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含,石文英,章 薇△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7)
围绝经期综合征(Peirmenopausal Period Syndrome,PMS)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性下降所致的一系列身体及精神心理症状[1]。目前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临床多以激素替代疗法为主,但此法长期应用,具有使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及卵巢癌等病的发病率上升的副作用和潜在风险。而针灸治疗PMS 由于疗效显著、绿色无副作用越来越受到医家、患者们重视[2],临床相关报道也较多。临床流行性调查[3]显示PMS 是针灸门诊60 种常见病症之一。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针灸治疗PMS 临床运用的相关文献,就针灸治疗PMS的现代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程洁等[4]通过CNKI 检索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常用经络及频次为:膀胱经113、任脉69、督脉63、脾经51、肾经43、肝经33。其中,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频次最高,《素问·奇病论》篇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膀胱经下络于肾而达胞宫,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则,膀胱经可以调节胞宫这个奇恒之腑,从而达到治疗PMS 的目的。其次是任脉,任主胞胎,任脉为阴脉之海,起于胞中,出于会阴,行于胸腹,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阴经经气来达到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的作用,有利于缓解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纪峰等[5]通过研究发现,任脉主治疾病中以妇科疾病最为常用。此外,肝经、脾经、肾经也是常用经络,围绝经期主要以肝、脾、肾三类疾病为主,因此,针之可有效改善和调理三个脏腑的阴阳平衡,改善疾病症状。
程洁等[4]还发现,常用穴位及其频次为:三阴交42、肾俞31、关元27、太冲31、百会30、太溪28。其中,三阴交在80.8%的文献中作为主穴被选用,5.8%的文献中作为配穴被选用。三阴交是脾经腧穴,又是足三阴经交会穴,取之可理肝脾肾三脏,调冲任二脉,以滋气血生化之源,使胞宫得养,重建阴阳平衡,改善患者症状。肾俞穴属膀胱经,为肾之背俞穴,关元穴位于任脉,又名丹田,藏先天之原气,太溪为肾经原穴,三穴皆可滋阴补肾、填精生髓,由于女性绝经前后诸症的出现皆以肾虚为主,故临床多选用肾俞、关元、太溪以达培元固本之效。太冲为肝之原穴,刺之可养肝血抑肝阳,对于绝经期女性情志方面症状效果尤佳。百会位居巅顶,为督脉与阳经交会之地,取之可通调全身气血阴阳,宁神定志。有研究[6]证实,针灸关元穴不仅有抗氧化、延衰老的作用,对于调节围绝经期女性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以及改善脂质代谢都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程凯等[7]通过探讨发现三阴交和关元穴之所以备受青睐,与其皆为交会穴有关,而交会穴是多经经气交集、汇聚之处,主治范围比非交会穴更为广泛,可达到以一穴而调诸经治诸病的目的,且交会穴针感比一般腧穴针感更强,易于得气调气而获良效。因此临床中应注重对两交会穴的使用,从而先后天并调,有诸经皆顾、配方选穴精当、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疗效的重要作用。
临床最常用关元与三阴交的相配,关元为调理冲任之要穴,其位置与子宫在体表投影基本一致;而三阴交属脾通任,为女科要穴。且两穴皆为交会穴,协同治疗PMS 效果更佳。合谷、太冲合称四关穴,二者皆为远端取穴,合谷属大肠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而太冲属肝经,刺之可平抑肝阳、调神益志。《针灸穴名解》认为:“其能开大通”,即四关穴可通调全身脏腑经络。其中合谷重调气,太冲重理血,二穴配伍,使气血同调、阴阳并治。临床还多用原俞配穴,取太溪配肾俞、太冲配肝俞、太白配脾俞。考率到PMS 的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肾、肝、脾,而原穴常用做治脏病,以扶正祛邪,背俞穴则对与之相应脏腑的疾病作用显著,原俞相配是取二者之共性以增强疗效。另外,临床还多辨证配穴,如心肾不交、心火内扰多配肾俞、心俞、神门、内关;肝肾阴虚、肝阳亢盛多配风池、太冲、涌泉;脾肾阳虚多配气海、脾俞、足三里。
中医学认为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渐亏,导致经血不足,生殖能力渐失,诸脏失养,阴阳失调。临床常表现阴阳偏盛偏衰,寒热虚实夹杂等病理变化,故在针灸治疗手法上多用平补平泻。研究表明[8-9]平补平泻法可以诱导邪气外出和导引正气恢复,使气机畅通,升降协调,阴阳平衡,诸症得消。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出现是因为机体阴阳衡被打破。针灸治疗可通经活络、直达病所,施以平补平泻之法可调达阴阳二气、肝肾二经及任督二脉,使气血、经络运行通畅,以奏调冲任、理肝肾之效。
针灸治疗PMS 的方法较多,主要有毫针、耳针及耳穴、穴位埋线、电针、综合疗法等。
研究[10-12]发现针刺改善围绝经期失眠症状的效果良好,相较于服用安眠药则更加体现针灸治疗的绿色无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赵蓉[13]将200 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0 例。治疗组采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分期治疗,对照不分期均用同一治疗。结果显示两组均效果显著,由此可见,针灸是治疗PMS 的有效方法,其早期介入更有利于症状的缓解。
孙占玲等[14]研究证实从改善围绝经期患者睡眠质量来看,耳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更年安片组。王小军等[15]观察结果显示在降低患者Kuppermann 评分,降低患者血清FSH、LH 水平,提高E2水平方面,耳穴疗法总有效率不劣于口服雌激素。但与激素替代疗法比较,耳穴贴压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更为简便、安全。分析总结,发现耳针及耳穴治疗对于改善患者情绪,改善睡眠,提高雌激素方面优于口服更年安片,且耳针治疗后无任何副作用,其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红等[16]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穴位埋线治疗PMS在平均起效时间、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方面都明显优于西药组。且在治疗后积分方面,则明显低于西药组。金亚蓓等[17]研究结果显示埋线治疗可显著降低围绝经期患者的临床症状Kupperman 评分,升高血清E2,降低FSH。以上研究表明穴位理线可有效调节性腺轴,延缓甚至逆转卵巢功能的衰退,对PMS 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无明显副反应。
