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种畜场,四川南充 637131)
猪的常用疫苗及选择、使用方法
陈明洪
(四川省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种畜场,四川南充 637131)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经加工(培养、浓缩、脱毒、杀灭),使其失去原有致病性而仍保留良好抗原性,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用于预防疫病的一类生物制剂。
目前在猪病防控中普遍使用的疫苗有活苗(弱毒苗)与死苗(灭活苗)两大类,又可细分为单价疫苗、多价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基因缺失疫苗等。
1.1 细菌活疫苗 目前,常用的有仔猪副伤寒活疫苗、仔猪大肠杆菌K88、K99基因工程活疫苗、败血性链球菌病活疫苗、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活疫苗、支原体肺炎活疫苗、猪布氏杆菌病活疫苗等。
1.2 病毒弱毒疫苗 目前,常用的有猪瘟弱毒苗Ⅰ(俗称脾淋苗)、猪瘟弱毒苗Ⅱ(俗称细胞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弱毒苗、猪伪狂犬病弱毒苗、日本乙型脑炎弱毒苗、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苗等。
1.3 细菌灭活疫苗 目前,常用的有猪链球菌双价灭活苗、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苗、猪支原体肺炎灭活苗、猪萎缩性鼻炎灭活苗、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苗、仔猪大肠杆菌病三价灭活苗等。
1.4 病毒灭活疫苗 目前,常用的有猪蓝耳病灭活苗、猪伪狂犬病灭活苗、圆环病毒病灭活苗、猪口蹄疫O型高效灭活苗、细小病毒病灭活苗等。
2.1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免疫接种前必须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从猪场实际生产出发,考虑本场常见疫病种类、发病特点、既往病史、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受威胁程度,结合猪群种类、用途、年龄、各种疫病的抗体消长规律及疫苗性质等因素,制定适合本场实际需要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包括:接种猪类别,疫苗名称,免疫时间,接种剂量,免疫途径(皮下、肌内、口服、滴鼻、胸腔、穴位等),每种疫苗年接种次数,疫苗接种顺序,间隔时间等。免疫程序一经制定应严格按要求执行,并随抗体检测结果,疫病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免疫程序切忌照搬照抄、一层不变和盲目频频改动。
2.2 疫苗选择
一是选用疫苗应有针对性。不能见病就用疫苗,既浪费人力、物力,又增加猪只免疫系统负担,造成免疫麻痹。一般来讲,免疫效果不佳或可通过药物保健进行防控的普通细菌性疾病,皆可不必用苗。免疫接种应将防控重点放在传播快、危害大、难控制的重大动物传染病上,如猪瘟、蓝耳病、伪狂犬、口蹄疫、圆环病、支原体肺炎等。
二是灭活苗、弱毒苗的选择。灭活苗与弱毒苗各有优缺点。如果本场尚无发生该病,只受周边疫情威胁,一般应选择安全性好、不会散毒的灭活疫苗;否则应选择免疫力强,保护持久的弱毒疫苗。弱毒疫苗有强毒、弱毒之分,原则上应先用弱毒,后用强毒。
三是毒(菌)株的血清型选择。有些传染性疾病的病原有多个血清型,如口蹄疫(有7个不同血清型和60多个亚型),猪链球菌(1~9型为致病性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有15个不同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间的交叉免疫保护很低,如果使用疫苗毒(菌)株的血清型与引起疾病病原的血清型不同,则免疫效果不佳,可引起免疫失败。选择疫苗时,应选择当地流行的血清型,在无法确定流行病原血清型的情况时,应选用多价苗。
2.3 疫苗的采购、运输和保存 疫苗应在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指定的具有《兽药经营许可证》的兽药店购买,所购疫苗必须具备农业部核发的生物制品批准文号或《进口兽药注册证书》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选择性能稳定,价格适中,易操作,有一定知名度的厂家生产,不要一味追求新的、贵的、包装精美的及进口的疫苗。疫苗在整个流通环节中要完善冷链系统建设,冻干苗应在-15℃条件下运输、保存,禁止反复冻融,灭活苗应在2~8℃条件下运输、保存,防止冻结。同时,避免光照和剧烈震动,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疫苗失效和效价降低。
