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的洛克故事

2014-01-24 08:01沈嘉禄
新民周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纳西香格里拉洛克

沈嘉禄

一场大火将有着一千三百年历史的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化为灰烬,远在丽江致力于纳西古乐等非遗项目保护与开发的鬼才宣科,肯定要在他每晚八点准时开演的节目里捶胸跺脚,痛陈一番。还有一个外国人,名叫约瑟夫·洛克,当然他已去世,不然这个老家伙肯定也会痛哭流涕的。

许多在丽江泡酒吧的人都不知道洛克这个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欧洲的传教士已经深入中国腹地传教了,他们对于近代文明的传播,在今天应该给予恰当的评价了。

1884年,洛克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一个男仆,母亲在他6岁时就去世了,缺少温馨和地位微卑的家庭使他成为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但同时又激发他刻苦学习,出人头地。他幻想周游世界,为此拼命地学习外语。20岁时,他很冲动地与一家邮轮签了约,成为一名服务员,这艘邮轮将他带到梦幻般的纽约。过了两年,也就是在1907年,他到了檀香山,在那里掌握了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九种语言,后来成为夏威夷大学教授,专门教授植物学。1922年受聘于美国农业部,作为一名考察员来到中国西南边陲。

洛克在云南、四川、甘肃和青海留下了足迹,目睹了中国军阀的混战和部落之间的血拼,也一次次从土匪的枪口刀下脱身。有一次他还差点为一个土著妇人所诱,与她已有身孕的一个女儿结婚。后来,他深入贡嘎山岭腹地,再返回丽江,采集了几千种植物标本和飞禽标本,拍摄了在当时非常昂贵的天然彩色照片和大量黑白照片。

1922年起洛克在丽江设立了活动据点,并训练了几个纳西族助手。在充满危险的旅途中,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他还保持在临时搭起的小桌子上铺桌布吃饭的派头。他目击了神汉驱鬼的仪式,对东巴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连续向美国《国家地理》撰文介绍东巴文化现象和香格里拉。正是这一时期的文章,激发了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灵感,完成了著名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成就了香格里拉的美丽传说。在洛克获得巨大的考察成果时,早年的积蓄也被他耗尽,最后他不得不变卖旅行时收集到的艺术品来维持日常开销。1928年春天,洛克带着36匹骡子和马,经米译嘎山至苏曲河翻越稻城海拔4985米西沙山脉走进了亚丁境地,在那里呆了十几天。同年8月洛克再次进入亚丁,进行了为期十余天的考察。洛克搜集了当地许多不知名的动、植物标本,绘制地图,还撰写了长达65页的考察报告《贡嘎岭香巴拉,世外桃源圣地》。

从1935年后起,洛克花了十年时间完成了《纳西——英语百科词典》的初稿。1937年当日军入侵中国后,洛克拒绝了美国驻云南领事馆让他撤出的命令,依然平静地呆在丽江寻访东巴老师。1944年,他还参与绘制了“驼峰航线”的地图。然而不幸还是降临到他头上,当洛克返回华盛顿时,装载着他全部学术资料的军舰在太平洋上遭到日军鱼雷的偷袭,《纳西——英语百科词典》的手稿也沉入海底。消息传到美国,洛克简直要崩溃了,几次试图自杀。

当然,这位为了事业不受干扰而终生未娶的奥地利人又振作精神站了起来,在哈佛—燕京研究所的资助下,以六旬高龄重返丽江,花三年时间重新撰写了这本著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云南后,洛克还在那里继续工作。1949年8月,他与几个朋友登上一架美国领事馆派来的飞机离开丽江。两个星期后洛克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与其躺在凄凉的病床上,不如死在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

1962年底一个寒冷的冬日,“纳西学之父”洛克在檀香山的居所里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在他死后第二年才出版的《纳西——英语百科词典》成了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研究纳西文化的权威著作,许多外国人是通过这本书才知道丽江并心向往之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纳西香格里拉洛克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香格里拉行
破耳兔
寻找香格里拉
纳西鲁丁的微笑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舌尖上的乐器——纳西口弦
迷行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