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焕琼,林向群,苏藤伟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任务驱动”模式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牛焕琼,林向群,苏藤伟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在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背景的基础上,围绕高职教育“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目标,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课程开发中的应用,及其教学实践和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任务驱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课程开发;教学实践
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教学法[1],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保持对任务的热情,继而激发求知欲。学生会因为完成任务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而继续学习相关知识,以完成下一个任务。同时,教师在学生展示其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因而能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实践因材施教,体现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不高,侧重于应用,非常适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常规教学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是学院的专业平台课,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等特点,自2010年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到该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与大家分享。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知识、技能、态度、行动”。
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环境检测与评价、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等专业领域未来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任职相关要求,结合自然保护区行业的反馈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确定的,再根据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人的认知规律进行序化。
1.有利方面。(1)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热门话题,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较高。(2)很多学生来自农村或小城镇,对当地的各种生物和地理气候知识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校园周边的树木、森林、池塘等资源也为现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场地。(3)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生物课》中学习过初步的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地理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
2.不利方面。(1)《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的学科,涉及动物、植物、法律、社会伦理、自然保护区、国际合作、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没有系统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感到对有些知识难于理解。(2)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较少,缺乏对身边环境中的自然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能把所学知识技能付诸行动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是学院处于昆明城郊,与野生动物园、金殿公园、金殿水库、云南森林自然中心所管辖的金殿林区毗临,周边就有森林、湿地、动物园、野生植物收集圃等,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林业、农业、环保、NGO组织等都建设有丰富的网络资源,涉及如野生动植物保护、NGO组织及其公益活动案例等,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体或关系密切。三是学院2009年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学生社团,建设有网站,并与云南绿色发展基金会、七彩云南、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等NGO组织有合作,社团成员多次参与各种公益宣传活动。这些资源为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参与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网络、实践条件。
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现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坚持“理论够用、实用”原则,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任务”为载体,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知识、技能、态度、行动”五个相关目标的培养目标,以“理解、识别、应用”为原则,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理论知识,锻炼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其在后续学习、工作、生活中具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视角和行动能力奠定基础。
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分析未来学习工作中应具备的该课程专业素质的基础上,确定了学习任务和学习领域。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任务”的设计。设计“任务”的难易程度、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2]。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针对每一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可及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学生感兴趣、愿意做、能够做,同时又要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同时明确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过程性考核评价,实践“学中做、做中学”,多元能力评价标准,认可多元的职业能力,而不仅仅是所记住的知识,不断反馈改进,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知识”模块为例加以说明(见表1)。
表1“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知识”模块学习“任务”及过程性考核评价设计
该教学设计方案在2009-2012四界四学期共12个班、约600多学生的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涉及环境保护与评价、森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栽培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等专业。
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各项任务中,采用了案例分析、实地观察和调查、案例查询及汇报讨论、参加社会活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任务”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都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拓展思路和视野,锻炼语言表达、书写计算、团结协作等职业能力。在此,以“保护方案初步设计”为例来说明(见表2)。
表2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设计”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课程中通过四年的教学实践,综合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感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存在不足。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气氛也轻松活跃了,也更容易开展因材施教,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给学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培养了职业综合素质。
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完成每一项任务后带来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学会聆听其他组员的汇报,培养了其合作精神;而准备课堂汇报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材料收集及利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其他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3]。任务驱动法教学,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开发其自身的多方面能力,而不是传统教学的被动学习和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2.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是主体,完成任务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这种平等的地位,促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放松思维,发挥和表现其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在学生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更好的激发。而传统的授课形式,由于教师“管”得太多,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多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学习内容更为丰富,思维更加开放,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传统的教学内容是预设的、封闭的,它要求学生按统一的要求完成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后,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了问题,而无预设和封闭,这就使学习内容更为开放。此外,它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再统一,这就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4.更能实践因材施教和教书育人的教学要求。
这主要是让学生在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知识、思想的过程中,教师容易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其对知识的理解的正确性和深度、看问题的角度等,教师因而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避免满堂灌的盲目。如课堂上,在一次学生的交流讨论过程中,一同学说“有石头的山就是喀斯特地貌”,还有很多同学认为“是水葫芦污染了滇池的水”,这些严重的错误知识不论是其以往断章取义学习的结果,还是来自于其他的错误引导,都是需要纠正的。只有在双向交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才容易被教师发现,进而鼓励大家讨论来辨析其真伪。
1.少数同学“浑水摸鱼”,需要教师督促。以小组的形式查资料、外业调查及报告编写过程中,少数同学就只想挂名而不分担任务;出于“人情”关系,其他组员也会有无奈,但有的也会“包庇”。面对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格外关注此类学生,多检查多督促,迫使其主动参与。
2.课程进度受影响。采用学生课堂汇报和交流讨论,虽然教师一直强调准备要充分,并控制汇报时间,但受学生思维速度、背景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时间控制能力、准备的充分程度、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预计的时间往往会不够,而老师为了鼓励学生,一般不打断学生的发言,因此,计划的教学内容进度就会受到影响。
对此问题,需要教师在强化教学组织的同时,精简内容抓重点,舍弃一些较深的理论、空洞的内容。
3.受传统学习习惯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此教学方式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当遇到语言功能或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发言或汇报时,有些学生表现得不耐烦,甚至讲小话,缺乏理解和包容;二是为了鼓励学生,教师一般不对学生的表现做批评,以建议和指点为主,有的学生因此认为老师不够严厉,就不太重视老师的要求;三是因为大量鼓励学生讨论、资料汇报、相互提问,内容扩展后,会给学生留下知识不系统、不严谨的感觉。对此,老师要注重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任务驱动教学的本质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并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感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一方面,“任务”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学生愿意做、能做、循序渐进的任务;其次,课堂组织和课堂气氛的营造也很关键,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但不能过多地干预,否则学生就无法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还必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多鼓励少批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勇气,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真正培养其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将职业技术教育“能力本位培养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环节中[4]。
[1]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2000,(2).
[2]陈百君.任务驱动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学理论(上),2011,(4).
[3]安凤彩.高等职业教育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3):39-42.
[4]徐琼,任务驱动法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0,(6).
G642.0
A
1674-9324(2014)26-0181-03
2011年度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研课题“任务驱动模式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课程开发与实践”。
牛焕琼(1968.11—),女,硕士,副教授,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林业教育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