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先
(山西省武乡县人民医院,046300)
医患关系是指在卫生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最常见、最活跃的医疗人际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认识水平、价值观念的变化,参与意识、法律意识、平等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医疗质量和水平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医疗服务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日趋激化,为了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现将医患矛盾的成因及防范措施分析如下。
1.患者自身的原因。由于医学发展还远未达到可以治疗一切疾病的程度,许多疾病的原因还很不明了,有些检查手段也是有风险的。患者由于知识的缺乏对疾病的预后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导致病人过高的期望与实际的结果产生偏差后,将责任归于医方,导致矛盾的产生。
2.医务人员的原因。有统计表明,我国临床疾病诊断误诊率高达40%,技术水平有局限已成为医疗冲突的重要根源。
3.医疗机构的原因。医疗机构在对医疗操作规程的监督、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及医院的管理中还存在着缺陷,当有纠纷出现后,部分医疗单位包庇有责任的医生而引起患者不满,加剧了医患矛盾。
4.社会的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很快,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总体上看,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多数群众靠自费就医,医疗费用上涨速度超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患者负担加重,经济利益在就医行为中变得更加敏感,人们心目中的医学形象越来越像一项商业。而部分新闻媒体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不够了解,在调查研究不深入的情况下宣传报道,指责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在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损坏了医疗单位的名声,使医务人员的情感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总之,医患矛盾的发生是社会和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少医患冲突是医患双方对医疗行为所具有的角色意识导致对相同问题不同的归因所引起的。
正确处理新时期医患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防范医患矛盾的发生。
1.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患矛盾是因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医疗体制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医患矛盾的缓冲取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特别是推进竞争机制、医疗保险制度、药品流通体制和医疗机构的改革等。目前,我国医疗体制还很不成熟,对医疗违法行为的惩处是乏力的,患者有可能感到精神上的压力,额外的经济负担,甚至承担一定的医疗风险。因此,只有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实施,医患关系才能得到同步的改善。但是医疗体制改革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2.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在医患关系中,作为医疗部门自然是主体,患者是客体,围绕主客体间有一句口号性话语:“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医生在医治的同时,要增进与病人的情感交流,努力与病人做朋友,面对面谈心,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心理上拉近医患之间的感情,防止医患关系对立,提高医务人员的威信,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
3.加强法规教育。医疗卫生行业专业性很强,医务人员医学专业知识较为丰富,但社会、法律知识相对缺乏,个别人员对卫生行业的法律地位,对一些基本的法律原则,对患者的基本医疗权、赔偿权,对自己的诊治权、特殊干涉权、参与权的有效使用,诊治责任、紧急救助责任、最优化施治责任、解释说明责任、解除痛苦责任等的理解不深。因此,强化医疗卫生法规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法规教育,让卫生人员懂法、守法,依法办事,依法行医,有效行使法律权利,自觉维护法制权威,在卫生行业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为防范医患矛盾的发生提供基础保证。
4.加强医德教育。医德是医务工作者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必备的条件,因此医德教育要常抓不懈,自觉加强医生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使每位医生都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患者最大的信任。
5.严格执法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目前,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国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基本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规范,使各项工作纳入法制管理,严格执法,认真监督检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职业道德建设的监督检查。要通过建立举报电话、意见箱,发放调查问卷,定期召开群众座谈会等形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定期邀请各级党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单位等评议行业作风情况。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状况的考核检查,促进医务人员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供可靠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