夏晓红等[18]研究发现电针治疗后患者的疗效评价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血清FSH、LH 水平降低,E2水平升高。李艺等[19]比较关元组(取关元穴、三阴交穴)和内关组(取内关穴、足三里穴)电针治疗患者4 星期后的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显示血清E2水平均升高,FSH、LH 水平均下降,两组间效应差异不明显。此研究说明电针两组不同穴位组合均能有效升高围绝经期患者E2水平,降低患者FSH、LH 水平。电针对围绝经期患者激素水平有良性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20-21]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在综合疗效、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方面均优于单独给予中药。同时对患者进行Kupperman 评分,显示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可明显降低围绝经期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总体评分。孙静远等[22]采用针罐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妇女围绝经期患者38 例,总有效率94.7%。郑利芳等[23]通过观察发现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和单用针刺治疗后患者Kupperman 指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评分显示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在改善潮热汗出、失眠、抑郁、肌肉骨关节痛等方面优于单纯针刺。薛芳等[24]采用刮搓背部督脉及膀胱经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患者168 例,总有效率为93.5%。
综上,针灸治疗PMS 的方法多样,在临床运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发现,毫针刺激仍是目前临床及研究中的主要手段,毫针对烘热、盗汗、失眠、焦虑、阴道干涩等多症状都能有较好效果,且对性激素水平能起到良性的调节作用。耳穴因其简便、无痛多应用于改善睡眠和调节患者情绪。电针刺激能较客观、规范地控制刺激量便于定量分析,所以无论是在临床还是科研中都被广泛采用。由于围绝经期患者常表现为多症并存,故近年来临床也常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来综合治疗PMS,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未来如何才能使祖国传统针灸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来取得治愈率上的突破性进展,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长期以来,众多研究及实践证明针灸治疗PMS 是多靶点、多环节的良性调节作用。综合近年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针灸治疗PMS 的作用机制主要有调节内分泌系统、神经免疫系统,调节自由基代谢等方面。
西医认为PMS 的出现与女性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关系重大,卵巢功能的减退,分泌雌激素减少,失于平衡,导致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出现机体多方面的病理表现。长期以来,研究证明[25-26]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下丘脑- 垂体- 卵巢轴来升高血清E2,降低LH、FSH、TSH、T、T3。由于雌激素是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来实现其作用,有研究提示针灸可以调节雌激素ER 的表达水平,由此实现对垂体功能的调节,重建雌激素的部分负反馈,改善临床相关症状,预防和延缓相关疾病的发生。
研究证实PMS 的发生与神经递质的变化关系紧密。主要体现在对β-内啡肽、单胺神经递质等的影响方面。女性处于围绝经期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导致中枢β-内啡肽水平的降低,而针灸可以通过促进β-内啡肽的释放来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进而治疗PMS。实验发现针灸可以降低去卵巢大鼠的下丘脑多巴胺,升高其5-羟色胺。针灸还可以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细胞的雌激素受体表达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27],以此达到参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
女性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增强,自由基清除酶活性下降。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以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值,降低脂质过氧化物(LOP)值。通过调节自由基的代谢使机体重新趋于稳态,从而延缓衰老过程。
综上所述,PMS 是在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的基础上出现的多系统、多环节的功能紊乱。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认识观念及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在治疗PMS 时具有明显优势。针灸治疗PMS 是多通路、多靶点的良性调节作用,其方法多样、疗效肯定,应用无局限性,且未见有任何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的报道,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但已有的临床资料显示,大样本、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并不多,且临床观察随访时间过短,无法掌握患者后期的症状及激素水平的变化。国外有研究者认为[28],女性PMS 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重大,目前试验中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取得的临床效果多无统计学差异,而国内的临床研究也未能提供高等级的证据支持。所以今后的临床研究应采用规范化、标准化、大样本、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以明确针灸治疗效果。对于针灸治疗PMS 的机理研究,目前大多集中在PMS 的1 个或几个靶点,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观察评价。近年有学者利用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手段,从基因水平深入探讨针灸作用机制,虽尚未明确,但其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2-385
