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沙莉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广东广州 511400)
广东河源客家传统民居特点与现状研究初探
——以紫金县传统民居为例
■王沙莉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广东广州 511400)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曾有学者指出:“河源客家文化虽然丰富多彩,历史积淀深厚,但相对于梅州、赣州、闽西三地,却并无特别突出的地方”[1]。笔者并不认同此观点,人文地理学将广东地域文化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三个“文化圈”,而河源正处于这三个文化圈的结合部,呈现出特有的混融文化[2],但相对其他客家地区,研究起步较晚,还未被深入发掘。提到客家民居,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犹如UFO体型巨大的圆形土楼和里外三层的半圆形围龙屋。但当我们驱车行驶在河源村落蜿蜒的山路上,不时可见田野、山坡、林间零星屹立着方形围楼,这些围楼在外观上不似土楼和围楼屋的厚重古朴,格局、飞檐、山墙变化丰富,再加上麻石底座、黄青色砖墙身,在崇山峻岭中反而凸显出一些温和清秀的景象。本文以河源市紫金县传统民居为例,对其特点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紫金县位于河源市东南部,旧称永安县,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建县,1949年解放后,曾划属惠阳、汕头专区,直至1988年改属河源市。紫金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形成,有赖于其历史文化的沉淀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历史文化方面,据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屈大均的《入永安县记》探知:草木搭建的围楼、围寨是永安客家先民最早的居住模式[3]。随着江西、福建、邻县人的不断迁入,带来新的建筑工艺,再加上当时农民、矿工起义不断,当地民居从草木围楼发展成为防御功能强的土木砖瓦型围楼[3]。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紫金地形以山地为主,全县境内八成以上为山岭,这与客家土楼、围龙屋和土围子所处的丘陵、山区小平原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同,决定了紫金县客家民居必然是依山而建、以相对分散的小户型聚居的门堂形式的民居特点。
由于地形以山岭为主,紫金县村落为散点式布局,建造民居非常讲究选址,无论规模大小,必定选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朝向一般为坐南朝北,如果确实无法两全,则有意将大门朝向偏转角度。民居门前为禾坪,禾坪前面是水塘,或者因为地势环境的原因是一条河流。紫金客家民居的建筑基本形式为四方型堂屋(方型围屋的一种)。堂屋是一种以厅堂、祖堂居中、两侧设置居住横屋的建筑形式。堂屋有一堂屋、二堂屋、三堂屋……九堂屋,还有十八堂屋。建筑专家认为堂屋这种源于中原遍布全国汉族聚居地的建筑形式是营造各种客家传统民居的细胞[4]。紫金县境内主要民居形式为二堂屋和三堂屋,其中三堂屋是当地最具气势和变化丰富的建筑形式,曾有学者专门称之为“紫金县三堂屋”。其总体平面上由中轴线下堂、中堂、上堂构成,两侧加有横屋,三堂密度一致,进深则有区别,并且形成前低后高的层次,有些建筑的外部的屋顶也顺势形成阶梯样式。规模大的三堂屋楼层可达3-5层,占地面积数千平米,四角专门凸出的楼阁作为碉楼,有军事防御作用,这种建筑风格明显受到河源东北部“四角楼”的影响。除了空间结构的变化,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各式各样的丰富。由于紫金县接邻潮汕地区,曾也划属汕头专区,所以当地非常多的民居建筑带有潮汕装饰风格,五行山墙、木雕、彩描等都有体现。笔者曾在考察中遇到过多次当地居民翻修老屋或祠堂,发现都是从潮汕地区请的工匠。“紫金县三堂屋”不仅反映了客家民居建筑从“土围子”、“四角楼”到“碉楼型堂屋”的“方型围屋”风格演变,还体现出客家族群与潮汕族群的混融文化,极具独特性(图1)。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民居逐渐不适合当代人们的居住要求,越来越多的村民搬出老屋,自建洋房,紫金县的村民同样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客家民系“祖先崇拜”的精神特质与客家民居“祠堂合一”的特点,族人即使搬进新房,老屋(祖屋)都不会被拆除,除了清明、重阳、春节的祭拜,还有在结婚、生子、寿诞、丧葬等重大事件时,全家(族)人必返回老屋举办仪式。因此,紫金县境内还保存了富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民居。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将全县境内具有研究价值的传统民居分为以下3类:
■图1 形式丰富的客家民居■图2 桂山石楼■图3 德先楼■图4 废弃的传统民居■图5 破旧杂乱的传统民居■图6 正在修缮的传统民居■图7 村民改建的现代化传统民居
