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颈肩腰背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针刀疗法
本文介绍颈肩腰背痛中医治疗方法中的小针刀疗法。
颈肩腰背痛;中医治疗;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是20世纪70—80年代朱汉章医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在西医学外科手术疗法和中医针刺疗法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治疗软组织和骨关节损伤的方法。像针刺疗法一样,小针刀疗法不用切开皮肤,能在没有切口的情况下松解软组织,是针刺疗法和手术疗法的有机结合和发展。
小针刀疗法具有方法简便、痛苦小、见效快、花钱少,变不治为可治、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治为速愈等特点,因此,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欢迎,广泛应用于颈肩腰背痛疾病的治疗。
外力损伤人体,必然产生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轻者部分肌纤维断裂、骨移位、骨错缝或筋出槽,重者发生软组织断裂,骨和软组织的力学平衡状态发生改变,肌肉、筋膜、肌腱、腱鞘、滑囊、神经、动脉、静脉血管、淋巴管等组织器官都可遭到破坏,或受到挤压、牵拉和松弛,引起大量细胞破裂、坏死、渗出,致痛物质释放。
人体通过神经反射和体液调节系统的作用产生修复过程,一是被破坏的机体组织要修补,在修补恢复过程中,极易产生瘢痕和粘连;二是紊乱的生理功能要恢复平衡。
小针刀通过切割瘢痕、分离粘连、解除痉挛等,使受伤的机体组织恢复到动态平衡。
2.1 适应证
2.1.1 顽固性痛点或痛性结节、条索 因外力损伤、累积损伤和病理损伤所引起的软组织粘连,以及由此产生的痛性结节、条索或久治不愈遗留的顽固性痛点,小针刀可剥离、疏通肌肉和韧带间的各种粘连,使微循环恢复,解除血管神经束嵌压,使肌肉和韧带得到修复,恢复自由活动,使疾病得到根除。
2.1.2 滑囊炎 各种急、慢性损伤后滑囊闭锁、囊内压增高,产生胀痛。胀大的滑囊压迫周围神经亦产生疼痛。小针刀将滑囊切开数孔,起到减压疏通、消肿止痛的作用。
2.1.3 腱鞘炎 腱鞘炎是由于劳损摩擦引起的无菌性炎症,腱鞘膨胀水肿、韧带挛缩而引起疼痛,用小针刀刺开腱鞘、松解压迫、减低张力而解除疼痛,尤其是狭窄性腱鞘炎、腕管综合征、跖管综合征等,疗效更为显著。
2.1.4 痛性肌病 对于非脑源性肌紧张、肌痉挛引起的疼痛,应用小针刀切断部分痉挛的肌纤维,以缓解疼痛,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
2.1.5 骨化性肌炎 骨化性肌炎大多数是损伤引起的,由于肌群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负重过度或牵拉状态,人体为了加强这一肌肉强度,使大量的钙质聚集于此处,由于钙质过多而积压该处的微循环通道,使肌肉变性,以至于最后骨化。小针刀按肌肉纤维的纵轴方向疏通,使得周围液体、营养不断地渗到已变性的肌肉中去,人体在调节自身内环境平衡中,肌肉逐渐得到修复。钙质也可以渐渐吸收,肌肉慢慢恢复到原来弹性。
2.1.6 骨性无菌坏死 对于肱骨头或股骨头无菌坏死早期,可用针刀穿透骨髓腔和关节腔,达到髓内和关节腔内减压的目的。
2.1.7 骨刺 对于因肌肉韧带损伤、紧张、挛缩,在其附着点引起的(因拉力)骨刺,可应用针刀铲削磨平,同时松解病变的肌肉、韧带,可消除骨刺。应当指出,颈、胸、腰部(因张力)骨刺不宜采用针刀治疗。
2.1.8 骨干骨折畸形愈合 对于畸形愈合的骨干骨折,可应用针刀将骨痂凿开,手法折断后重新固定、复位。
2.2 禁忌证 ①施术局部有感染征象或肌肉坏死者。②施术局部有难以避开的重要血管、神经和脏器。③全身发热、感染患者。④严重心脏病的发作期。⑤有出血倾向及凝血功能障碍者。⑥定性、定位诊断不明确者。⑦体质虚弱、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晚期肿瘤患者,慎用小针刀。