[2] 杜元灏.现代针灸病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3
[3] Avis NE,Coevtaux RR.The role of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menopausal hot flashes[J].Menopause,2010,17(2):230
[4] 程洁,李忠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选穴规律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21-23
[5] 纪峰,李沛.任脉腧穴在妇科针灸临床中的应用概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29(5):69-72
[6] 甘露.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的选穴规律研究[J]. 健康必读,2012,11(9):84-85
[7] 程凯,宫静,田素领,等.交会穴在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中的作用探讨[J].光明医学,2010,25(10):1947-1950
[8] 宋亚飞. 针刺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78 例[J]. 河北中医,2012,34(12):1833-1834
[9] 孟雪芬.中药加体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60 例临床观察[J]. 世界中西结合杂志,2012,7(7):607-608
[10] 朱佳玲.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6):368-369
[11] 刘健.围绝经期妇女各相关系统的变化[J]. 中国社区医师,2007,9(20):3-4
[12] 刘永梅,董艳华,高利刚,等. 围绝经期失眠的中西医研究概况[J].山东医药,2013,53(34):105-107
[13] 赵蓉.分期针灸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100 例[J].山西中医,2011,27(1):31-32
[14] 孙占玲,金亚蓓,金慧芳. 耳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多中心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4):209-211
[15] 王小军,彭南彩,罗晓婷,等. 耳穴贴压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30 例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生殖激素的影响[J]. 中外健康文摘,2012(36):63-66
[16] 刘红,杨大男. 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86 例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2):5-7
[17] 金亚蓓,郑利芳,项洪艳,等.穴位埋线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作用及性激素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3):220-221
[18] 夏晓红,胡玲,秦征玉,等.电针三阴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针刺研究,2008,33(8):262-266
[19] 李艺,夏勇,刘世敏,等.电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4):199-201
[20] 王其超.针药结合治疗女性更年期出汗症60 例[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8):201-208
[21] 张传慧,范有强,张新颖,等. 宁神汤结合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36 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3):303-304
[22] 孙静远,张永臣.针罐配合心理疗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38 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药杂志,2013,34(9):50-51
[23] 郑利芳,金亚蓓.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更年期综合症临床疗效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0):673-674
[24] 薛芳,安玉菊. 背部刮痧加耳穴贴压治疗更年期综合征168 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2):789
[25] 程凯,田素领.逆针“关元”“三阴交”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1):15-19
[26] 徐天舒,石明晴,韩克.等.针刺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血清E2水平及下丘脑5- HT 含量的影响[J]. 南京大学学报,2010,26(4):296-298
[27] Waugh EJ,Lam MA,Hawker GA,et al.Risk fators for low bone mass in healthy 40-60 year old women: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steoporos Int,2009,20(1):17-21
[28] Borud E,Grimsgaard S,White A.Menopausal problems and acupuncture[J].Auton Neurosci,2010,157(1-2):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