2.4 针头、注射器具的准备 哺乳仔猪(0~25日龄)使用9×12(外径为0.9 mm、长度为12 mm)规格针头,保育猪(25~70日龄)使用12×25针头,肥育猪(71日龄至出栏)使用12×38针头,种猪免疫使用16×38针头,要求针孔无堵塞,针尖锋利无倒钩。注射器宜用10~20 mL规格,刻度要清晰、不滑杆、不漏液。洗净后高压煮沸消毒20 min,晾干备用。
2.5 猪群健康状况检查 疫苗注入猪体后需经一系列的复杂反应,方能产生免疫应答。因此,接种前猪群的健康状态尤为重要,接种猪只必须健康、无疫病潜伏,对患病、体弱和营养不良猪只只能日后补免。猪群在断奶、去势、运输、捕捉、采血、换料或天气突变等应激诱因下,不利于抗体产生,不宜实施免疫注射。接种疫苗前10 d,饲料中不能添加任何抗菌药或抗病毒药物,可添加营养保健剂,黄芪多糖和电解多维,以增强猪只体质,减少应激,提高猪群的免疫应答能力。
2.6 小范围试用 中途更换厂家的疫苗及新增设的疫苗,应选择一定数量的猪只先小范围试用,观察3~5 d,确定无严重不良反应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免疫接种。
3.1 疫苗准备 统计接种猪只数量,取出对应疫苗量。详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仔细检查疫苗名称、包装、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严禁使用破损、瓶塞松动、油乳剂破乳、失真空、变质疫苗。
3.2 等温操作 为防止温差引起的疫苗效价降低和猪只不适,冷藏疫苗应在室温环境下放置一段时间,待恢复至常温后才能稀释(活疫苗)或直接注射(灭活疫苗)。当环境温度超过20℃时,应将疫苗放入保温箱内,并放入冰块,保证疫苗操作期间的全程温度控制。
3.3 疫苗稀释 活疫苗应现用现稀释,一定要用厂家提供的专用稀释液等量稀释,在配制后1 h内为最佳注射时间,最长不能超过3 h;灭活苗开封后限当日使用,未用完疫苗应废弃。
4.1 过敏反应 疫苗对猪只属于一种异物,个别猪只会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免疫接种后应仔细观察猪只精神、食欲、饮水、体温、大小便等,对不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轻度过敏反应,不必使用抗过敏药,一般经1~2 d即可自行恢复;对出现发抖、发绀、口吐泡沫、呕吐、呼吸困难、倒地痉挛、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者,应立即使用肾上腺素注射液(0.1%)1 mL,进行紧急抢救。
4.2 防止散毒 免疫接种工作结束后,一切器械与用具都要严格消毒,剩余活苗、疫苗瓶等应集中进行无公害消毒处理,以免散毒污染猪场与环境,造成可能存在的隐患。
4.3 免疫接种登记 每次免疫接种后,应认真填写免疫记录,完善的免疫记录包括:疫苗名称、性质、免疫日期、舍别、栏别、猪只年龄、免疫头数、剂量、疫苗生产厂家、有效期、批号、接种人员等。完整详尽的规范性记录,可防止猪群免疫接种中可能出现的漏免和重复免疫,有利于猪群免疫接种后的抗体检测和生产管理软件的数据录入工作。
4.4 加强饲养管理,禁用免疫抑制性药物 免疫接种后应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饲喂营养均衡、无毒、无霉变的优质饲料,减少各种应激,增强猪只体质,提高猪群抗病力和免疫应答能力,以利抗体的产生。免疫接种后10 d内要避免使用影响免疫应答的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如氟苯尼考、喹乙醇、磺胺类药、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及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如果免疫期间猪只发病应尽量避免采用上述药物治疗,如必须使用则待病猪康复后10 d补免。
4.5 抗体检测 根据免疫档案记录,21 d后应对被免猪只按照一定比例采样抽血,进行血清学抗体检测,根据群体免疫合格率和抗体整齐度,评估疫苗接种效果。对免疫抗体不达标者要及时补免,补免后仍不合格者应及时淘汰,以消除疫病隐患。同时抗体检测也可作为评价疫苗质量好坏和修正、完善免疫程序的重要依据。
2013-11-26
S858.28
:B
:1005-7307(2014)03-003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