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荫,李宗义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不锈钢因其良好的耐腐蚀性、较高的塑性和韧性而广泛应用于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在发达国家,每年消耗的不锈钢中约有70%是奥氏体不锈钢,在国内,奥氏体不锈钢的消耗量达到了不锈钢总消耗量的65%左右。
18-8型奥氏体不锈钢是奥氏体不锈钢中具有代表性的系列,该类钢材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耐热性能、力学性能和焊接性能,便于进行机械、冲压和焊接加工。本研究以0Cr18Ni9Cu3奥氏体不锈钢为例,阐述其化学成分对焊缝质量的影响。
0Cr18Ni9Cu3奥氏体不锈钢的主要化学成分见表1[1-2]。
表1 0Cr18Ni9Cu3不锈钢主要化学成分%
在0Cr18Ni9Cu3奥氏体不锈钢中,w(C)≤0.08%,由于C的存在,焊接时可导致在焊缝金属的晶界与亚晶界处产生晶间腐蚀,最终导致产生焊接裂纹,晶间腐蚀的显微结构如图1所示[3]。产生晶间腐蚀的原因是奥氏体不锈钢在450~850℃时,过饱和的C向奥氏体晶粒边界扩散,并与晶界处的Cr化合形成碳化铬 (Cr23C6)。由于Cr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小于C的扩散速度,使得晶界处的Cr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奥氏体晶粒边界处贫Cr富C。当晶界附近的w(Cr)≤12%时,不锈钢就失去了抗腐蚀能力,将会在腐蚀介质的作用下产生晶间腐蚀。受到晶间腐蚀的不锈钢,从表面上看奥氏体不锈钢在焊接过程中,有两次温度将会处于450~850℃,一次是加热熔化过程,一次是冷却结晶过程,对焊缝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冷却结晶过程。450~850℃温度段被称为产生晶间腐蚀的“危险温度区”,如果在危险温度区的停留时间保持十几秒钟以上,产生晶间腐蚀的倾向就会大大增加。因此,不锈钢在冷却至450~850℃时,可采用风冷等形式来减小焊缝在这一温度区间的停留时间,也可采取控制含C量、以N代C、形成焊缝双相组织、加快冷却速度以及焊后热处理等措施予以解决。
图1 晶间腐蚀的显微结构
Si在不锈钢中起脱氧作用,可有效去除焊缝中的有害气体,防止气孔和氧化物的生成。当w(Si)为0.10%~0.30%时,能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使钢材强度提高,而塑性和韧性等有所降低;当Si含量过高时(w(Si)>1%),则会使钢材变脆,可焊性和抗锈蚀性能降低,但随着w(Si)的提高,奥氏体不锈钢对浓硝酸的耐腐蚀能力会有所提高。由表1可知,0Cr18Ni9Cu3不锈钢中的Si含量相对较高,表明该钢种适用于浓硝酸环境。在焊接时,需通过制定合理的工艺来保证材料的焊接性和焊后力学性能(塑性和韧性)。
Mn具有很好的脱氧作用,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较多的Mn,在某种程度上可减少Ni的含量,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但Mn具有固溶处理后提高焊缝抗拉强度和冷加工硬化的作用,抗拉强度值一般为800~1100 MPa,冷加工强化系数K>15,并且提高后的强度和硬度值很难再降低,同时Mn可促进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粗大的晶粒组织会降低材料的塑性和韧性,这意味着焊缝金属抵抗外界冲击载荷的能力降低。Mn形成的化合物对晶间腐蚀很敏感,易产生裂纹缺陷,即使加入稳定化元素也无法改变其敏感性。
因此,在选择焊接材料(母材、焊材、辅助材料)时,必须根据国家标准,选择合格材料。
在热加工(冶炼、焊接、锻造等)过程中,S与Fe将会形成低熔点(950~1190℃)的化合物FeS及FeS-Fe共晶体,在焊接时,这些共晶物首先成为液态流失,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受收缩拉应力的作用发生热开裂,形成热影响区液化裂纹。热影响区液化裂纹的显微结构如图2所示[3-4]。
图2 液化裂纹的显微结构
GB 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明确要求控制S的含量。由表1可知,0Cr18Ni9Cu3不锈钢中的S含量和优质碳素钢的含量基本一致,因此,S对不锈钢焊缝金属的性能影响不大。
为了消除S的有害作用,必须增加钢材中的Mn含量。Mn与S将会优先形成高熔点(1 620℃)的MnS,并呈粒状分布在晶粒内,它在高温下具有一定塑性,从而避免了热脆性。
P具有强烈的固溶强化作用,使钢材的强度和硬度增加,但塑性和韧性则显著降低。这种脆化现象在低温时更为严重,故称为“冷脆”。“冷脆”产生的裂纹如图3所示。
图3 “冷脆”产生的裂纹
“冷脆”对在高寒地带和其他低温条件下工作的结构件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因此,一般希望冷脆转变温度低于工件的工作温度,以免发生冷脆。但P在结晶过程中,由于容易产生晶内偏析,使局部地区含P量偏高,导致冷脆转变温度升高,从而发生冷脆。所以,在进行焊接加工时,首先要选择合格的材料(包括焊材、母材等),其次要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必要的话,还需进行焊后处理。
