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致灾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2014-01-23 03:51贺继荣
陕西气象 2014年1期
关键词:佳县榆林市榆林

万 慧,贺继荣,马 锋

(1.榆林市气象局,陕西榆林 719000;2.佳县气象局,陕西佳县 719200)

榆林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南缘的交界,地貌大体分为北部风沙草滩区和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陕西降水最少的地区[1]。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降水分布很不均匀。榆林正常年份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其中,7—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0%~50%,这两个月也是榆林暴雨频发季节。榆林暴雨具有强度大、时间短、发生频率高的特点,且成灾率极高[2],常引起城市内涝、大面积农作物被淹、交通运输阻断、电力和通讯线路被破坏等严重灾害,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致灾暴雨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严重。2003年7月30日凌晨,府谷出现大暴雨,过程降水量达131mm,造成大面积断电,道路中断,街道积水严重,财产损失较大。2012年7月15日、21日、27—28日,榆林先后3次出现大面积、多年罕见的极端强对流天气,27日佳县降水量达221.9mm,是该市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日降水量。半个月的时间里连续3次大暴雨在全市历史上较为少见,也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和人员财产损失,榆林全市共造成12县区41.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33亿元。因此,研究榆林致灾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掌握致灾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暴雨预报预警、防灾减灾、气候区划、振兴榆林经济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 资料来源和致灾暴雨定义

所用资料为1971—2012年榆林12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气象灾情普查资料。在实际中,通常把引发灾害且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威胁工农业生产、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安全的暴雨,称之为 “致灾暴雨”[3]。因此确定致灾暴雨的定义为:榆林1站及以上出现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mm,并且能够引起灾害 (包括洪涝、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等)的暴雨。

2 致灾暴雨时间分布特征

2.1 年代际变化

1971—2012年榆林市共出现致灾暴雨149次,平均每年3.5次。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70年代开始,致灾暴雨频次呈波浪型分布,分别为70年代33次,80年代32次,90年代35次,2001—2010年41次,2011—2012年8次。榆林市12个测站日极端最大降水量 (表1)出现时间,有6站出现在2000年以来,3站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3站出现在70年代,表明榆林市致灾暴雨近年来发生频次增多,强度增大。

表1 1971—2012年榆林市各县区最大日降水量统计表

2.2 年变化

42a中,榆林市致灾暴雨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95年,为8次;最少的年份是1980年和1999年,全市未出现暴雨。一年内,致灾暴雨超过5次的年份依次为1978、1988、1994、1995、2012年。2000年后,每年都有致灾暴雨出现,且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

2.3 月季变化

图1 1971—2012年榆林致灾暴雨频次月变化

榆林市除冬季无暴雨记录之外,其他季节均可能出现暴雨,也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灾害。最早在1998年4月29日,榆林市佳县、米脂、子洲出现暴雨,造成佳榆公路交通中断;最晚在2007年10月6日,榆林佳县出现连续6d的连阴雨,6日出现暴雨,暴雨造成公路、库坝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雨涝造成民房倒塌、牲畜死亡。连阴雨造成大面积红枣发生霉烂变质,全县红枣减产达90%以上,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亿元。致灾暴雨主要出现在6—9月 (图1),其中7—8月最为频繁,共出现109次,占致灾暴雨总数的73%;其次是9月和6月,分别占总数的12%和11%;5月出现过3次,占总数的2%;4月、10月致灾暴雨最少,分别占总数的1%。从致灾暴雨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4—5月开始出现,6月逐渐增多,7—8月猛增,8月达到最高点,9月明显下降,10月结束。

2.4 旬变化

从图2可知,6月下旬开始榆林市致灾暴雨明显增多,集中时段为7月上旬到8月下旬。其中7月下旬最多,8月上旬和下旬次之,发生频率最高在7月下旬到八月上旬,占致灾暴雨总数的32%。

图2 1971—2012年榆林致灾暴雨频次旬变化

2.5 连续降水导致的致灾暴雨

所谓连续降水导致的致灾暴雨,指一站连续2d或以上有降水,且有一天降水量大于等于50 mm的致灾暴雨过程。因前期连续降水,虽然雨强不大,但土壤已饱和,此时出现区域大到暴雨,或局部出现暴雨、大暴雨,或者在暴雨后仍连续出现降水,导致灾害。42a间,榆林83%的致灾暴雨是连续降水导致的 (表2),5d以内的降水较多,其中2~3d最多,占51%;连续4d或以上的致灾暴雨过程占32%。持续时间最长的致灾暴雨过程是1979年7月23—8月3日,佳县出现连续12d降水,降水量为99.1mm。单站暴雨最长连续时间为2d,共有3次单站连续2d出现暴雨。