3.1 小针刀治疗与阻滞治疗的伍用 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组合方法。不管是神经阻滞还是痛点阻滞,其临床疗效已早被公认。但对于病程长、已形成软组织粘连、瘢痕等病变的慢性疼痛,其疗效不尽如人意。用阻滞疗法伍用小针刀疗法,可以在针刀松解粘连、切割瘢痕的基础上,利用镇痛液止痛消炎,改善局部的血循环,降低局部致痛因子的浓度,恢复原有的功能。应当指出的是:治疗前应明确针刀治疗的目的,以此确定阻滞前还是阻滞后应用针刀,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3.2 小针刀与阻滞、手法治疗的伍用 有些因肌痉挛、肌紧张或韧带挛缩引起的疼痛,单纯用阻滞疗法其疗效不易巩固,单纯用手法治疗易造成医源性损伤,患者不易接受,疗效也不理想。若小针刀疗法与阻滞、手法治疗伍用,可在无痛肌松情况下恢复关节、肢体的正常位置和功能。
3.3 小针刀与药物疗法伍用 药物止痛是疼痛在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药物不但可以解除病痛,还能减少疼痛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但药物的应用,尤其是长期用药有可能带来一些严重的副作用,甚至产生耐受、成瘾;而小针刀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应用也会造成局限的组织损伤,术后也存在组织反应、修复阶段的疼痛。小针刀疗法与药物疗法伍用,既可减少止痛药的剂量和副作用,又可使患者避免或减轻组织修复期的痛苦,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3.4 小针刀与火罐疗法的伍用 由于损伤引起相应区域的血管收缩和肌肉紧张,疼痛加剧。因局部缺血而导致组织缺氧和代谢产物堆积,形成致痛物质(P物质),该物质又作用于感觉神经,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用火罐疗法伍用小针刀疗法,可以在针刀松解粘连、瘢痕的基础上,利用火罐负压抽吸作用,使病变局部去淤生新,新陈代谢加快,致痛因子的浓度降低,血流通畅,供氧和组织代谢加速,消炎止痛,使病从表出,伤从内愈。
另外,小针刀还可以与其他多种治疗方法伍用,如理疗、牵引、中药等。总之,要使小针刀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功效,既要理解、熟悉针刀的使用及适用范围,又要熟知针刀的局限性,选择合理的疗法组合,相互弥补不足,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4.1 针刀的模式和型号 目前,所用的小针刀是用特种医用无毒不锈合金钢制作而成。针体为圆形,比毫针略粗(直径1 mm左右),质硬又具有较大的弹性,针端刀口虽扁平但锋利,顶端是一个扁平葫芦形刀柄,既能掌握刀口运行的位置,又能掌握其方向。刀口线与刀柄平面处于同一平面内,像一把微型小螺丝刀。根据临床用途不同,小针刀分为Ⅰ、Ⅱ、Ⅲ型。Ⅰ型主要用于治疗软组织病变,全长150 mm(针柄长20 mm、针身长120 mm、针头长10 mm),刀口宽0.8 mm。根据针体长度又分为Ⅰ-1、Ⅰ-2、Ⅰ-3、Ⅰ-4四个号别。Ⅰ-1号最长,针身为150 mm;Ⅰ-4号最短,针身为40 mm。Ⅱ型、Ⅲ型主要用于治疗骨性病变。
小针刀具有一定的质量要求,针体细硬而有弹性,刀口小而锋利,弹性大,韧性好,硬度适宜,不易弯曲或折断。要达到剥离粘连、疏通阻滞,而又不致造成较大组织创伤的目的。
4.2 消毒维护 使用小针刀前应仔细检查,发现裂纹、生锈均不宜使用。如卷刀,可用油石磨锋利,消毒后再用。使用小针刀后应清洗干净,用纱布分别包裹后高压消毒,置于干燥处待用。消毒备用期限不可>1周。无高压消毒条件时,用器械消毒液浸泡30 min后,捞出拭干使用。现在有一次性针刀,方便无菌。
小针刀在疼痛治疗中,操作方法主要有进针四步规程、用刀八种方法,简称四步八法。
5.1 针刀进入 针刀进入是小针刀治疗的第一步。施术者熟悉病变部位的解剖特点,掌握针刀进入的技巧,是保证安全有效的首要条件,针刀进入分四个步骤。
5.1.1 定点 根据病变部位、病变层次以及周围解剖关系找准进针点。术者对病变部位要有一立体的解剖结构概念,这是保证疗效的基础。
5.1.2 定向 针刀刀口线与大血管、神经及肌纤维走向平行。若血管、神经和肌纤维走向不一致,则优先考虑刀口线与血管、神经走向一致,这样可有效地避免神经、血管和重要脏器的损伤。
5.1.3 加压分离 定点、定向后,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其余三指托住针体,稍加压力不使皮肤刺破,使进针点形成一长形凹陷,刀口线与重要的血管、神经及肌纤维走向平行。这样,血管、神经被分离在刀刃两侧。
