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肖君
(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浙江 兰溪 321100)
案1:患某,女性,43岁,2011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全身皮疹,病已月余,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未效。刻诊:自觉恶寒,肢冷,肢麻,神疲乏力,口淡,时鼻塞、流涕。检查:面部、躯干、四肢密集淡红色的风团,搔抓后风团逐渐增大,并可出现划痕征,面色白,耳后淋巴结肿大,唇舌淡白,脉弦细。诊断为瘾疹(血虚型)。治宜养血祛风。 药用荆芥 12 g,防风 15 g,当归 12 g,白芍18 g,熟地黄 24 g,川芎 12 g,乌梢蛇 20 g,全蝎 3 g,蝉蜕10 g,僵蚕12 g。服药3剂后皮疹出疹时间缩短;7剂后皮疹、肢冷、恶寒、口淡等症状大为减轻;14剂后基本痊愈。
案2:患某,女性,37岁,2013年1月5日初诊。患者因1月前外出吹风后面部出现皮疹,当时未予理会,连日又进食虾、蛋、鳖等食物,继而躯干、四肢出现皮疹,曾经中医疏风清热凉血以及西药苯海拉明、维丁胶性钙、葡萄糖酸钙、息斯敏等抗过敏药治疗亦未见效。检查:面部、躯干、四肢散发性皮疹,疹点如淡红色的风团,时发时止,入夜皮疹加剧;患者面色不华,时有眩晕,头痛,恶风,口淡,四肢不温,精神不振,唇舌淡白,脉沉细。诊断为瘾疹(血虚型)。治宜养血祛风。药用北黄芪 24 g,荆芥 12 g,防风 24 g,川芎 12 g,当归 12 g,白芍 18 g,熟地黄 24 g,乌梢蛇 20 g,全蝎 5 g,僵蚕 12 g,蝉蜕10 g。服药5剂后头面、四肢、躯干风团明显减少,出疹时间缩短;10剂后皮疹基本痊愈。
瘾疹,中医治疗多以疏风散寒、清热凉血,殊不知瘾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每每由血虚生风所致,尤以妇女为甚,因妇女有经、带、胎、产之故,以血为用。所以中医学认为,慢性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之证,应责之于气、责之于血、责之于脏腑,所谓”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以养血祛风汤治疗50例顽固性瘾疹,全部见于妇女,年龄19~56岁;病程1个月至1年半;一般服药3~5剂后出疹时间缩短,7~10剂后症状基本痊愈。这些患者初起均经过中医疏风散寒、清热凉血等法以及西医苯海拉明、维丁胶性钙、葡萄糖酸钙、息斯敏等抗过敏药治疗,但疗效欠佳。为此,瘾疹发展到一定程度,病情可以转化,每多由血虚引起,因机体气血不足,失去濡润滋养功能,加之风邪羁留不去,久而久之,则虚风内动。所以,临床应辨证准确,审视疾病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使其药吻病机。笔者应用养血祛风汤,以养血祛风,搜剔病邪,屡屡显效。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养血祛风汤是由荆防四物汤为基础加入虫类药组成,其中荆防四物汤由荆芥、防风、白芍、川芎、当归、熟地黄6味药组成;归、芎、芍、地补血、养血、调肝;荆芥、防风二药祛风。若仅用此方养血祛风,祛风之力略显不足,故此笔者在此方基础上加入全蝎、僵蚕、乌梢蛇等搜风通络之功,又可以带风药直达病所,是很理想的搜风解毒之品。朱良春总结前人临床使用虫类药作用时,把搜风解毒的作用列为八大方面之一。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吹风、着凉,并忌食虾、鳖、辣椒等刺激之品。服药期间注意休息,适度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