Cr是奥氏体不锈钢中的主要合金元素,是各种添加元素中含量最高的,不锈钢之所以能够抗腐蚀,是由于 Cr的存在。 Cr抗腐蚀的机理是Cr和C可以形成稳定的钝化组织,其主要成分是Cr23C6,这种组织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抗氧化性、抗硫化和抗融盐腐蚀等性能。
对于奥氏体钢来说,只要奥氏体不锈钢保持完全奥氏体组织而没有δ铁素体等的形成,仅提高奥氏体钢中的Cr含量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当奥氏体钢中还存在Ni,Mo和Cu等元素时,在几种元素的复合作用下,奥氏体不锈钢的耐酸性和耐碱性将会大大提高。当钢中同时有Mo和N存在时,Cr的这种性能会进一步加强。同时,Cr还可防止奥氏体不锈钢及合金中由于Ni含量提高而容易出现晶间型应力腐蚀的倾向。
Ni也是奥氏体不锈钢中的主要合金元素,Ni的加入,使得合金的γ区扩大到室温以下,促使晶体结构从体心立方(BCC)结构转变为面心立方(FCC)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奥氏体。因此这类钢材在室温下的平衡组织是单项奥氏体,也就是说,Ni是形成奥氏体钢的决定性元素。焊缝金属中Ni的质量分数提高,则焊缝金属可成为稳定的奥氏体组织,马氏体脆化层随之减少,焊缝金属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改善。
Ni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有较高的耐腐蚀能力,在高温下有防锈和耐热能力。Ni还可提高钢材的韧性和延展性,使之更易于加工、制造和焊接。
由于Cr和Ni是不锈钢中的两种主要添加元素,因此,在工业生产中总是将其他元素的质量分数折合成Cr当量和Ni当量来表述不锈钢中合金元素的质量分数,其表达式为
Creq=Cr+1.37Mo+2Nb+1.5Si+3Ti;
Nieq=Ni+22C+0.31Mn+Cu+14.2N。
Cu除了可以提高钢材的耐酸碱性外,还可降低钢材的冷加工硬化率,改善冷顶锻和冷成形性能,提高焊缝的耐腐蚀能力,尤其是耐盐雾腐蚀的能力。
随着Cu含量的增加,在进行热加工时,要考虑适当降低加热温度,工艺操作不当极易造成钢坯角裂和表面裂纹。
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Cu还可起到很好的抗菌作用,这是由于ε-Cu具有极强的杀菌作用,奥氏体不锈钢的减菌率为99%。
0Cr18Ni9Cu3不锈钢中除了上述合金元素外, 还存在 Mo, N, Ti, Nb, Al, Se, Pb, Ce,Yb和La等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钢材的耐腐蚀性能、机械切削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不锈钢是在碳素钢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合金元素而形成的,因而铁素体(F)也是不锈钢中的一种主要组织成分,铁素体的体积分数为5%~25%。奥氏体钢中铁素体含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钢材和焊缝的抗热裂性、δ相脆变和热强性。从抗热裂性出发,要求焊缝金属内含有一定量的铁素体,但从δ相脆变和热强性来考虑,要求铁素体含量越低越好。因此,对于高温强度要求较高的焊接接头,必须严格控制铁素体含量[5-10]。
除上述元素外,奥氏体不锈钢中还存在如N、稀土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对不锈钢的性能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多种元素共存于不锈钢这个统一体中时,其影响要比单独存在时复杂得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考虑各元素自身的作用,而且还要注意其相互间的影响。
奥氏体不锈钢在进行焊接时,除了材质本身对焊缝质量会产生影响外,焊接材料、焊接辅料、焊接工艺及操作者的水平均会对其产生影响。
[1]尹士科.焊接材料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陈祝年.焊接工程师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焊接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崔忠坼,刘北兴.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5]刘会杰.焊接冶金与焊接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闫久春,杨建国,张广军.焊接冶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陈剑虹.不锈钢焊接冶金学及其焊接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8]韩国明.焊接工艺理论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9]孙咸.焊接冶金特性对不锈钢焊缝金属超低温韧性的影响[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1(20):36-37.
[10]农琪.06Cr18Ni12Mo2Cu2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组织与力学性能[J].热加工工艺,2012(05):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