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全科医学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常学辉1罗卡2
1.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全科医学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中风后遗症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康复治疗是中风后遗症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系统、有序、连续和持久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改善其生活质量。随着中医药现代研究发展逐步加快,中医康复适宜技术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各阶段的治疗,并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和疗效,积极的促进了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措施的发展。
康复适宜技术;中风后遗症;社区应用
中风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中风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一直是世界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中风病临床最主要的表现是神志障碍和运动、感觉以及语言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除神志清醒外,其余症状依然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症状称为后遗症。中风后遗症在我国发病率高达10/120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1]。发病以后患者多遗留有偏瘫,肢体功能的丧失,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功能障碍,病人身心遭受极大痛苦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中医治疗脑卒中是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特色,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脑卒中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目前,中医康复适宜技术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患者恢复当中,不仅费用较为低廉且治疗效果良好。本文就中风后遗症患者在社区应用中医康复适宜技术进行治疗的优势和必要性进行探讨,并概述近年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治疗本病的临床进展。
1.1 社区治疗为首选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目前主要以康复治疗为主。但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提高,中风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然而存活的残疾患者却大量增加,此时大型医疗单位和康复机构由于费用高,周转率低,覆盖面小,已经无法满足中风后遗症患者对康复服务的需要,社区康复成为这类患者康复的理想途径[2-3]。国外有研究表明,早期出院后在社区康复的患者,与在医院住院康复相比,在取得相同的康复效果下,费用低于住院康复,而且社区康复患者的满意度更高[4]。循证医学也证实,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加速脑卒中的康复进程,降低潜在的护理费用,节约社会资源[5];而社区康复作为脑卒中的三级康复,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把社区康复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Ⅰ级推荐(A级证据),指出在社区内进行康复治疗同样具有康复疗效[6]。
1.2 中医康复适宜技术的应用
1.2.1 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概念和特点所谓中医康复适宜技术,顾名思义就是适用于康复领域的中医“合适技术”。它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立足传统康复疗法(针灸、推拿、功法训练等),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康复评定、康复目标设定),开展的一系列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并适合在社区和家庭中实施和推广的诊疗技术[7]。中医康复适宜技术具备以下特征:即科学性、先进性(相对)、安全性、有效性、成熟性、经济性、易行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还具有临床基础性、广泛性、针对性、可选择性(需求的选择、技术的选择)和动态发展性[8-9]。发展中国家社区康复需要大量开发和使用这种“适宜技术”。[10]
1.2.2 应用的内容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基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这种大势所趋之下,应用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治疗中风后遗症在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主要开展的项目为中药治疗(内服汤药、中药熏洗治疗),针灸治疗(针刺、艾灸、电针、头皮针,耳针、舌针治疗),推拿治疗等,同时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运动治疗(PT)、日常生活治疗(ADL)及作业治疗(OT),均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11]。
综观目前的文献报道,中医康复适宜技术用于治疗中风病后遗症的方式方法多样,其中,以针药联合推拿、针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应用较为广泛。郝葆云[12-13]对东直门社区68例55~91岁中风后遗症病人采用中药治疗,再配合针灸按摩及康复技能培训,心理指导,结果治愈12例、显效44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16%。此后,又观察针灸中药结合治疗东直门社区中风后遗症患者79例,对照西医方法治疗组44例,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4%和61.37%,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王俊华等[14]对广州市社区康复服务中心90例中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理疗组(对照组)、中医康复治疗组和康复训练组3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常规理疗、分期中医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法(MBI)评分。结果3组治疗方法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方面均有效(P<0.01);中医康复组和康复训练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而中医康复组和康复训练组之间效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说明分期中医康复治疗在中风社区康复中有与康复训练相当的良好的效果。刘利新等[15]对黑龙江农垦设计院卫生院32例中风后遗症出院患者运用补阳还五汤随证加减进行药物治疗,15天为1个疗程,并配合针灸治疗以及改变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结果临床治愈17例,显效11例,好转8例,无效6例。
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治疗中风病后遗症疗效确切,具备简便、有效和副作用少的优点,特别是针灸疗法,已被证实对中风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的疗效,而中医针灸和综合康复对于中风后遗症如肢体痉挛有较好的疗效[16-17]。但目前我国社区康复还存在许多问题,社区里能够开展康复的机构不多,专职的康复医师及中医治疗师还很缺乏,不能为广大中风患者提供便利的社区康复服务[18]。与此同时,对中风患者及家属的社区康复知识宣传不到位,居民不了解社区康复的重要性和意义,中医针灸、推拿等康复措施“简、便、验、廉、效”的优势也未能在社区康复工作中得到很好的重视、体现和应用[19]。另外,就我们目前研究现状讲,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治疗中风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研究远多于实验基础研究,其规范化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比较和探讨。
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治疗中风后遗症经临床证实具有独到的优势及良好的疗效,适合在我国社区大力推广。同时运用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治疗中风后遗症应该参考目前的“疾病临床诊治路径”的管理模式,逐步探索不同治疗方法结合运用的优势对比,发挥中医诊疗特色。另外,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康复机构的投入,各社区也应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筛选适合本地区的适宜技术,因地制宜的开展社区康复服务,为患病率高、行动不便、经济来源有限的老年人提供最有效、最经济的医疗服务[20]。
[1]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8.
[2]常淑玲.社区84例中风病恢复期证候特征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 2009,28(9):712-714.
[3]吴春容,高文柱,赵悌尊.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社区康复模式[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0,6(3):123-125.
[4]Anderson C, Rubenach S, Mhurchu CN, et al. Home or hospital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health outcomes at 6 months[J]. Stroke,2000,31:1024—1031.
[5]Ostwald SK,Davis S,Hersch G,et al.Evidence-Based Educational Guide- lines for Stroke Survivors After Discharge Home[J]. J Neurosci Nurs, 2008, 40(3):173-191.
[6]张通.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7]刘昭纯.中医康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8.
[8]陈继根,潘毅慧,刘登.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的应用[J].中 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522-2523.
[9]蔡力民.医学信息服务与医学适宜技术推广[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2):105-106.
[10]卓大宏.现代康复功能训练的新概念与新技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7): 388—391.
[11]李国忠.脑卒中中医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0):106-107.
[12]郝葆云.中医综合疗法在社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体会[J].光明中医,2000,15(1):41-43.
[13]郝葆云.再论针药结合在社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体会[J].光明中医,2001,16(6):36-38.
[14]王俊华,贺青涛,张嘉默,等.分期中医康复治疗在中风社区康复中疗效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9):2058-2060.
[15]刘利新,王菊莉.社区医疗服务对中风后遗症的综合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 2008,24(8):44.
[16]“九 五”攻关课题组.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5):266-270.
[17]冯媛,胡幼平.针灸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2):41-45.
[18]田峰,谢雁鸣.发展中风康复的思考和建议[J].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2):1483-1486.
[19]于健君,胡永善,吴毅.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3):308-311.
[20]李战胜,袁长海,黄思桂.城市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治疗的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07,5(4):57-59.
本论文受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经费资助,编号2013ZY02052。
作者简介:常学辉(1975-),男,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后备带头人,研究方向:社区适宜技术筛选应用研究。E-mail:luoka11@163.com。
R255.2
A
1007-8517(2014)11-0088-02
201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