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宋 健
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系 刘 艳
社会资本的思想渊源及理论发展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宋 健
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系 刘 艳
企业社会资本在广泛社会分工和合作过程中具有资本收益增进作用,其互动特征带来社会整体效应的正外部性,对于企业发展的资源分配、组织创新和社会融资等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其思想体系正逐步被拓展到其他领域的研究。
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化;社会资源;价值创造
“资本”是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最早出现于经济学研究领域。从亚当·斯密(Adsm Smith)的古典经济学开始,经济学视野中的资本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为了解释单纯用经济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不能解释的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一些尝试与经济学对话的社会学家们将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与联系也纳入资本的范畴,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弥补这一缺憾(见表1)。
自从“社会资本”概念被引入学术研究以来,它表现出的强大解释力越来越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它不仅仅被社会学和经济学所追捧,更引起了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们的兴趣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社会资本不仅会影响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发展,更会影响到企业和区域的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经营绩效,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如同其他新的概念出现一样,社会资本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但在不同的视角下,它又成为了最具争议性的概念之一。新资本论中的“社会资本”思想最早出现在社会学研究中。①有些文献提出“社会资本”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学研究之中,因为早在十九世纪末,奥地利的庞巴维克提出过“社会资本”的概念,但当时他提出这个概念是用来与“私人资本”相对应的,他所谓的社会资本指的是“那些用来作为在社会经济方面获得财富的手段和产品”(庞巴维克,1995),也是一种经济资本。这种定义与后来社会学家所理解的反映人们社会关系的“社会资本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故而为了明确本文中所指的“社会资本”概念,这里借用了林南的观点,强调是“新资本理论中的‘社会资本’”。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主题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从目前所能发现的文献来看,“社会资本”概念的始作俑者当属莱达·汉尼芬(Hanifan,1916,1920),他在 1916年发表的“乡村学校社群中心”一文和1920年发表的《社群的中心》一书中用“社会资本”概念解释社区参与在当地教育成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说明了社会交往对教育和社群社会的重要性。他认为:
表1 资本的类型及特点
“社会资本……是指……那些占据人们大部分日常生活的可感受的资产:即良好的愿望、友谊、同情,以及作为社会结构基本单位的个体和家庭间的社会交往。”(转引自:Woolcock,1998)
可见,Hanifan把社会资本作为个体的一种资产的想法和当前一些观点极为相似,对个体间社会交往的重视表明了这一概念的提法已经初具现代“社会资本”的雏形。
虽然社会资本的思想渊源由来已久,但是,直接运用这个概念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还是近十几年开始的。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比较早研究的是简·雅各布斯(Jacobs),他将“网络”作为社会资本应用于城市邻里关系的研究,这种将社会资本界定为“邻里关系网络”的做法一直被沿用至今,并且成为当前研究社会资本的主要范式之一、①林南:《社会资本:争鸣的范式和实证的检验》,载于《香港社会学学报》2001年第2期。(在此文中,林南认为社会资本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范式:(1)社会网络和嵌入资源;(2)社团与民间参与;(3)普遍信任与不信任。其后还有卢里(G·Loury),他首次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到经济学之中。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是具有驱动作用的,此后,在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loeman)、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等学者那里,这个概念和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扩展,包括了所有有利于以共同收益为目的的集体行动的规范和网络、信任等。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被学术界公认为是第一个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了较为彻底而系统的阐述。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于1980年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他分析了社会资本的性质,阐述了个体和集体的社会资本具有“马太效应”。他提出社会资本与其他资本间的联系是因为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量是依赖于行动者可以有效加以运用的联系网络的规模的大小,依赖于与他有联系的每个人以自己权力所占有的(经济的、文化的、象征的)资本数量的多少。因而,社会资本从来无法独立于其他资本而存在。不同类型的资本只有在特定的“场域”(field)内才是有效的,②布尔迪厄提出的“场域”概念是指以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但各类资本间又是可以转换的。布尔迪厄指出,由社会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换较为复杂,因为社会资本的交换具有更少的透明性和不确定性,如义务不明确、时间不确定和互惠期望的破坏,所以,直接将社会资本转换成经济资本从长远角度来看是会承担“忘恩负义”的风险。但总的来看,对社会资本的投资总会是有利可图的。因为社会资本具有使其他资本收益增值的效应。(Bourdieu,1985:pp256-258)
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loeman,1927~1995)在综合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资本理论,1988年,他在《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上发表题为《人力资本创造中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一文,从社会结构功能的角度对社会资本作了定义。他认为在复杂的行动系统中,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网络为个人提供了新的资源——社会资本。它是一种表现为相互关心、相互信赖关系的无形资本或公共物品,这种资本很难通过市场交换来提供,它是影响个人行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因此,人们应该尽力创立这种资本。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资本,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期望和义务的长期关系,并进行定期交流,以维持共同遵守的规范的存在。