表2 1971—2012年榆林市连续降水导致的致灾暴雨统计

3 致灾暴雨空间分布特征

3.1 地域性

分别统计149次致灾暴雨过程中12个县区逐日暴雨和大暴雨资料,分析出榆林市致灾暴雨出现的地域特征 (图3)。总体上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有2个致灾暴雨的多发区:一为北部的神木、府谷一带,另一是南部的子洲、吴堡一带。神府地区工业集中,人口稠密,易成灾,灾情重。子洲、吴堡多为山区地形,暴雨多对农业影响最大[5]。低中心位于横山、靖边、定边一带,为致灾暴雨少发区,该区暴雨最少,并且人口稀少,灾情最轻。

3.2 区域性

将一日内2站及以上出现致灾暴雨定义为区域性致灾暴雨,榆林区域致灾暴雨以一日出现2站或3站暴雨为主,占区域致灾暴雨的64%(见表3),其中2站暴雨占44%,3站暴雨占20%;4~9站暴雨出现概率较小,为10%~5%。区域性致灾暴雨有2站连续2d出现暴雨的有2次。

图3 1971—2012年榆林各县区致灾暴雨频次(单位:d)分布

表3 1971—2012榆林市区域致灾暴雨频次

4 致灾暴雨成因分析

4.1 致灾暴雨频次与环流指数相关统计

大气环流系统具有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作用也不相同。为了分析榆林致灾暴雨分布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统计了榆林致灾暴雨次数与环流特征指数的同期相关系数(见表4)。

表4 1971—2012年榆林暴雨站数与环流特征指数的相关系数

统计结果表明,榆林致灾暴雨频次与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副高脊线位置、副高北界、东亚槽位置、东亚槽强度和东亚夏季风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亚洲区极涡面积、强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通过了置信水平0.05的T检验。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偏强、东亚大槽偏东偏弱、东亚季风偏北偏强,亚洲区极涡偏强,有利于榆林产生暴雨。

也有研究表明:盛夏副高强度、脊线、西伸脊点指数与陕西降水关系密切,副高偏强偏西时陕西降水偏多,副高偏北时陕西北部降水偏多、南部偏少[6]。夏季风强时,以河套地区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及其华北地区多雨,长江流域少雨,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偏多[7]。

4.2 地形对致灾暴雨的作用

根据降水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致灾暴雨分布与地形、山脉的走向有密切联系,榆林东部谷地是致灾暴雨的高发区。河谷地区受喇叭口辐合气流影响,降水多于周边地区。榆林东部的黄河沿岸暴雨明显多于西部,可能与偏南气流和偏东气流受地形阻挡作用强迫抬升,并在榆林东部形成辐合有关。

5 小结

(1)榆林致灾暴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最早出现于4月,结束于10月。集中出现在7—8月,其中7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最多。

(2)榆林致灾暴雨以单日单站暴雨为主,区域性为辅,连续暴雨日较少,暴雨最长连续日数为2d。致灾暴雨的持续降水时间多为2~5d,最长达12d。

(3)榆林致灾暴雨的年代际变化呈波浪型起伏,2001—2010年为波峰,20世纪80年代为波谷。

(4)榆林致灾暴雨的空间分布为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全市有2个高中心,一为北部的神木、府谷一带,一为南部的子洲、吴堡一带。

(5)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偏强、东亚大槽偏东偏弱、东亚季风偏强,亚洲区极涡偏强,有利于榆林产生暴雨。

(6)榆林致灾暴雨造成的损失主要为库坝跨塌、道路毁损、民房倒塌、农田淹没、城市内涝、人员伤亡等。

[1] 刘子林,刘晓丽.榆林干旱特征分析 [J].陕西气象,2003(5):15-17.

[2] 《西北暴雨》编写组 .西北暴雨 [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3] 杜继稳,李社宏.渭河流域致洪暴雨的天气学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1):145-148.

[4] 张列锐,侯建忠,王川,等 .陕西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减灾对策[J].灾害学,1999,14(2):38-42.

[5] 张建康,李强,王云,等.基于GIS的榆林市暴雨灾害风险区划[J].陕西气象,2013(4):29-32.

[6] 赵强,郭莉,张鸿雁,等 .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陕西降水的影响 [J].中国农业气象,2013,34(3):278-283.

[7] 刘宣飞,汪靖.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环流指数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J].热带气象学报,2006,22(6):533-538.

猜你喜欢
佳县榆林市榆林
榆林感怀
佳县文化馆:非遗传递爱心 消费助力振兴
《黄河过佳县》
走榆林
叶锐仙作品
快乐佳县人
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这片黄土地》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黄土画派作品展在榆林市举办
佳县找回“佳米驴”