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茂春
(贵港市覃塘区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21)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药物治疗的进展
伦茂春
(贵港市覃塘区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21)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免疫功能异常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不但发病率高,而且病程长且发作反复,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目前尚无彻底根治之法,但可以利用药物缓解,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极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可见深入研究本病的病因、机制以及治疗对防治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现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药物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旨在提高支气管哮喘的临床防治水平,为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为主要症状,经常在春秋季节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作[1-3]。目前我国有将近3000万人得病,并且呈持续增长趋势,病情迁延、发作反复,而且并发症较多[4]。尽管支气管哮喘在临床治疗上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依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如某些机制尚不明确等,致使目前还无法完全治愈本病,但适当的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本病的进展[5]。随着支气管哮喘各种学说以及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近年来对于哮喘的临床治疗也有了新的变化[6]。因此,本文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药物治疗进展等研究作一综述如下。
近些年来,随着临床对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以及免疫学等学科研究的逐渐深入,支气管哮喘在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使该病的防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7-8]。现将从支气管哮喘主要的几个发病机制[9]作一简介如下。
1.1 气道炎症学说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无论病程长短或是病情轻重,均存在着一定的气道慢性炎症性改变,而参与气道炎症的炎性细胞主要包括了肥大细胞(MC)、巨噬细胞(MΦ)、嗜酸性粒细胞(EOS)、中性粒细胞(PMN、 T-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DC)等等,并以组胺、缓激肽、溶菌酶以及内皮素等作为炎性介质,通过IgE介导T淋巴细胞依赖或非IgE介导T淋巴细胞依赖的炎症途径而引起炎症,进而导致AHR的发生,其主要是指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如过敏原、理化因素、运动和药物等呈现高度敏感状态,可实时反映气道炎症的严重性,最终因其相互作用而形成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特征[10]。
1.2 气道神经调节机制学说
过去有相关学者证实了呼吸道中广泛存在着神经肽网,故有人认为支气管哮喘是由神经机制所致,其炎症可影响神经和神经肽的调控机制,而相反神经机制也可以影响炎性反应。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机制:①肾上腺能胆碱能神经-受体失衡机制。β2受体功能的降低以及迷走神经功能的亢进,将导致患者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腺体分泌增多,进而容易导致支气管哮喘的发作;②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调与神经源性炎症机制。气道除常规的神经系统外,还存在着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系统,俗称第3类神经(NANC)。其中,抑制性NANC具有舒张支气管的作用,若其被炎性细胞释放的酶所降解,从而大大减弱了对胆碱能神经的抑制作用,进而导致支气管收缩而引发哮喘。而兴奋性NANC可通过局部轴索反射而释放,还可受某些介质(如PGs和细胞因子)的作用而敏感化,从而释放感觉神经肽,引起支气管收缩,进而形成神经源性炎症而招致支气管高反应性而发生哮喘。
1.3 其他学说
除以上两个学说之外,近年来,对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研究还建立了许多的机制学说,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11]:①遗传机制学说。临床数据表示,支气管哮喘好发于遗传易感群体,与基因以及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具有明显的家族性遗传倾向;②呼吸道病毒感染机制学说。有某些学者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其不但可以直接引起气道的炎性反应,还可以作为一种变应原而引起气道的变应性炎症,进而引起哮喘的发生;③神经信号转导机制学说。细胞中存在着一个调节细胞各种功能的信号转导系统,其通过受体的作用可产生各种相应的生物效应,其中支气管哮喘的发作主要是通过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和JAK(Janus激酶家族)-STAT途径进行转导等等。但由于以上学说错综复杂,因此还需要进一步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研究,以取得更大的进展。
近年来,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同时,其在临床治疗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支气管哮喘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但使用药物进行长期规范化的治疗可使哮喘症状得到控制,减少复发,乃至不发作[12]。其中,抗炎、对症、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支气管哮喘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因此,现对其临床药物治疗的应用情况[13]作一简介如下。
2.1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S)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其不但具有调节糖、脂肪以及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以及抗休克等作用。并因其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治疗,逐渐成为了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一线药物,其代表药物主要有布地奈德、氟替卡松以及丙酸倍氯米松等等。而此类药主要是通过干扰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物作用,可有效地减轻气道高反应性,显著改善肺功能,缓解哮喘症状,在降低本病的病死率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β2受体激动剂
β2受体激动剂是临床上应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又一类常用药物,其代表药物主要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丙卡特罗片等等。该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兴奋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膜表面的β2受体而引起气道平滑肌的舒张,并且能够有效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及其介质的释放,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以缓解哮喘症状。近年来相关研究证实,该类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更佳,二者具有协同的抗炎和平喘作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还能够减少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因而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2.3 其他药物
除以上两种主要治疗药物之外,临床上还有许多的药物对于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其主要包括了:①嘌呤类药物。如茶碱等支气管舒张剂,具有明显的扩张支气管、免疫调节以及抗炎作用;②白三烯调节剂。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具有一定的支气管舒张作用,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③抗胆碱药。该药主要通过抑制气道平滑肌M受体而引起支气管扩张,可作为哮喘治疗的辅助用药。此外,对于本病的治疗,抗组胺药、色甘酸钠吸入剂、骨髓嗜酸粒细胞祖细胞抑制剂以及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等药物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深入去研究,以有效防治支气管哮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厉亚.支气管哮喘治疗药物的新进展[J].中国药业,2009,18(13): 86-88.
[2] 陈壮桂,陈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近况[J].新医学,2009,40 (6):351-354.
[3] 上官文姬,沈惠风.支气管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5):602-605.
[4] 徐军.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J].中华结合和呼吸杂志,2007,11(7):12-18.
[5] 宁美珍.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5): 652-653.
[6] 王爱东.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 (4):357-358.
[7] 刘立虎,刘东辉,徐宜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现状与进展[J].临床荟萃,2010,25(7):632-635.
[8] Campbell LM.From adrmaliIle to formoteroh advaneea in the treatment of astllma[J].Int J Clill Pi-act,2010,56(7):783-790.
[9] Peters SP.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s in asthmla therapy[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1,111(1 Suppl):S62-S70.
[10] 田光,韩志海,赖丽芬,等.小气道功能指标在哮喘诊断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山东医药,2010,50(44):105-107.
[11] Turner S.Exhaled nitric oxide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 nt of zmthma[J].Curt Opi Allergy Clin lmmunol,2008,8(6):70-76.
[12] 彭丽萍,李洋,李丹,等.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在支气管哮喘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683-687.
[13] 张腊娣.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重症哮喘的临床研究[J].江苏医药,2010,36(19):26.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15-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