对于科尔曼关于社会资本生产性的论述,有些学者加以了批评,认为他是从社会资本的功能来下定义,这就将社会资本的来源与收益混为一谈,不仅导致循环论证,也使得社会资本理论过于简单化、缺乏概念的表述。波茨(1993)就指出科尔曼的理论过于强调社会资本的积极一面,而忽视了其消极一面。
尽管有些学者对于科尔曼关于社会资本的界定仍存在着诸多的争论,但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为“微观”与“宏观”的理论研究构建了一个很好的联结平台,“这一概念能够表明,这类资源如何与其他资源相结合从而导致宏观水平的不同行为与微观水平的不同结果”(科尔曼,1990)。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社会资本理论的兴起和向各个学科领域的扩张与普特南(Robert Putnam)的贡献有着较大的关系。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普特南(Putnam)和其同事花费了20年时间对意大利行政区政府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像其他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它使得实现某种无它就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成为可能,并“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他认为,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会使人们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并建立各种社会联系,而这些社会联系在将来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帮助,如获得就业的机会、得到社会的支持等,社会资本对经济组织的活力和规模有着重大影响。他相信社会资本的特点就是阐释了社会规范的作用,它能促使成员为达到共同的利益而团结合作,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正如其获得巨大声誉一样,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也遭到来自多方面的批判。怀特利在《社会资本起源》中认为其定义混乱,因为信任和规范是心理现象,公民参与网络是个体间的行为为关系,是由个体生活于其中的制度所塑造。就社会资本与制度问题,人们普遍认为普特南没有给出制度以清晰的定义,充满不确定性的内容。(转引自:卜长莉,2005:pp62)
但是,普特南从政治角度对社会资本的大力推介确实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学者纷纷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社会资本,加剧了社会资本理论在各个研究领域的扩张。如,美国学者迈克尔·伍考克(Woolcock M)、彼得·埃文斯(Evans)和简·弗泰恩(Fountain)等人从创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等方面研究了社会资本。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2001)通过对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研究后,从文化角度研究了社会资本,他的社会资本理论是建立在社会信任基础上的。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提高,有些学者也开始从组织理论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作用(Nahapiet、Ghoshal,Tsai,1997,1998)。
韩炜等(2013)从关系强度与关系资源的角度考量社会资本,考察了初始资源、关系强度和关系资源与创业行动效率间的关系,以及资源获取匹配度对该作用过程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作用的发挥源于其为创业者所提供资源的匹配效果,而非其自身的存量特征。
社会网络观,是将社会系统视为一种依赖性的联系网络,社会成员按照联系点有差别地占有稀缺资源和结构性地分配这些资源,其独特特征是强调按照行为的结构性限制而不是行为者的内驱力来解释行为。社会网络研究是西方社会学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试图研究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及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探索深层的社会结构即隐藏在社会系统复杂表面下的固定网络模式,是一套分析方法和技术。
在前面布尔迪厄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中都提到了“社会网络”的概念,但在他们那里,网络更多只是一种比喻。而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中,社会网络早已超越了隐喻(metaphor)阶段,形成了一套关于社会网络的社会资本观,对社会资本理论微观分析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将对几种具有影响力的理论观点作一评述。
格拉洛维特(Mark Granoveter)虽然没有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但是他在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地位。他提出的“嵌入性”(embeddedness)概念是社会资本理论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他的“弱关系假设”(weak tie)则是结构分析的重要结论。
在格兰诺维特看来,“嵌入”实质是各种经济活动都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的限制(Granovetter,1985)。他指出,在经济领域最基本的活动就是交换,而交换行为得以发生的基础是双方必须建立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信任来源于社会网络,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因此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嵌入于社会网络的信任结构之中。与此同时,他在研究社会网络结构对经济行动的影响时,提出了著名的“弱关系的力量假设”(hypothesis about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他的假设分析解释了强关系(关系亲密)代表着同质性,在同质性强的网络中,流动的信息有较大的重复性和剩余度,故对个人的帮助不大。而弱关系(关系疏远)对应的是异质性,它可以起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桥”的作用,为人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信息。
“社会资本”可以说是对“嵌入性”的一个绝好说明,前述布尔迪厄和科尔曼等人的社会资本理论中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无不体现出社会资本就是一种“嵌入”于个人的社会网络和个人所处社会结构之中的可调动的资源。同“弱关系假设”相比,嵌入性的概念则暗指,经济交换往往发生于相识者之间,而不是发生于完全陌生的人们中间,所以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信任而不是信息。而信任的获得和巩固需要交易双方长期的接触、交流和共事,实际上,嵌入性概念里又隐含着强关系的重要性。
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对社会资本理论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他的“结构洞”(structural hole,1992)理论之中。他于1992年在《结构洞》一书中首次明确指出,关系强弱与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多寡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与网络中的“结构洞”有关。他指出在由大群体形成的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联系或关系中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因而称作“结构洞”。例如,如下图示:在ABC网络中,如果AB之间有关系,BC之间有关系,而AC之间没关系,则AC是一个“结构洞”。AC如果要发生联系,必须通过B(见图1)。
