由入院时128 g/L下降至107 g/L。在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胃肠减压及禁食、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3 d后患儿病情无好转。考虑机械性肠梗阻,转诊至省级儿童医院后确诊为肠套叠,手术治疗后痊愈。
肠套叠系部分肠管套入相邻的肠管之中,在我国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占婴幼儿肠梗阻首位。好发于4~10月龄婴幼儿,发病率男高于女[1]。以腹痛、呕吐、血便、阵发性哭闹不安、腹部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初一般情况良好,晚期中毒症状加重。腹部检查多在右上腹肋缘下或脐上触及肿物。直肠指诊检查可有血迹。腹部B超检查横断面呈“同心圆”或“靶形”。早期空气灌肠可复位;晚期肠管多趋向坏死,需手术治疗,病死率显著升高。
本例误诊原因分析。①鉴别诊断不清楚:细菌性痢疾与肠套叠均有血便,但前者便常规多以脓细胞为主,且中毒症状出现较早;后者大便多为果酱样,病初患者体温不高,中毒症状可随梗阻加重而加重。②以问代查:接诊医师未亲自查看大便颜色。③缺乏综合分析:接诊医师未能及时行肛门指诊,而本病肛门指诊阳性率可达84%[2]。④临床经验不足:该病在我地区较少见,接诊医师及辅助科室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
防范措施:①临床遇1~10月龄小儿突发剧烈阵发性哭闹、有血便,便常规主要以红细胞为主,且病初感染中毒症状不重,经积极治疗后病情仍逐渐加重者,需警惕本病;②腹部X检查提示肠梗阻时应常规行直肠指诊检查;③提高辅助科室医师对本病特征性表现的认识,如腹部B超提示“铜钱征”或“靶形征”,影像提示“套筒征”[3]对本病有诊断价值;④小儿病情变化快,应严密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并仔细检查腹部体征。
[1] 吴亚美,江载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36-1339.
[2] 杨文正.儿童肠套叠误诊3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5):34-34.
[3] 薛辛东.8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6-258.
1672-7185(2014)03-0043-01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3.024
2013-10-31)
R726.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