这类民居或所在的村落已被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也逐步开发为旅游景点。南岭镇德先楼建于清末,是全县客家民居建筑中最具代表、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也是紫金县首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2)。桂山村桂山石楼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全县清代建筑群中的珍宝,也是多本建筑书中的围屋型民居代表性案例(图3)。其所在的桂山村保存清末民国时期的客家民居十多座,蕴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功申报了广东省古村落单位。同时申报成功的还有龙窝镇群丰村,村内传统民居形式为碉楼式二堂屋,楼高壁坚,防御性能极强,潮汕风格非常典型,有“民国客家民居标本”之称。这些民居之所以保存至今仍然完好,主要的原因就是族人一直居住在此,并且及时修缮,同时也会根据需要对屋内格局做一些调整,但是不会破坏原有的建筑形式。
这类民居虽然在外观上保存完整,并且有些还独具特色,但是由于没用利用保护和修缮,屋内用于堆积杂物或者饲养家禽,破旧拥挤,再加上房屋的自然老化、木结构与墙面霉变等,有些内墙都已坍塌。参观者也只能从斑驳的外观、积满灰层的屋顶梁架、残缺的窗棂、隐约透出的墙绘彩描来构想和感慨老屋当时的风光(图4-5)。
这类民居的基础通常都有较大的体量和较完整的外观,为了满足现代化居住要求而进行过从内到外的修葺工程,保留了传统的建筑外观形式和基本空间格局,但是在材料工艺、空间利用等方面都有更改,比如外墙开大了窗户、天井上方用玻璃天窗封住等(图6和图7)。笔者认为,从居住适宜性而言,想要延续传统民居,“修旧如旧”的处理方式是不符合社会进化规律的,而这类民居既突破了传统民居的限制,又保留了传统民居的精髓,没有改变环境、空间、人三者的关系,这与土楼、围龙屋的保护型发展截然不同,是可以改良和传承的现代新型客家民居。
紫金县客家传统民居作为中国客家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及体现出的艺术价值是独一无二的。河源(紫金)的客家建筑文化研究起步较晚,大量资源还未被挖掘,但笔者相信这块瑰宝会逐渐绽放其独特的光芒,只要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其必将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黄 炎)
[1]冷剑波.河源客家饮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浅析[A].见:房学嘉编.客家河源[C].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424-441.
[2]吴卫光.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黄荫庭.紫金县客家历史与文化[EB/OL].http://wh.zijin.gov.cn/gov/ ziyuan/2011/07/1314584076114534.htm
[4]吴庆洲.中国客家建筑文化(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5]王怡人,刘渝.夕佳山民居家具布局分析及品类鉴赏[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10).
[6]张亚池,何燕丽.皖南传统民居与家具[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7,(06).
Light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Wang Shali
紫金县传统客家民居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紫金县地处由客家族群向潮汕族群的过渡区域,其建筑风格呈现独特的混融性。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当地民居也面临保护、荒废或者再改造等情况。
紫金;客家;民居;堂屋
Mainly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Hakka folk Zijin County was formed by the Zijin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 zone Chaozhou Hakka ethnic group, its architectural style unique blen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local people also face protection, waste 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situation.
Zijin; Hakka; Houses; the Central Room
TS664.01;TU238+.2
A
1006-8260(2014)06-0040-02
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303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