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格力聘请国际巨星成龙做其品牌代言人,并且把沿用了十几年的广告语“好空调 格力造”改为“格力 掌握核心科技”。
首次邀请明星代言,显示出格力的两大战略意图。首先,从口号内容的变化来看,格力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领先的行业技术,并且要以技术为龙头带动空调事业的繁荣;其次,格力邀请成龙,是看重了后者健康积极的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格力要加速国际化,使全球消费者了解“中国创造”的魅力,成龙是最佳人选。
3年过去了,格力的营业额保持着每年200亿的增速,董明珠更是提出5年后“再造一个格力”的愿景。但不搞产品多元化,光靠单一品类做引擎的格力,究竟能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谁也难做保证。
不过,董明珠信心满满。她说:“不少人问我,你们只做空调,营业额连年上升,未来会不会遭遇到天花板。我的回答是——行业没有天花板,企业可能有,但我们不会有。因为我们就是要走专业化道路,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引领空调行业。”
董明珠经常用“前十年摸索,后十年明确方向”来总结格力前20年的历史。2000年,重庆有个工程招标,要定制50套一拖四空调(指4个室内机,共用一个室外机,价格比买多套空调便宜,噪音也较小,省去安装多台室外机的麻烦)。格力中标了,但发现自己做不出来。为了守约,格力去日本采购,采购完回来一算,这单生意亏了28万。
当时为了生产一拖多空调,不少国内厂商出钱购买国外即将淘汰的技术,或者与外企成立合资企业。格力也不例外,董明珠派人去日本,想购买一家企业最新的技术,但对方很坚决地告诉格力的人:“我们不卖,因为这个技术目前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这句话彻底打醒了我!”多年后回头看,董明珠明白,“当初我们能拿钱买到的技术,都是别人已经淘汰不要的。中国企业想崛起,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下定决心搞研发!”
2003年,格力成立了三个研究院,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如今,格力拥有制冷技术研究院、机电技术研究院、家电技术研究院、自动化研究院4个基础性研究机构,拥有400多个国家实验室,组建了一支超过5000名专业人员的研发队伍。仅仅在2012年,其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就超过了40亿元。
“我对技术投入从来不吝啬,要多少投多少!”对内要求节约一张纸一滴水的董明珠在对技术研发的态度上毫不含糊。
现在,格力空调不仅仅在家用领域销量位居第一,在酒店、车站、百货大楼等公共场所也占据着很大的比例。离心机技术最初来自美国,多联机来自日本,如今这些技术格力都已经掌握。7000多项技术专利,使格力可以针对药厂、食品加工厂之类的特定环境提供完全个性化的空调方案。从2010年开始,格力中央空调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越大金等品牌,位居行业第一。
在售后服务方面,2005年,格力电器就率先实施“整机六年免费包修”政策,引发全行业跟进。2011年3月,格力再开行业先河,推出“变频空调一年免费包换”政策,2012年,这一政策又升级为“两年免费包换”。
但董明珠对格力的售后服务状况并不满意,她说:“一流的服务不是指售后服务有多好,而是根本不需要售后服务。依靠售后服务来弥补产品质量不佳的企业,未来必垮无疑。”她主张“不拿消费者当试验品”,要把空调产品的服务强化在售前售中,实施零缺陷工程,把问题消灭在“可能性”中,实现从事后补救向事先预防的服务目标转变。
有人问董明珠,格力为什么不向其他产品领域扩展?言外之意乃是,业余搞房地产的企业都发财了,格力还这么保守,只做空调,错失了很多发展机遇。董明珠表示:“正是在‘工业精神的指导下,格力专注做空调,多年的积累,才登上了今天的高峰。‘工业精神是一种吃亏精神,但是,吃小亏往往会赚大便宜。格力耐得住寂寞,埋头做研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技术和生产方面积蓄力量。当格力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格力可能会在相关领域进行拓展。”
董明珠坚持的空调专业化策略,除了在二次消费、产品升级方面抢夺市场,另一块是在垂直产业链上做一些专业化的扩张。格力要将过去很长的垂直产业链打平,从纵向扩张变成横向延展,即向制冷领域延展,全面掌握格力空调所需要的压缩机、电机、电容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和生产制造工艺,并把这些零部件推向海外市场。
近年来,格力空调海外发展迅速,在巴西、越南、巴基斯坦都有生产基地。“我对国际化的理解,不是简单到外面投资建工厂。”董明珠主张“先有市场再建工厂”,而不是一股脑把自己的工厂复制推到全世界。
在德国,格力推销自己的空气净化器,但德国人不买账,因为那里蓝天白云,不需要。这也让董明珠颇有感触:“企业要对社会负责任,空调的未来我看到的是环保需求,看到的是再生能源需求。”所以,格力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筹建了4个再生能源公司,投入了好几亿,尽管回报微乎其微。
“再生能源一定要坚持做,以后一定能赚钱。我们企业家不能急功近利只看眼前利益,要对社会负责任!”董明珠说。
“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这是格力空调的最新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