5.1.4 刺入 在定点、定向、加压分离的基础上,快速刺入皮肤,尽量减少刺入时的痛苦。刺入皮肤后,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到位手法。在复杂而有重要结构的进针处,应缓慢地试探进针到位,以免损伤这些结构。如梨状肌下孔处,有坐骨神经干和与之伴行的血管。针刀刺入皮肤后,缓慢试探进针,一方面可通过神经血管的“自身保护作用”躲开针刀,另一方面,如进针过程中出现剧痛、麻木,说明可能触及血管和神经,此时应调整针刀角度后再进针,以免损伤重要结构。在层次少、结构简单的进针处,可快速一次进针到位,以减少进针时的痛感,如冈下肌、肱骨外上髁处,有骨板或骨干作天然屏障,肌腹或肌腱间又无重要结构,无损伤之虑。
5.2 针刀运行 针刀运行是小针刀疗法实施的主要内容。
5.2.1 纵行剥离法 适用于粘连、瘢痕发生在肌腱附着处周围的病变。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平行进皮,刀口达骨面时沿肌纤维走向纵行疏剥。若附着部位较宽,可分几条线纵行剥离,不可横行剥离,以免将肌腱附着点撬起。
5.2.2 横行剥离法 适用于粘连发生在肌纤维非附着部的病变。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平行进刀,刀口达骨面时与肌纤维走向垂直铲剥。将粘连的肌肉或韧带从骨面上铲起,感觉刀下松动时出刀。
5.2.3 通透剥离法 适用于范围较大、病变组织较厚的粘连、瘢痕。在病变范围内取数点进刀,进刀点选在肌间隙或其他软组织间隙处,达骨面时将软组织从骨面上铲起,并将病变处的粘连、瘢痕切透疏通。
5.2.4 切开(碎)疏通法 适用于瘢痕、粘连发生在软组织之间,范围较小,但病变坚硬或钙化、骨化的部位,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平行进刀,针刀达病变处将其切口疏通或切碎,以便逐渐吸收。
5.2.5 纤维切割法 适用于肌纤维紧张或挛缩引起的病变。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垂直进刀,切断少量紧张或挛缩的肌纤维。主用于四肢、腰背较大的肌腹。应用时注意切断肌纤维的数量一般不超过其所在肌肉的1/3。
5.2.6 铲削磨平法 适用于长在骨干边缘或关节的骨刺治疗。刀口线与骨刺轴竖线垂直进刀,达骨面后,将骨刺肩部或锐利的边缘铲去磨平。
5.2.7 瘢痕刮除法 适用于发生在腱鞘壁或肌肉附着点处的瘢痕治疗。刀口线与腱鞘或肌纤维走向平行进刀,沿其纵轴切割数刀,反复疏通至刀下有柔韧感,再将其从附着点处刮除。
5.2.8 皮质穿透法 适用于骨无菌性坏死的治疗,进刀方向以不损伤病变处软组织中神经、血管为原则,定点选择在距离病变骨质最短的径线上。针刀达病变部位后用力穿透皮质数处,同时穿透关节腔,起到髓内、腔内同时减压的作用。
①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对有血友病的出血倾向及凝血功能障碍者,发热、感染或骨结核患者及严重器质性内脏疾病患者,要避免施术。②防止晕针,尤其对精神紧张和体弱者,可术前用镇静剂。③严防血管、神经及内脏(如肝、肾、脊髓等)等损伤,因此,切记不可进针太深。④防止折刀、卷刃,用前应检查,并定期更换。⑤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⑥晕针的处理:晕针的主要原因,一是患者怕针,精神紧张;二是由于饥饿或体弱。晕针的表现:头晕、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等。处理方法:操作者需耐心做好医患沟通,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当发生晕针时,立即让患者平卧,保暖,一般2~3 min后症状消失。极少数患者经上述处理无效时,可指压人中和双内关穴,吸氧以及其他对症处理。
(本文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颈肩腰背痛非手术治疗》一书)
1672-7185(2014)05-0014-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5.008
2013-09-25)
R2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