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整体观作为中医的第一哲学观,将人与自然、人体自身看成一个整体,如果整体或其中的某一部分受损,那么其他方面也将受到影响,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另外,整体观将五脏、六腑和经络等不同层次的局部组织也看成是统一的整体,强调要从全局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脉诊是中医诊断的精华,切诊的部位虽为腕部的桡动脉,但却被中医学界定为窥视全身机能状态的重要窗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脉诊能够从中医整体观的角度对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进行全面、准确和客观的信息表达。
《灵枢·天年》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认为机体由形体与精神构成,二者相须相成,不可分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因而有“形神一体”、“形与神俱”的整体观点。而通过切脉也能获得形与神两方面的整体信息。如《诊家枢要》曰“虚……气血俱虚之诊也”。《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脉诊不仅能够表达出脏腑组织、经络、气血、阴阳等与形体有关的信息,而且还能对人体的神志状态进行准确地诊查。《灵枢·本神》中表述了脉诊神志信息表达的基础是“心藏脉,脉舍神”。心主血脉,血液为神志活动的基础,因此通过切脉可以获得反映机体神方面的信息。《素问·经脉别论》曰“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脉)皆为变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有“故因怒则魂门弛张……脉必弦涩;因喜则神廷融泄……脉必沉散;因思则意舍不宁……脉必弦弱;因忧则魄户不闭……脉必洪短;因恐则志室不遂……脉必沉缓”,表明了不同的脉象信息特征表达出不同的精神情志变化。在形神脉象信息表达之中,张景岳特别强调诊脉查神的重要性,认为“故善为脉者,贵在察神”。现代寿小云先生将脉诊引入到医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创立了寿氏心理脉法,它主要根据切诊时指感的振动觉的频率、幅度、密度和部位变化表征出不同的心理变化。如怒的脉象,除脉象形态变化左关浮、凸、弦外,脉象的振动觉表现出随着局部脉搏的搏动,手下呈现扇形的、周期性炬然播散的手感,这种感觉象动画电影中太阳放光那样,一段段的细短线段振动跳跃感向手指方向放射性播散[1]。
古人将寸口脉分为寸关尺3部,浮中沉九候,将五脏六腑等与寸关尺具体的部位相配属。如 《脉要精微论》细致地构勒出人体全身组织在脉上的整体定位信息。“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中事也”。实际上中医脉诊信息整体的定位理论与现代的全息理论是相融相通的。现代全息理论认为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又称全息元),实际上是整体的比例缩小。全息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整体的缩影。如人体上肢肱骨、5块掌骨和足部、手部等都是全息元。根据全息理论,相应产生了手诊、足诊、耳诊和脉诊等诸多的诊断手段。脉诊作为一个典型的全息元,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机体状态的全部信息,可以说三部脉可定机体的乾坤。现代微观脉法的出现更加验证了这一理论。如山东金伟创立的“金氏脉学”,将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脉象理论中,建立了脉形和疾病的对应关系,它将每次脉搏血流进行分层,确定动组、动点和点位,将脉点与脏器能够准确相对应;安微许跃远创立的“许氏脉法”,认为寸口脉与人体内脏血液供应和植物神经的节段性分区相对应,左右手3部脉象信息能够合成一个完整的“脉人”。微观脉法不仅凸显了中医的整体观,而且也为脉诊理论赋予了新的全息内容。
中医学主要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四诊中脉诊最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和详实的依据,它可以提供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和转归的细节性变化及其内在的机理,从而更好地把握疾病发展的脉络,有效指导辨证治疗和预防调护。
脉诊疾病信息表达的整体性,具体体现在它包括了病因脉、病机脉、症状脉等信息多源化特征。中医学特有的认识疾病的方法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对疾病进行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以判定疾病产生的原因、性质和致病的特点。脉诊在探寻病因的过程中避免了患者对病因描述的偏差或未认识到潜隐性病因的弊端,表现出绝对的诊断优势,它通过浮沉、虚实、迟数、大小等脉象信息的变化将病因进行分类,并能对病因的寒热属性和程度或时间等信息进行区分,从而使获取的病因更加全面和客观;病机脉象信息的表征具有整体和时序性的特点,它可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判定,总结出疾病的病机特点和演变规律,因而脉诊对病机的探寻具有严密且逻辑性很强的推理特点,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属性。症状脉象信息的表达也显现出非常重要的意义。患者的症状性质往往和脉象形态的变化息息相连,如《王氏医存》中有“目痛者,鱼际细数;耳痛者,鱼际洪虚;疟疾,两关皆弦。左寸结,膻跳痛;右寸结,胸痛”的描述,将症状和脉象特征进行了对接,因此把握症状脉象,能够使医者对疾病深入的进行了解;病位脉象是通过三关和浮中沉等多种脉象定位方法以确定疾病的病位,如脉象的浮和沉可以判定病位的表里,脉象的上和下可以判定疾病病位在身体的上部还是下部,如《太素·卷十五》曰“寸口脉中手沉而紧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面盛者,病在外”。病性脉象信息可以表征出机体和所患疾病的根本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是中医学辨证的总纲,脉象脱离常态的信息表现就具有阴阳的属性,如强弱、迟数、粗细、浮沉等。通过对这些脉象信息特征的阴阳属性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疾病病性的准确结论。如《太素·卷十四》曰“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病痹”。由此可见,脉诊多源信息的每一部分不仅遵循了中医的整体观,而且最后对病因脉象、病机脉象、症状脉象、病位脉象和病性脉象的信息进行综合,所得到的结论也具有整体性。它通过将相近的关联度较高的特定脉象信息进行组合和贯穿,可以表征出不同层次和系统的病理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要理清各个脉象信息特征、脉象层次和系统之间的因果、演化和时空间等的脉络关系,最终能够回溯和还原出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即疾病的过程流,从而达到对疾病发展的各个环节、本源和结果的整体认识。
综上所述,应用中医独特的整体思维模式,对脉诊信息表征的意义进行科学的印证和推理,最终能够准确的构勒出机体不同状态下的全景图,并在实践中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脉诊做为一个特殊窥见机体整体状况的窗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寿小云.寿氏心理脉学与临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