图1 结构洞示意图
伯特的结构洞理论是在继承和融合了科尔曼、格兰诺维特等人的社会资本思想的基础上,创新并丰富了他的理论成果。他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是一种结构主义的,认为它是一种能够带来资源和控制资源的网络结构,这种观点对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行为提出了新的社会学解释。即竞争优势不仅是资源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优势。即只有结构洞多的竞争者,其关系优势大,获得较大利益回报的机会就高。任何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保持和发展优势,就必须与无关联的个人和团体建立广泛的联系,以获取信息的控制优势。
伯特从网络结构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长处在于它并不限于人际网络的分析,它还可以描绘组织与组织间的网络关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只强调网络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显然未能解决网络结点的资源对网络结构的影响,而且伯特的理论中明显地假设了个人利益理性化和竞争最大化,忽略了网络成员的身份即“谁”以及文化规范等其他因素。
美籍华裔著名社会学家林南(Nan Lin)长期从事社会网的研究,他在发展和修正格拉洛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时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在林南看来,资源就是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经过某些程序而被群体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被占有会增加占有者的生存机遇。林南将资源按其所属的属性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指个人拥有的财富、自然禀赋、教育、知识、地位等可直接为个人支配的资源;社会资源就是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如权力、财富、声望等,这种资源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必须与他人发生交往才能获得。
林南还把人和社会的行动都分为两种:即工具性行动(instrumental action)和表达性行动(expressive action)。“工具性的行动是被理解为获得不为行动者拥有的资源,而表达性行动是被理解为维持已被行动者拥有的资源”。林南的社会资源观点是针对“工具性行为”而言的。认为人际关系对工具性的行为产生影响,人际关系的应用就是因为市场不理想,市场信息不能为所有的人共有,而只能为相对应的一部分人所具有。在完全和理想的市场中,这个理论不能用。在有些体系里,人际关系是不允许的。
在“社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林南又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他认为“(社会资本)是期望在市场中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社会资本是)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林南,2005:pp18,24)。这个定义兼顾了社会结构的制约,同时又看到了它的使动,即人的社会行动的目的性和能动性。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将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联系起来,将社会资本按照与一个人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他人特征的数量或种类来分析,这使社会资本的测量成为可能。
林南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理论都指出了,个人可以利用周围的社会关系实现其工具性目标,而从两个理论的最初含义来看,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都与网络相关,但社会资源理论仅仅与社会网络相联系,而社会资本是从社会网络中动员了社会资源,其理论所涉及的范围更广泛。林南将两者联系起来,使我们更能清晰地认识到“关系资源”在社会网络中的作用。
隋敏等(2013)认为社会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其通过对契约履行程度,资源获取与整合以及交易成本节约等多方面的影响来实现其价值增值的功效;在采用动态博弈模型能够深入地分析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如何形成信任机制之后,进而揭示社会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随着信息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应当将社会资本纳入到企业战略层面,促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良性互动,构建基于社会资本生成与开发的价值创造模式,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这里综合了一下学者们的观点,关于社会资本的相关概念与内涵见表2。多数学者赞同企业内外部的社会资本的整合对于企业在资源分配、组织创新和社会融资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人们将社会资本看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资源和财富,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
表2 社会资本的界定与分析小结
[1]Woolcock M.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owar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and policy framework[J].Theory and Society.1998.
[2]Bourdieu P.The forms of capital.In J G Richardson(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M].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5.
[3]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4]Nan Lin.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in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M].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2001:pp3-30.
[5]Ronald Burt.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pp13-34,45-49.
[6]Robert D.Putnam.Bowling alone:American'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Journal of Democracy.1995,6(1):pp65-78.
[7]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creation of value in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paper proceedings.1997:pp35-39.
[8]韩炜、杨俊、包凤耐:《初始资源、社会资本与创业行动效率》,载于《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第3期,第25~32页。
[9]隋敏、王竹泉:《社会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影响研究》,载于《当代财经》2013年第 7期,第 111~123页。
book=41,ebook=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