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潇潇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近年来,针灸在临床各科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医者施治前必须辨证分清寒热虚实,轻重缓急,再选取有效穴位,施以补泻手法。兹将笔者用针灸治疗急性泄泻病例一则简介如下。
患者,女,48岁。主诉:晚上腹泻4次。自诉冒雨和朋友外出聚餐,饮食生冷油腻,当时无异常感觉。回到家中,自觉脐周腹痛,肠鸣不断,泻后方觉疼痛减轻。但不久又出现腹痛、泄泻,如此往复。患者自述其大便泄泻如水样,并夹杂有未消化食物,无臭味,泻后痛减,伴恶心干呕,手脚冰冷,肢体倦怠。时见患者面色苍白,腹痛较剧,泄泻频繁,精神委靡,舌苔白,脉濡缓。此因感受寒湿邪气,饮食不洁伤及脾胃,治当运脾化湿,温阳散寒。
取穴:天枢、上巨虚、神阙、足三里、三阴交,针灸并用。嘱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以上穴位除神阙穴外均常规消毒针刺,行平补平泻法,留针40min,期间用艾条施以温和灸,每个穴位5min;神阙穴敷上厚度为0.5cm的姜片,姜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不拘壮数,以患者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觉脐周腹部阵痛大为缓解,肠鸣减轻。次日,患者述腹泻次数减少,腹痛明显缓解,胃肠症状较前好转。效不更方,治疗同前。2次针灸治疗后,患者恢复正常,无胃肠不适症状。
按语:西医学认为,健康人每日解成形便一次,粪便量不超过200~300g。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d),粪便量增加(>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1]。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导致急性腹泻的原因有多种,季节因素、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食物中毒、饮食贪凉、消化不良、肠道疾病、肠对脂肪吸收不良等。笔者认为,本例属于急性腹泻,夏季湿温,为细菌、病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滋生环境,患者饮食不洁,使胃肠道受到极度刺激,造成胃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加快,食物吸收障碍,形成水样大便。
泄泻首载于《黄帝内经》,书中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两季多见。张景岳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是其发病的关键,常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等因素诱发[2]。本例病案中,患者感受暴雨湿邪,寒湿内盛,脾胃运化失常,又食生冷不洁,使脾胃受伤,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生泄泻。因此要施以运脾化湿、温阳散寒之法。
因本病病位在肠,选取大肠募穴天枢穴,乃大肠经气汇集之处,与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合用,可调理胃肠治大肠腑证而止泻;神阙穴居中腹,内连肠腑,灸之有健脾和胃、理肠止泻、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患者有欲呕感觉,故选用隔姜灸温胃理气;足三里系胃的下合穴,合治内腑,又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配五行属土,与脾胃相应,故取之可健脾和胃、益气养血、调理气机,擅治疗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病症[3];三阴交健脾利湿、调理肝肾,各种泄泻皆可用之。针灸配合,使胃肠气机通畅,传导正常,则湿滞自化,达到治本之目的。
泄泻可由多种原因导致,治疗时应该辨清证型,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治其本。此次治疗,本人力求选穴精简,故只选取仰卧位的5个穴位,操作方便,疗效显著。治疗期间应注意清淡饮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注意饮食卫生。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29.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4-237.
[3]路玫.针灸学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