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蒌散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6例

2014-01-24 22:51杨锦绣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11期
关键词:冰片水疱情志

杨锦绣

(山东省诸城中医医院,262200)

带状疱疹起病突然,发疹前有发热、倦怠、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刺痛,灼热,皮疹好发于胸背、面颈、腰腹部、单侧发疹。沿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但多局限于身体一侧,此为肝胆经络循行的位置。基底发红,疱群之间皮肤正常,疱液初为透明,渐转浑浊,间有出血。水疱大小如绿豆或黄豆样,如累累贯珠,聚集一处或数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此症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本病多与情志有关,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蕴化热,以致毒邪易感,湿热火毒,蕴结肌肤发病。或因外感风寒湿热毒邪未清,气血不畅所致。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则血瘀,瘀血阻络,不通则痛,瘀久化热,热毒内陷,故见疱疹。带状疱疹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的患者,但多见于成年人,愈合后极少复发。属于中医的“蛇串疮”“缠腰火丹”“蜘蛛疮”等范畴。

一般资料

笔者2009~2013年共治疗患者36例,其中女27例,男9例;年龄最小者35岁,最大者66岁。患者平时多脾气暴躁。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左胁痛,皮肤上出现带状或索状突起,灼热刺痛,继而出现水疱,夜间痛甚,脉弦数。根据病情及临床表现确诊为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36例患者均以口服瓜蒌散配合外敷中药来治疗。内服方药为:瓜蒌1枚(30~50g),生甘草15g,红花7g,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连服7d。同时用生大黄30g,冰片5g,蜈蚣3条,共研为末,香油调和,涂患处,每日早晚各涂1次,连用7d。

治疗结果

36例患者中20例治愈(皮疹消退,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占55.5%;14例好转(皮疹消退3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占38.8%;2例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占5.7%。痊愈的20例患者中最少服用7剂,最多服用14剂,平均服药10剂。

典型病例

患者某,53岁。平时脾气暴躁,炎热之天,又遇劳累过度,突然发生左胸胁疼痛,皮肤发红成条索状,继而出现成簇水疱,夜间痛甚,夜不能寐来就诊,脉弦数。中医辨证为:肝经湿热,热毒壅盛,瘀血阻络。应以疏肝解郁、清利湿热、疏通经络为主。内服方用:瓜蒌1枚(30~50g),生甘草15g,红花7g。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连服7d。外敷方用:生大黄30g,冰片5g,蜈蚣3条,共研为末,用香油调和擦患处,每日早晚各擦1次,连擦7d。疼痛基本消失,睡眠得到改善,又连用3剂后,治愈。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以成簇疱疹和神经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患者多性情急躁。《外科启玄》曰:“此疮生于皮肤间与水巢相似,淡红且痛,5、7个成堆,亦能散开。”情志内伤以致肝胆火盛,或因脾湿郁火,湿热内蕴,外受毒邪而诱发,毒邪化火于肝火湿热搏结,阻遏经络,气血不通,毒邪稽留体内阻于经络,滞于脏腑,气血受阻,经络不畅,症见灼热疼痛,毒热蕴于血分则发红斑,湿热凝聚不得疏泄则发水疱。瓜蒌性味甘寒,不唯以清化热痰、通腑开结见长,且能“疏肝郁,润肝躁”,“甘合于寒,能和、能降、能润,故郁热自通”,因瓜蒌用大量易滑肠而引起腹泻,故用甘草甘缓和中,虽说“痛随利减”,但毕竟泄多伤正,故乃重用甘草些许红花,则取其入络行瘀之效。外用药中大黄、冰片泻火解毒,可祛热毒;蜈蚣搜风通络,以毒攻毒。三药合用,清热利湿解毒,共建奇功。以上方药内外同治,使气血流畅,脉络畅通,修复疏通被破坏的神经,通则不痛。本病多因情志不遂而致肝郁气滞,肝气郁结,郁久化热,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搏结而致发病。要预防本病,首先应保持心情舒畅;其次在生病期间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物,饮食以清淡为主。尽量避免用手搔抓,以免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猜你喜欢
冰片水疱情志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冰片衍生物对血脑屏障通透性影响的研究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含冰片丹参制剂对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影响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
天然冰片(天然右旋龙脑)在眼科应用优于合成冰片
不同治疗时机对扁平苔癣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