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监测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2014-01-24 12:59:21牟小华武丽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19期
关键词:栓子经颅脑血管病

牟小华 钟 池 武丽丽

1)山东潍坊市脑科医院神经内二科 潍坊 261021 2)山东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科 潍坊 26102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而脑动脉栓塞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但是临床并无特异性的指标进行判断。因此,如何加强该病的临床诊断是医师们关注的重点[1]。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经颅多普勒技术逐渐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能够全面探查颅内动脉血流的变化,并监测栓子信号[2]。本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01—2013-12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60例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55~79岁,平均(66.1±2.4)岁。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56~78岁,平均(65.7±2.1)岁。2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心源性和血管炎性等疾病而引起的脑梗死[3]。

1.3 监测方法 采用深圳德力凯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EMS-9A型仪器,应用2MHz探头,双通道双深度监测深度45.0~55.0mm,在获得患者最佳大脑中动脉频谱后,给予自动追踪头架固定,从而有效减少受试者活动产生偏差。监测中多普勒频谱需要同时显示正向与负向波,从而有效确定栓子信号的单向性,降低其增益与发射的功率,取样容积10.0 mm,扫描速度6.0s,监控时间30.0min。整个操作过程中均需要有经验的医师全程观察,并详细记录产生的伪差,对所有的微栓子频谱与声频信号进行录制,便于脱机之后观察[4]。

1.4 微栓子及颈动脉斑块判断 颈动脉硬化斑块主要依据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评估,主要分为I~Ⅷ型[5]:(1)I~Ⅱ型:接近正常的动脉壁厚度,且无钙化;(2)Ⅲ型:弥散内膜增厚或小斑块不伴钙化;(3)Ⅳ~Ⅴ型:出现脂质或坏死核心,且被纤维组织围绕,很有可能伴钙化;(4)Ⅵ型:显示复杂的斑块,表面有破裂和出血以及血栓的形成;(5)Ⅶ型:出现钙化斑块;(6)Ⅷ型:无脂质核心纤维斑块,且伴少钙化。依据斑块类型分为两类:(1)稳定性斑块:主要表现为I型、Ⅱ型、Ⅲ型、Ⅶ型、Ⅷ型,表面光滑,且内膜比较完整,内膜有强回声或均匀中等回声;(2)不稳定性斑块:主要表现为Ⅳ型和Ⅴ型以及Ⅵ型,表面不光滑,且内膜也不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或表现为低回声。微栓子判断标准:(1)出现短暂信号,且持续时间不足0.3s;(2)信号强度较背景血流信号高6.0dB,且信号强度和栓子特性紧密相关;(3)出现心动周期的任何一点;(4)伴单向性,且可见信号的同时伴特征性的音频输出;(5)栓子在经过取样容积时可改变流速。

1.5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微栓子检查结果比较 研究组微栓子阳性率38.3%(23/60),对照组为40.0%(24/6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χ2=0.32,P>0.05)。

2.2 微栓子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2组47例微栓子阳性患者与73例微栓子阴性患者中的颈动脉斑块分析,微栓子阳性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发生率59.6%(28/47),微栓子阴性患者为39.7%(29/7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栓子阳性患者不稳定颈动脉斑块发生率96.4%(27/28),微栓子阴性患者为51.7%(15/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微栓子的形成和颈动脉斑块不稳定之间具有密切联系[7]。

本文结果表明,临床中微栓子并不只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出现,在其他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也存在。本组数据显示,2组微栓子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微栓子阳性患者不稳定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微栓子阴性患者,由此分析,斑块的表面破溃会导致斑块结构不稳定,从而促使其逐渐脱落,形成微栓子。微栓子会随着血流方向流向远端,并阻塞血管,从而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8-9]。临床应用高分辨力的经颅多普勒能明确观察到微栓子,通过观察其微栓子的变化能够判断是否来源于不稳定颈动脉斑块,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综上所述,微栓子并不是只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急性期出现,但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尤其不稳定斑块的形成与微栓子之间的关系较紧密[10]。因此,微栓子在指导预防和治疗颈动脉斑块患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王向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2):1 474-1 475.

[2]杨新春.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部血管多普勒彩超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3):54-55.

[3]董银华,王洪新,陈泽峰.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及临床应用[J].临床荟萃,2012,27(2):170-174.

[4]陈旭,姚晓颖,孙智颖,等.无症状性颈动脉硬化患者微栓子监测在脑缺血事件预防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0):3 223-3 224.

[5]Raffa JD,Grebely J,Tossonian H,et al.The impact of ongoing illicit drug use on methadone adherence in illicit drug users receiving treatment for HIV in a directly observed therapy program[J].Drug Alcohol Depend 2007,89(2/3):306-309.

[6]徐丽君,周玉珍,王春芝.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栓子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25(4):453-455.

[7]孙德锦,姜建东.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在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2,20(7):528-531.

[8]Ferrero E,Ferri M,Viazzo A,et al.Carotid stent removal of symptomatic plaque protrusion after carotid angioplasty stenting[J].Interac Cardiovasc Thoracic Surg,2010,11(3):254-256.

[9]钟经馨,蔡业峰.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微栓子在脑动脉狭窄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4(7):325-327.

[10]李锦,袁栋才,张俊岭,等.动脉狭窄TCD微栓子监测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19(2):120-123.

[11]Georgieff P,Friedewald M.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ubiquitous computing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J].Z Evid Fortbild Qual Gesundhwes,2010,104(10):715-720.

[12]李燕辰,李玲,张淑敏,等.微栓子监测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2):188-189.

猜你喜欢
栓子经颅脑血管病
村骂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留守儿童栓子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蓝狐
经颅磁刺激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57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50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