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课堂:讲话插话不挨批

2014-01-24 21:54云行
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 2014年1期
关键词:德国人独立思考讲话

云行

通过自己孩子在这里上学的经历,加上本人在几所学校的工作实践,我发现:德国人很重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走上独立思考的道路。

让我体会最深的,便是德国的课堂。

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他们的课堂经常无纪律可言,让我这个在中国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老外”感到不可思议。没有鸦雀无声的课堂,学生们上课讲话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些学生还特别爱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插话。这些我眼中的“劣迹”,在德国老师的眼中却完全正常,学生们不会因此受到处罚。

小学阶段,大多数孩子活泼好动,贪玩,好奇心强,上课时爱说话是天性的表现。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天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们会宽容地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对讲话太多的孩子,老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但不会呵斥,怕他们受到惊吓,不敢再开口。有时候开家长会,班主任会单独跟家长反映孩子的课堂表现,请家长在家中提醒孩子注意课堂纪律;但当孩子在课堂上依旧我行我素地随便讲话时,老师也还是只提醒不批评。

德国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完全以笔试成绩为主,课堂发言的主动性在总成绩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不爱主动发言的学生,多多少少会吃些“哑巴亏”。强调课堂发言,就是要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改变被动的接受方式,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进入中学以后,老师不仅鼓励学生上课时勇于发言,还鼓励学生提问题,哪怕质疑权威。

德国学校这种看似纪律混乱的课堂,展示的却是德国人的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学习方式。学生时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不能陪伴我们终生,但学会独立思考,却能让我们终生受益。德国的课堂恰恰给学生们提供了这样一片土壤。只有让学生先敢言,才能做到敢问,再之后是敢想。保护孩子讲话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德国的这种教育思想被淋漓尽致地贯彻到了课堂上。当然,这对授课老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让学习内容生动有趣,既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要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需要的不仅是老师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耐心和宽容,以及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德国的老师和家长从不要求孩子听话,对那些没大没小的“犯上”言辞,他们也会耐心倾听,但同时会提醒孩子,在讲话时要注意语气和态度。德国人的固执己见、好辩论,已成为他们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不知这是否可以追源到他们的课堂上?从最开始的保护,到引导,再到发展,一步步地让学生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虽然,德国的教育方式并非尽善尽美,也有不少弱点,但上述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也许值得我们借鉴。

(继续前进选自《莫愁·家教与成才》)

猜你喜欢
德国人独立思考讲话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注水”讲话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谈独立思考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
谈独立思考
德国人为什么1年能休假17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